回家休息了幾天,親愛的母親大人,又為我的終身大事操碎了心,問我什么時候能完成結婚指標。我有點不耐煩,就說了句「媽,你別老催我,我其實比你更著急,但是現在找不到適合的」。事實上,在家呆了三四天,我媽只提了一次,是我自己習慣遇到問題就不耐煩,尤其是面對家人的時候。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關鍵對話》的書,這本書主要就是教人如何溝通。大部分人對于陌生人都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但遇到家人時,就會有不耐煩和抵觸的情緒。
我們的壞情緒,真正能傷害到的人,只會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父母、孩子和伴侶。
絕大部分的家長,最愛對孩子說的兩句話,就是「我是為了你好」和「你為什么不聽話」?有的家長還會用上激將法和反諷,故意說些話來刺激孩子「到了學校千萬別好好學習,一定要記得多貪玩啊」!我媽以前就對我說過,說真的,這樣挺打擊自信心的。為什么不能心平氣和的說呢?有的時候,這些不好的習慣,還會遺傳到下一代。
01
表妹今年上小學,有一次做手工海報時,在電腦上搜索素材,幾十分鐘后完成了。我看到全是復制網上的內容,就把電腦直接關機,告訴她要自己動手,別老是想著偷懶,還很氣憤地批評了她。
她哭了,說我做得不對,說不要我管。我在氣頭上,剛好有事要離開,便不再理睬她。
走在路上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做得不妥當。她這么小的年紀,懂得利用電腦收集素材,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我的目的是要她自己多思考,而不是和她吵架。關掉電腦,就意味著我對她不公平了,批評她則是我們不平等了,說起來,是我自己錯得更多一些。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先心平氣和的肯定她的做法,然后詢問她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她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時,讓她自己糾正這個錯誤。不能依靠批評她來改變,應該平等地和她商量。
后來有幾次,我看到小表妹對著比她小的孩子也像大人一樣批評指責,就感到很抱歉,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給她做了錯誤的示范。
不控制情緒就去說話,有時候會出現大問題。
02
前些天,我在一家拉面館吃午飯,就遇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三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兒,來到店里點餐,點了一碗冷面,然后拿起調料盒聞了聞,被店老板看見了,他怒氣沖沖地對著小孩子吼道「喂,你們干什么!這是你們該動的嗎,別人還怎么用」!
說實話,有時候我也喜歡聞一聞調料,檢測是否有異味,可能是個小怪癖,但是問題不大。另外當時,店里除了我和他們,沒其他人,而且我們也不坐在同一桌。
領頭的小姑娘說這家店態度太差了,便領著伙伴離開了。
可能是真餓了,不一會他們又折返回來。
幾個熊孩子付完款后,在凳子上搖了起來,怒氣未消的老板又爆發了一次「你們不準這么搖凳子,搖壞了是要你們賠的,這里可不是你們家,給我停下來」!
小孩子可能是調皮,可能是報復,搖得更厲害了,還跟老板說「這也不是你家,這是你從房東那里租來的」。
這下徹底把老板惹毛了,老板說「你們以為付了十幾塊錢就了不起了嗎,我也不是好欺負的人,把我惹火了,我就打你們」。
小姑娘一伙被嚇著了,也被氣著了,頭也不回的走了。
作為一名圍觀的吃面群眾,我驚呆了。本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硬是被老板上升到了階級斗爭上來,大約孩子們說到了他的痛處,所以才會那么憤怒吧。
可是為什么在最初的時候不能把孩子們當成普通顧客來對待,尊重他們呢。要知道,是老板怕孩子們搞壞了調料瓶,才生氣在先的啊。
自己不尊重小孩子的時候毫無感覺,被小孩子不尊重的時候,卻又受不了。
其實老板的目的很簡單——制止熊孩子搗蛋,但是他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從頭到尾帶著憤怒的情緒,不僅傷害了孩子,也使自己丟失了尊嚴,更失去了一筆交易,真的很不劃算。
03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和人說話,能做到不帶著壞情緒說話的人,只有少數。小時候,我就聽老人們常說一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
如果自己的情緒還沒控制好,就不要說話,不是特別緊急的話,就晚幾分鐘再說。
別在自己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做決定,比如犯罪、和戀人分手、離職、和人吵架。往往在情緒波動三小時后,你就會放棄那些念頭。
不好的溝通方式,主要就是兩種:爭或逃。爭意味著正面和人較量,也就是不服輸,死磕到底,非得和人拼個你死我活。逃意味著你不想解決問題,或者害怕解決問題,常常會說的話是「算你厲害,我說不過你」,其實這種場景下,溝通的雙方都失敗了。
無論是爭或者逃,都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溝通方式是想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拋開情緒,積極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大人還是兒童,無論是戀人還是陌生人,都要充分地尊重對方,用平等的身份,商量的口吻來解決問題。
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對。但是,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感謝你的閱讀時間。
如果你喜歡我的作品,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和群聊。
還想看得更多,點擊下方藍字
為什么你談戀愛老是失敗?
不會聊天的人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