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9梁惠王章句下5-2》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丙辰日,六月三十,2016年8月2日星期二。
孟子把文王治理岐地的政策舉措講解給齊宣王,齊宣王贊嘆說:"這話說得真好啊,真可謂治國良策啊!"
孟子說:"聞善貴于能行,既然您認為這樣好,為什么不實施呢?"
說到"聞善貴于能行",太難了。就當下而言,把《論語》、《孟子》當成知識學習的人很多。上學時,整個兒氛圍就是把《論語》當成知識了,無論是教的還是學的,沒一個是有心的。我說的是恭敬心、敬畏心。
臺上臺下,老師學生。
兩相對讀,一路貨色。
那時學《論語》還考試,掙分數,能背的就是學霸。就是這樣一種整體性氛圍。那時候還喂我吃"中心思想",挑一些預設好的、揭露封建統治階層的篇章,比如《季氏將伐顓臾》,把這叫做"批判"。批判這個詞冤死了。批判是人類思想無與倫比的勇氣與決心,是推動人類文明的精神力量。批判不是站在當下,以當下的觀念發出的批評,更不是簡單的否定。所以說,這么學上幾篇《論語》沒用。不僅沒有收獲學養,反而增加了淺薄的傲慢心理:"《論語》啊,我學過。"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什么意思呢?做人就當照著這四條做。這里面有什么"知識點"呢!直條條的照做,不需要講解,不需要廢話,照著做!講了一堆東西,做了沒有呢?沒做,講那么多就是自欺欺人。學《孟子》,用了沒有呢?起了同情心嗎?擴大同情心了嗎?填充同情心了嗎?一句話,用了嗎?沒用,就是自欺欺人。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齊宣王說:"我不是不想做,但我天生有一個毛病,我愛財。我愛財,所以取民無制,實行王政恐怕有困難。"
持戒需要一萬倍的努力,破戒只需要一個理由。但凡開了后門,前面關得再嚴實都是假的。
去城隍廟上香,有一句敬香的咒語,起頭是"常清常靜至圣天尊"。道教還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只有591字,妙極了。過去一則沒有留意,二則不曾用心,好像它是它,我是我,對面不相識。忽而覺出"常清常靜"的味道,妙處全在這個"清"字上面。經年靜坐,全因未悟得這個"清"字,靜的功夫都不算數了。怎么講呢?靜自己本身不是目的。靜是為清。惟有清能夠給予靜以意義。有靜無淸,雖靜沒用。靜只是一種境界,但不是目的,甚至不是作用。當它獨立存在的時候并不能成為境界,惟有與清相聯系,而后靜能成境。
由此拓展出去,在兩個應用領域涉及到"清":
1,一個人的格局,首看清濁。清則貴,雜則賤。
2,辨人之正邪,觀其清濁。淸不一定正,濁必邪。
最后,就我個人實踐而言,有清的意思在,持戒不難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存在方式決定其意義。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愛財,《詩經》上說:‘糧食真多,外有囤,內滿倉;還包裹著干糧,裝滿橐(音托),裝滿囊。人民安集,國威揚發。箭上弦,弓開張,其他武器都上場,浩浩蕩蕩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有積谷,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率領軍隊前進。王如果愛財,能跟百姓一道,那對于實行王道,又有什么困難的呢?"
公劉是后稷的曾孫,他處在西戎之間,國勢微弱,后來他力行富民之政,他的百姓很快富裕起來,田地里有屯糧,倉庫里有堆積滿倉。他寧愿遷都,也不愿人民為他打仗,這才有了遷都的這首詩。
王道是什么?王道不是牛逼哄哄不可一世,王道是不管有實力沒實力,理念就一個:人本身就是目的。既不講功績也不講慈善,只講一條:人本身就是目的。
換到今天,王道也一樣:不管有錢沒錢,不管個體私營還是世界500強,使命就一條:人本身就是目的。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