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4梁惠王章句下8》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辛酉日,七月初五,2016年8月7日星期日。今日立秋。
立秋一候,涼風至。
花信風:桔梗多趣。高二三尺,緑葉繞莖而生,花葉碧色,秋花之最多趣者。根能治病,花能怡目,勲高自龍膽數等。
【學習筆記】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賊,是害;殘,是傷。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真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
宣王問:"作臣子的殺掉他的君王,這是可以的嗎?"
孟子說,天生萬民又立了他們的國君,那是因為他能履行仁義之道。用現在話說,作為天授君權的合法性前提是仁義之道。既然有履行仁義之道的共主,也有害仁害義的,那就不叫共主了,害仁的叫做賊,害義的叫做殘。
什么叫害仁者呢?什么表現呢?兇暴淫虐,滅絕天理,這種行為表現叫做賊。
中國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傳統,天與人的關系比之知與行的關系還要重要。這是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繞不過去的一個關口,天人合一的來處、理路必須搞清楚,不然進不了中國文化的門兒。人人都說中國文化是寶藏,鑰匙就是這個天人合一,繞開它、撇開它、放過它不等于問題不存在,更不是問題已經解決了。天理、天命、天人合一,這么多的天,到底什么意思?不怕不懂,只要知道自己不懂,只要知道自己要搞懂,這就是起點。
學習國學,其實不是學知識。不是桌子上有一個對象叫做四書五經,然后我們去研究它,掌握它,那是學究,是搞材料的,不是搞學術,更不是學養。
學習國學,其實是它一整套的生活,視聽言動,語默動靜,用舍行藏,既有物質觀念,也有精神情志。
明白了這一點,從《大學》、《中庸》到《論語》,學到《孟子》,心就安靜了。有一天就跟大師姐商量,咱們的學習進度放慢點兒。我們后來就定下來長的篇章就分成幾節,每天日課時間以兩小時以內為限。
《孟子》的文本特點迥異于前三書,一個字:長;又一個字:多。光是文本輸入,再加上譯文輸入就花去相當大一部分時間,剩下留給閱讀參考書、提煉綱目的時間就太緊了。
學問是終生事,不是跑馬圈地宣告主權,不是知識灌輸文本翻譯。每天以圣賢日課開始新的一天,這是最好的學習。急什么呢?把空出來的時間用來擴充閱讀好了,精讀四書五經基礎上,將那先秦諸子的原典,一家一本的通讀泛讀,也是必要的;去年日課《論語》期間,每天十分鐘閱讀,也是很有規律地閱讀,每天早晨十分鐘,每天入睡前十分鐘:《曾國藩家書(下)》,《朱子學提綱》,《陽明學述要》,《人心與人生》,《現代政治分析》,《禪修入門》,《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半部),如此這般,扎扎實實輕輕松松毫無負擔地讀完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讀不懂,也放床頭,每天讀一段兒,讀不懂也讀,不能說每本都讀得懂才讀。再者說,將那西哲、佛學、印度教讀過來也是今天讀書人的讀書計劃中應當列入的項目,不能有鴕鳥心態,不能當全球化時代的井底之蛙,更不能抱唯我獨尊的閉關心態。這也是師父反復申誡我們所在。
接著學習文本。
什么叫害義者呢?又是什么表現呢?顛倒錯亂,傷敗彝倫,這叫做殘。人倫的意義在于有序合理,把這個規矩踐踏破壞了,生活在無序中的人們則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孟子說道,這種殘賊之人,天命已去,人心已離,只是一個獨夫,不再是天下的共主了。
什么叫獨夫呢?天下叛之,就叫獨夫。
什么叫天子呢?四海歸之,就叫天子。
孟子下結論道,我只聽說過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師父教我們立志,可謂切中要害。
近百年以來,實用主義橫掃中華大地,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又,三十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沖刺,再添一筆濃重的功利主義風氣。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代大勢面前,個人的選擇和力量似乎顯得格外微弱。隨眾奔逐的生活帶給人的,除了暫時的、虛幻的安全感以外,喧鬧過后夜深人靜時,亦常有細思恐極的時刻吧:這是怎樣的人生?
自師父15年元月滬上講學始,謹記立志二字,一日不敢疏忽,事事問以立志:與志無關的、與志沖突的,一概摒去。
如何這般,過了一年半減法生活。
就從一個誠字入手:假的扔掉,裝的撕掉。漸次由不自欺向不欺人邁進:多余的丟掉,試看有幾分真血?
一年半的試驗,我很知足。清掉假的濁的,吸入誠的清的,不是越來越有希望嗎?
這一章不能簡單視為孟子教訓了一通齊宣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一樣只屬于講給國君的道理,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國君,都面對同樣的拷問。以平天下而言,實際上就是每個人必須要處理的社會人際關系,能不能做到人心因你而平?這個問題要不要反省呢?所以,切己體察不是為了切己體察而切己體察,不能搞"為賦新辭強說愁"的蠢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讀書不能舉一反三,讀書何用呢!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