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和李賀的詩,想象奇特,意象豐富離奇,行文也是汪洋恣肆,瀟灑自如,給人非一般的感覺??墒强傆X得他們好遙遠,像天上的神仙,難以觸及。而蘇東坡,卻是屬于凡塵的,他的詩文,他的人生態度,他的情感,都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雖然隔了好多個朝代,他早已化成灰化成煙,卻總能感受到他的溫度。此生最愛,非蘇東坡莫屬。
蘇東坡曾面對滾滾長江發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他也許不知道,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他也是被大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他的詩文,有著雄渾的審美意象,有著對歷史人生深沉的思索,有著最打動人心的真摯情感。
我想蘇東坡最打動我的是他詩文中滿滿的愛。對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愛,對一切的愛。這滿滿的愛構筑出了一個豐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記得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蘇東坡傳》里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p>
其實蘇東坡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所經歷的苦難并不少。也許一個從未經歷風雨的人時時保持對生活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并不難,難得的是生活一次次對你煽巴掌,你卻一次次回它以笑臉。
當他因為政見的不同而請求外調,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任地方官。在地方任職期間,他不因為個人仕途的不順而沉淪,而是積極做實事,為老百姓謀福利。他不畏權貴,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所到之處,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愛戴。
不過正是因為不畏權貴,對于當時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蘇東坡也針對其中的流弊用詩詞進行了嘲諷。元豐二年(1079),有官員羅織罪狀,彈劾蘇東坡“包藏禍心”,以詩誹謗朝廷,蘇東坡被捕入獄,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在獄中,蘇東坡備受垢辱,幾置死地。據說還是當時的太后也算蘇東坡的粉絲,替他求情,才使蘇東坡免于一死,只是被貶為了黃州團練副使。
東坡居士的名號就出自黃州。也許在獄中,當蘇東坡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后,他終于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官場的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讓他看透了很多。他并不是一開始就如此通達的,當他苦悶彷徨的時候,他也想通過佛法通過飛仙來獲得解脫。我想這恰恰是蘇東坡最打動人的一點,他有著普通人的彷徨無助,有著普通人的掙扎迷惘。當然,他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找到了人生最正確的方向,他不再迷惘,他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敗!
看看他在黃州寫下的《赤壁賦》,如果只是一個仕途上失意的文人寄情于山水,陶醉于山水之中,那并沒有多大的思想意義。可是我們可以在文中看出作者的心路歷程,看出他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在文中,作者化身主與客進行對話,其實我覺得這應該是詩人內心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的交流。人有時候就是這么矛盾,我們的內心總有兩個不同的聲音在吶喊,在面對一些選擇的時候,哪個聲音喊得大,我們的內心最終往往遵循哪一種聲音。
在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時,蘇東坡是有過掙扎的。他滿懷壯志,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像周郎一樣,雄姿英發,指點江山??涩F實卻是華發早生,無所建樹。對于一個有才有志的儒家學者來說,這是無法忍受的。那么,沉淪嗎?或者安慰自己“人生如夢”,即使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都隨著歷史長河的遠去而渺無蹤跡,普通人又何必追求呢?或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在經歷內心苦苦的掙扎之后,蘇東坡最終并沒有沉淪,他在“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中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他的少年豪氣和政治鋒芒得以內斂,但是他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愛,卻日漸深沉。
同樣是創作在貶居黃州時期的一首“定風波”最能看出蘇東坡的豁達和坦蕩。不管風雨,哪怕只是竹杖芒鞋,也流露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泰然自若。不管春寒料峭,即使斜照相迎,心里早已經“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絕對不是“為賦新詞”而強做的瀟灑。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坎坷,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有時甚至免不了直面生死,直面慘淡,直面難以承受的一切。這時,蘇東坡也許就是一個最好的榜樣了。
當他面對與愛人的天各一方時,他內心的悲痛也是難以言說的,“不思量,自難忘”,從來不需要刻意想起,卻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并沒有因為另有新歡就忘記了曾經的深情,他對她的思念不是假的,往日美好的時光依舊在他心里。
當他面對與親兄弟分隔兩地,難以見面的情形。他只能舉起酒杯,遙寄相思。一方面是壯志難酬的苦悶,一方面是兄弟情深的牽掛,他卻把它們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明白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道理,也表明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愿。這是對人生的曠達,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樂觀。
當他面對一次次的貶謫,一次次更偏遠的流放。他依舊對人生充滿愛。即使自身處境艱難,也不忘關心民瘼。在荒涼異常,瘴氣滿布的海南島,他更是完全忘記了個人的憂患得失,而是積極為當地人謀福利,抓生產,抓文化,抓培養人才。此時,他的內心依舊曠達。且看他的一首“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滿篇詩詞勾勒出了海南島一派絢麗的春光,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對大自然和生活的愛。你能看得出這是出自一個六十歲的被放逐天涯的老人筆下嗎?
自身遭遇苦難挫折的時候尚且能如此豁達,當他的人生之舟偶然行駛到風平浪靜的河灣時,就更能看出蘇東坡的寬廣博大的胸懷了。1085年,神宗駕崩,哲宗即位,起用舊黨,全面廢除新法。蘇東坡作為舊黨的一員,也被遷為起居舍人,后來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兼侍讀。在這期間,他曾主持過學士院考試和進士貢舉,積極推薦人才,黃庭堅、秦觀、張耒等才士云集京都,文壇一片興盛氣象。都說“文人相輕”,而蘇東坡卻毫無妒忌之心,積極舉薦人才。甚至對于之前和他政見不一的人,他也從不打擊報復,他是一個有著寬廣胸懷的人。
他的這種魅力甚至也曾得到新法的執行者王安石的欣賞。他們二人雖然政見不一,卻都為坦蕩君子,惺惺相惜。在1084年,蘇東坡攜家經過南京,王安石聽說以后,親自野服乘驢于水岸迎候。能得到自己政敵的真心相待,這個人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在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之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成為了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v觀蘇東坡的一生,不管是“達”還是“窮”,他從來都是那個坦蕩豁達的人,即使貶謫鄉野,也從未顧著獨善其身,一旦暫時騰達,更是積極造福蒼生。愛過且一直情深款款,傷過卻終于坦蕩豁達,死去卻終于千古風流永存人世。
此生最愛――蘇東坡,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