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這種游戲我們小時候常玩,現在的孩子少玩,沒想到這么重要。
故事:
一位爸爸外出回到家,發現自己4歲的兒子在跟鄰居家小女孩玩過家家游戲。兒子扮演的是一位媽媽,不僅溫柔地抱著“寶寶”(一只玩具小熊)哄睡,還給寶寶哺乳。爸爸不高興了,批評了兒子,還批評了讓兒子玩過家家的妻子,說還不如讓兒子玩玩具,他認為過家家是女孩兒的游戲。
這位爸爸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孩子玩過家家還不如玩玩具,二是玩過家家是女孩兒的游戲。
?玩過家家,是孩子心智成長的表現
過家家行為,大多數發生在2-6歲孩子身上,尤其是4-6歲孩子身上,屬于兒童游戲的社會性發展的第三階段,即合作游戲階段。
不僅反應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兒童認知發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表現。
合作游戲對孩子意義重大,不僅要求孩子有言語溝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戲規則的能力,還需要具備社交技能。
不少人認為,過家家僅僅指的是孩子扮演家庭成員,其實過家家可以是其他的角色扮演游戲,也常常稱為“假裝游戲”,比如扮演廚師與客人、醫生與病人、售貨員與顧客、學生與老師……
?心理學家對兒童“過家家”的研究
蘇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他發現,過家家游戲能促進孩子下面三方面能力的發展:
1)想象力
年幼的孩子由于年齡的局限,做出大人或其他角色的游戲可不容易,所以常常需要發揮想象力。比如把玩具熊當成“哇哇”大哭的寶寶、把手里的湯勺當成聽診器……維果茨基認為,那些在玩過家家游戲中,想象力越豐富、扮演得越活靈活現的孩子,常常能預測他們未來的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因為想象力,常常跟智力是等同的,并且兒童時期的想象力練習也會促進智力的成長。
2)自控力
維果茨基認為,過家家屬于限制性的游戲。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需要做出角色特定的行為,所以自控力在這些小細節中便培養了起來。所以愛玩過家家游戲的孩子,他們的控制沖動的能力常常會發展得比較好,沒有自控力會玩不下去,別的小朋友也不愛跟“隨便來”、不守規矩的孩子玩過家家。
3)執行能力
測試:常玩過家家vs不常玩過家家孩子
研究者曾經讓一些喜愛玩過家家和鮮少或從不玩過家家的孩子進行一項“執行能力”的測試,發現愛玩過家家游戲的孩子,他們的得分會比較高,高出的比例達到了30%-100%。
兒童心理學家Joanna J Cemore 和 Joan E Herwig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經常玩過家家游戲的孩子,未來即時執行能力和延期滿足的能力也會更強。
>>有一位媽媽最近跟我分享過類似的心得。
她發現自己小時候沒什么玩具,幾個孩子呆一起就是喜歡玩過家家。幼年時期,常常為了得到大人獎勵一塊糖,不僅要先拖地、還要洗碗洗衣服之后才能得到,現在自己的兒子,凡是不能及時得到的,便要發脾氣或哭鬧。她發現現在身邊很多小朋友都有這個現象,自控力和延期滿足能力都不行。過家家是以前孩子們必玩的游戲,現在的孩子們玩得少了。
當然,影響一個孩子的自控力和執行力的原因很多,玩過家家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是,玩比不玩好,常玩比少玩好。
?該阻止性別角色錯位的過家家游戲嗎?
像上文的爸爸,他對兒子扮演哺乳的媽媽相當反感。也有不少父母常常擔心性別角色錯位會影響孩子的性取向。這是武斷的看法。我在小時候也常玩過家家,小伙伴們的各種角色輪流著扮演,一個小女娃今天扮演照顧孩子的媽媽、明天扮演外出工作的爸爸、后天可能便是扮演愛玩的寶寶……大家并未覺得自己是男生就一定要扮演爸爸,因為好玩,所有角色都想試試。
很多如今已為人父的男生小時候在游戲中扮演過護士、媽媽、外婆等女性角色,也有已為人母的女生小時候在游戲中扮演過長胡子的老師、爸爸等男性角色,所以爸媽們不用過于緊張。
事實上,美國遺傳學家Michael Bailey認為,性向與后天選擇沒有任何關系,有證據證明性向受基因控制。童年時即使男孩兒扮演哺乳的媽媽,也不影響他們成年后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過家家游戲中性別角色錯位,還能培養孩子更多的同理心。
?父母該有意地讓孩子玩過家家游戲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與玩伴玩耍,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只要孩子有興趣便可以玩。孩子們常常能從中得到不少快樂。
一位媽媽說,有一天晚上她跟女兒玩打針的角色扮演游戲,媽媽扮演一位肚子疼的病人。當她扮演病人痛得不夠逼真時,女兒不高興了,痛得滾地的場景重復扮演了4次,女兒才滿意地“接見”了她這位病人。不過,她因為女兒的執著和認真很欣慰,母女倆也從玩耍中得到了不少快樂。那段時間她們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玩,足足持續了半個月。有時候女兒扮演病人。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依賴于興趣與活動,而不是興趣與活動依賴于思維。過家家是孩子們在恰好的年齡恰好表現出來的特有的興趣和行為。
所以,從沒玩過家家的孩子,不僅是一種遺憾,更是吃虧。
本文關鍵字:過家家游戲、角色扮演、假裝游戲、心理成長、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