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媽咪群里面提到齙牙兔講座,為了造福大家,我把老文翻出來整整吧,順便再重溫下大宋姐姐的聲音~~
聽到大宋姐姐的聲音,想起講座那天正好是母親節,感謝齙牙兔和大宋姐姐為我們準備的母親節大禮~~講座PPT內容不多,卻滿是震撼~~
一,前言
1.目的:改變現在家長的行為讓孩子的未來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自主性、獨立性
總的感覺:與正面管教一脈相承,關注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2.引言:長大后的需求與小時候一樣:都需要愛、關心、呵護、認同,內在的存在感與歸屬感。
絕大部分家長都是沖著“聽話”而來,究其原因:孩子越大越不好帶,不聽話不聽勸,我們怎么教育呢?不如再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小時候的孩子我們會容忍,長大的孩子我們容不得?也許會有人說:孩子長大了,需求多了,要求多了,當然更難滿足!
來打個比方:父母如同天花板;孩子是天花板下的小苗;當小苗成長與天花板之間有空間時,兩者會比較容易相處;當小苗抵至天花板時,將會出現逆反,何為逆反?只有當你的天花板逆住了小苗的生長,它為了生長才會反抗!!!(所以父母會有感孩子越大越難管);這是孩子的錯嗎?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喊著“家長是一門職業,我們需要學習職業技能”,只有我們努力學習,讓天花板拔高,小苗才能成長的更好,小苗與天花板之間又有了空間,還會出現逆反嗎?
當然,會有家長苦惱:我學也學了,看也看了,就是做不到啊~這很正常哦,想一想天花板的材質,你就明白為何家長的成長會那么難~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讓自己在與小苗接觸的一瞬間,硬生生再拔高那么幾厘米吧~我想這也是來這里聽講座的大部分人的心愿吧。
自我感悟:誠然,天花板必須抬高,但也需要穩住小苗的生長主方向,如果兩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天花板拔得再高也無濟于事~~因此,天花板在拔高的同時也需要引導小苗朝著正確方向生長。
二,正文:
1.什么是“聽話”?
請大家自問下:我希望孩子聽話是何種目的?什么樣是我所需要的聽話?
從講座現場看,大宋姐姐的話擊中大部分家長的心:為何要孩子聽話?省心,為了孩子好~~那么,聽話背后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請見上面講義~~
舉個栗子:孩子在看電視,你要求他不要看電視了快去吃飯;你最滿意的狀態是什么呢?孩子立馬關掉電視去吃飯了。那么,請大家再深入的想一下:在此情況下,看電視是孩子所喜歡的,吃飯是他不感興趣的,讓他立馬放下自己喜歡的而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是種什么感覺?!如果他習慣性這么去做了,長大后,孩子喜歡一個女孩,而因為你一句話,放棄了自己的心愛,轉而與自己無感的人交往,會是什么結果?這一生會是怎樣的一條路?(會不會有人感同身受?)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走這樣的一條路嗎?
此刻,一定有家長會提問:那么我們就該一直放任孩子整天只沉溺于自己喜歡的事里,不做干預嗎?這是個試題,答出了此題的家長,天花板又會上升一些了~~
接著上面的栗子,經常可見: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反應是:我再看一會兒,看一會兒就去吃飯~對于這樣的請求,我們會是什么反應呢?會不會是火冒三丈:每次都是再一會兒再一會兒,不許跟我談條件!!(多見于情緒不佳的父母)
殊不知,這樣的反饋正在慢慢消磨掉孩子的無限可能~~為何如此說?請設想下,在踏入社會后,當有個絕佳的機會出現在你面前,同時擁有眾多競爭者時,你會怎么做?是去積極爭取呢,還是主動放棄?是想盡各種辦法去嘗試去談判,還是一根筋沖到底?那么,請反過來想想,怎樣的孩子會在將來擁有更多把握自己命運的機會?
因此,孩子學會積極的談條件可取;只有這樣,長大后,他才會自己去爭取、談判、溝通;會自己找各種途徑達到自己目標,如通往羅馬的條條大路,有著無限的可能~~在此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思考過程,而不再是一無所知。同時,會談條件的孩子的情緒更不容易起來。如孩子要求買玩具,會談條件的孩子:我這次買了以后一個月不會再買or我回去會好好吃飯or我會把功課好好做完等等;不會談條件的孩子:我就要,我就要,我就要……這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所以,真正的聽話是:孩子在通往他的羅馬城的過程中,能吸取你的經驗教訓,同時有自己的主見,同時形成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羅馬城。
自我感悟:從性格色彩學上來講,有些人天生會去積極爭取(黃色性格),有些人天生一根筋(藍色性格),有些人天生無所謂(綠色性格),那么針對不同性格色彩的孩子,我們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積極爭取和自我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維,同時讓他們知道自由從來不是無邊際的,有條件的自由才能更久遠。
2.家長為何生氣?
這句大實話不知道有沒有觸動你的心,至少在我看來,這確實是事實。當你一遍一遍重復你的要求:寶貝,該寫作業了~(現場示范,讓家長來感覺)而得不到回應時,你的內心是怎么想的呢?是在想孩子怎么就不聽我的話去做作業呢?在不經意間,你的關注重點已經發生了轉移:關注于自己的權威,而非孩子的需求;或者說你背離了你的初衷而不得知~~那么,孩子為什么不聽呢?
又是一計重錘~~欲哭無淚感~~回想自己:你喜歡嘮叨嗎?你喜歡被人指揮嗎?你喜歡含義不明的指令嗎?那么,平時我們又是怎么對孩子說的呢?(感覺有興趣可以把自己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再自己聽聽~~)我們需要怎么做呢?是時候提高自己的天花板了~~
自我感悟:這與正面管教中提出的“權力之爭”有相似,一旦落入權力之爭,對雙方都無意義,且會在爭斗中忘記初衷,喪失教育溝通意義。
3.如何讓孩子正確“聽話”
在了解該怎么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的腦回路。只有知道為什么,我們才能知道怎么做才有效。
首先記住:孩子的潛意識聽不見“不”!孩子的潛意識聽不見“不”!孩子的潛意識聽不見“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以此冰山為例,5%水面以上部分是我們能看到的反應,95%水面以下部分是我們的潛意識~孩子作出的反應由潛意識決定,不可控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請你不要想象一只粉色大象在天上飛~~估計十有八九在想大象~~這就是潛意識以及否定語言的反作用~~如此看來,你還要一個勁的跟孩子說“不”嗎?
也許會有人說:我跟孩子說不要跑,他確實停了呀~~那么后面呢?
如此我們再來看,我們該怎么做:
1)肯定做法:
a.指令清楚短小:是給孩子無限信任、無限創造性;使孩子的自主能力加強;
關鍵點:多看多聽少說話
試著在家嘗試發指令不超過2個字,持續一段時間,看會有什么變化?齙牙兔曾做過的試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媽媽們的威信提高了,存在感高了,孩子們聽話了,家里的紛爭少了~~
b.使用正面語言:避免使用“不要”、“別”;嘗試:以“慢慢走路”代替“不要跑”;“把玩具收到玩具箱”代替“不要亂扔玩具”等等;
2)不當做法,應避免:
a.不清晰:“好好吃飯”、“好好走路”等,“好好”二字連大人都理解不清,對孩子更無意義;
b.詢問方式:多給予肯定句,不給予詢問,如“我們玩完這個就走,好不好?”(其實,家長心中是肯定答案,無需給孩子選擇)。
自我感悟:正面管教中建議可給出兩種雙方可接受的選擇項,如“我們玩完這個去餐館吃飯還是回家吃飯?”(避免“玩完就走”選擇,直接給出后續進行事項的選擇)。
c.附加道理:如“該吃飯了,不然你要餓肚子了,后面沒力氣玩……”吧啦吧啦……越復雜的話語越無存在感,不如直接指令“吃飯!”,相信孩子能聽到能理解,也能執行~
d.多個指令:一次只給一個指令,遵循孩子大腦接收規律,多指令無效;
e.重復指令:對孩子無效(可換位思考,如叫正在玩游戲的寶爸吃晚飯,多人前后喊的效果如何?);如同開車落入同一障礙,不妨換一種方式進行;
f.舊事重提:落眼于過去,只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往前看,未來才會有無限可能性。
聯想:正面管教中的一個關鍵點:放棄以下荒誕觀念:若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要讓他感覺更糟。例如:當孩子因為沒有按時吃飯餓了時,跟他說“我早跟你說過吧,你不吃會餓,現在怎么樣?”(說這話時的心態大家可自己感受),孩子只會覺得更糟,很可能從感受自然結果轉向與家長的對抗;而換一種“我知道你現在很餓很難受,但是現在還沒到吃飯時間,我相信你可以堅持,以后也會堅持按時吃飯”,描述自然結果的感受,讓孩子體會,同時給予鼓勵,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3)創造無限可能性:
一個孩子什么都不在意:自我價值為0;必須避免;
孩子不在乎任何評價,對家長對老師的意見無所謂,破罐子破摔,內在的自我何在?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呢?不要再打罵、失望了,他最需要的是肯定,是培養他的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回憶很多關于教育的影視作品,如《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成長在于肯定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難道不是嗎?
好的事情上問為什么;壞的事情上少問為什么?多問怎么辦~~
a.為什么?強化原因;壞的事情會引出負面情緒;讓人在過去找原因,將責任推向外部;潛意識:我是對的,都是外部的錯;會讓事情更壞。如果是好事,那么請盡情強化原因吧,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b.怎么做?壞的事情發生后,詢問發生什么了?后面怎么做變好?這是面向未來,提出的會是方法、可能,讓孩子積極思考,從而獲得價值感,引發的將是正面情緒。
聯想:正面管教中對應的是“啟發式提問”:用啟發式提問(而不是命令或直接告訴)開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關鍵態度:給孩子權力,讓孩子發展自己的內心力量。
技巧:不要一開始問“為什么/為什么不”,問事實,用“什么、哪里、怎樣”等; 問題越具體越小,越有效; 一方很生氣、煩躁時,不要提問,等雙方冷靜下來; 允許孩子“不知道”,引導孩子開始思考,給孩子足夠時間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
最后又是要敲黑板的話~~不多說,請大家自己體會~~再記住一句:溝通是7%語言和93%肢體語言+情緒。
今晚,又拿出《怎么聽孩子才會說 怎么說孩子才會聽》的書,略翻幾下,發現原來是正面管教的一部分啊~~看樣子我需要在正面管教的路上繼續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