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博客大賽寫過一篇《項目管理中的敏捷實踐》的文章,昨天凱峰給我轉了一位讀者的提問:大致意思是哪些環境因素或者特征使得敏捷具有了廣泛的適用性。
聯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幫助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敏捷。文章中把軟件項目比作踏入未知世界的旅程:我們從項目發起人的出資開始,召集一群勇敢的同事,朝著我們所猜測的可能正確的方向進發,開始冒險的旅程。
為了降低旅程的風險,提高成功到達終點的幾率,我們采用敏捷的方法來面對不確定性。
順著這個思路,也許更恰當的比喻是把項目當作一次遠征。我們有一個目標;我們有一些信得過的地圖,也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圖;我們有相關的建議和旅行日記,它們來自那些已到達某一段終點并在回來后講述其親身故事的人;我們還有一群值得信賴的朋友。
幾年前,當我開始從事敏捷項目交付的時候,有目標、有朋友、有地圖、有建議,也有先行者的日記,于是我就上路了。
旅途上的道理看起來總是“簡單”的。比如,無論面對一個交付項目還是一個商業計劃,我們都會考慮:
項目要素(Project Essentials):項目本身是否合理、是否有清晰的商業論證、組織是否具備相關能力。
管理(Governance)、支持(Sponsorship)和投入(Dedication):弄清楚每個人應該在項目中擔任什么角色、責任是否到人、是否需要跨部門整合資源。
這幾年,正如很多軟件工作者一樣,旅途中的我在踐行敏捷的過程中也常常疑惑。有時候陪兒子下圍棋,感覺敏捷軟件開發如圍棋,規則簡單,入門容易,但很難成為高手!從采納敏捷的實踐(站會、迭代會議等)開始就如圍棋的布局,留了很多白,大家會把注意力放在怎樣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早和最大的回報。從入門開始實踐敏捷的藝術是容易的,但隨著戰局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到中盤,就會碰到許多的挑戰和困境,猶如面對精妙復雜的棋局。
越來越感到,其實并沒有所謂的標準化實踐,只有更合適、更有效的實踐。下棋如此,從事敏捷軟件交付如此,經營一個更大、更多元化的團隊亦是如此。不在于現在有多好,而在于接下來如何變得更好。這何嘗不是敏捷所帶來的核心精神之一呢?
本文作者萬學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武漢。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權利,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文亦發于個人微信公眾號其識,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