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聽過很多人推薦,書里講了很多關于設計的原則和需要注意的東西,作者用了很多事例輔助說明,語言也很生動,很容易看下去。
書中的設計原則基本都是圍繞著兩個方面提出的:概念模型與行動七階段。
概念模型:匹配性、可視性與反饋
概念模型
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模型”的理念。通俗點講,也就是設計人員想的與用戶要的是否能匹配,并且這種匹配是否能呈現在物體本身。通過這個概念模型,作者延伸出三個設計原則:匹配性、可視性與反饋。
- 匹配性指的是操作動作能與操作結果相匹配,就像我現在正在簡書上寫文章,我點擊加粗,呈現的狀態就是加粗而不會是斜體,這就是匹配性。
- 可視性也十分容易理解,也就是讓匹配過程被看到。還是我在寫文章這個例子,我現在要使用粗體,粗體的符號就在編輯欄的第一個,我找得到它,也知道它是粗體。當我需要時我能看到你在哪里,并且有什么用處,這就是可視性。
- 反饋則是讓用戶看到我干了什么,我點了加粗,字體也變成了加粗,這就是反饋。
行動七階段:關于錯誤
行動七階段
行動七階段也是作者在本書提到的一個重點。作者將人們行動的整個過程概括為執行與評估。具體的七個階段為:
- 確定目標
- 確定行動意圖
- 明確行動內容
- 執行行動
- 感知外部世界
- 解釋外部世界
- 評估行動結果
舉個例子,小紅現在想聯系小明。此時此刻,聯系小明就是行動目標。而聯系小明有很多種方法,小紅想打個電話給他。現在小紅的目標已經轉換成了意圖:打電話。小紅想著打電話需要拿起手機找到小明并按撥號鍵,這時候小紅已經明確了行動內容。接下來小紅開始打電話執行行動。電話的另一邊傳來嘟嘟的聲音,隨后小明的聲音響起。小紅在撥打電話后,就一直在感知外部世界。出現了小明的聲音后,說明電話打通了,這是小紅在解釋外部世界。打完電話,小紅也聯系到了小明。結果與目標一致。
在以上的每一個步驟中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人們中止行動或行動失敗。更加不幸的是,人們常常出錯。作者總結出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六種失誤:
- 擷取性失誤:某個經常做的事情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事情(開車去商店卻去了辦公室)。
- 描述性失誤:將正確的動作施加在錯誤的對象。(將本來要扔進洗衣機的衣服扔進垃圾桶)。
- 數據干擾失誤:無意識的行為(打電話告訴秘書房間號,卻撥打了房間號)。
- 聯想失誤:內在思維聯想引起失誤(辦公室電話響了卻說“請進”)。
- 忘記動作目的造成的失誤:突然忘了要干嘛。
- 功能狀態失誤:某一狀態的操作在其他操作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針對人們常常出現錯誤的行為,作者歸納了幾條與差錯相關的設計原則:
- 了解并減少差錯因素
- 給操作者后悔的機會,增加撤銷操作或提高不可逆操作的難度
- 使操作者能比較容易地發現并糾正錯誤
- 改變對差錯的態度,不要認為是操作者在犯錯
- 合理使用強迫性功能(給用戶帶來不便的功能),使人們發現操作中的差錯,這是預防事故的特殊方法
總而言之,在執行過程中,讓用戶看到哪些動作是可行的,在評估過程中,把操作結果顯示出現,使用戶容易判斷自己的工作狀態。
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差錯:
- 加寬執行鴻溝,不給用戶操作提示;建立評估鴻溝,使用戶看不到反饋
- 指令名稱不正確。操作意圖和實際操作之間任意匹配
- 操作規則前后不一致
- 使用意義不明的操作用語
- 用戶出現錯誤時,言語模糊,讓用戶更加不知所措
- 操作過程很危險,一個錯誤可能毀掉所有資料
作者總結的這幾點,也可以當做工作的自查表,反省自己有沒有出現以上的錯誤。
總結:設計七原則
應用儲存于外部世界而不是頭腦中的知識
簡化任務的結構
- 不改變任務的結構,提供心理輔助手段(記事本)
- 利用新技術,將看不見的部位顯示出來,改善反饋機制(汽車儀表)
- 自動化,但不改變任務性質(自動檔汽車)
- 改變操作的性質(系鞋帶→粘鞋帶)
- 不要奪走用戶的控制權(不要“過渡自動化”)
注重可視性,消除執行和評估之間的鴻溝
建立正確的匹配關系
利用自然和人為的限制性因素(讓用戶只看出一種操作方法:樂高)
考慮可能出現的人為差錯(把用戶當小白)
若以上都無法做到,采用標準化(統一執行一套標準)
總結
《設計心理學》這本書干貨很多,我認為更適合邊實踐邊看,對于書中的一些理論能理解的更加透徹。這本書值得多翻看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