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日用品心理學
好的設計有兩個重要特征:可視性discoverability及易通性understanding。工業(yè)設計師注重外形和材料,交互設計師注重易懂性和易用性,體驗設計師注重情感在設計中的影響。
交互設計的原則
1.示能,是指一個物理對象與人之間的關系。示能是物品的特性與決定物品預設用途的主體的能力之間的關系。示能決定可能進行哪些操作。
2.意符。意符則點明操作的位置。意符的體現(xiàn):如門上的“PUSH”
3.映射。利用空間類比得到直接的理解。
4.反饋。一些讓你知道系統(tǒng)正在處理你的要求的方式。反饋要及時。延遲1/10秒就會令人不安。
概念模型。高度簡化的說明,告訴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系統(tǒng)映像。提供給用戶的適用信息組合叫做“系統(tǒng)映像”。
科技的悖論。技術為每個設備提供更多的功能使生活更簡單,同時技術會讓設備變得難學難用。
設計的挑戰(zhàn)。設計的目標是產(chǎn)生一個出色的產(chǎn)品,一個成功的、客戶喜愛的產(chǎn)品。
-第二章 ? ?日常行為心理學
用戶使用物品時,會有兩個心理鴻溝:一個是執(zhí)行的鴻溝,為了試圖弄清楚如何操作;一個是評估的鴻溝,為了試圖弄清楚操作的結果。
行動的七個階段:目標(確立意圖)計劃(確定方案)確認(行動順序)執(zhí)行(實施行動)感知(外部世界的狀態(tài))詮釋(知覺作用)對比(目標與結果)
對設計師來說,本能反應是直接的感知。這些與產(chǎn)品的可用性、有效性、或者可理解性無關,只是關于吸引或厭惡。
對設計師來說,行為層次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行動都與一個期望相關聯(lián)。
對設計師來說,反思層次也許是最重要的過程。
設計的七個原則:
可視性:讓用戶有機會確定哪些行動是合理的,以及呈現(xiàn)該設備的當前狀態(tài)。
反饋:關于行動的后果,以及產(chǎn)品或服務當前狀態(tài)的充分和持續(xù)的信息。當執(zhí)行了一個動作之后,很容易確定新的狀態(tài)。
概念模型:設計傳達所有必要的信息,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系統(tǒng)概念模型。引導用戶理解系統(tǒng)狀態(tài),帶來掌控感。
示能:設計合理的示能,讓期望的行動能夠實施。
意符:有效的使用意符確保可視性,并且很好的溝通和理解反饋。
映射:使控制和控制結果之間的關系遵循良好的映射原則,盡可能通過空間布局和時間的連續(xù)性來強化映射。
約束:提供物理、邏輯、語義、文化的約束來指導行動,容易理解。
-第三章 ? ?頭腦中的知識與外界知識
含糊的知識引導精確的行為
知識同時儲存于頭腦中和外部世界里。
無須具備高度精確的知識。
外界存在自然約束條件。
頭腦中有關于文化規(guī)范和習俗的知識。
人們依賴兩種類型的知識完成工作:是什么和怎么做。是什么,被心理學家稱作陳述性知識,包括事實和規(guī)則的知識。怎么做,被心理學家稱作程序性知識,是讓人知道如何成為演奏技巧高超的音樂家。
心理學家把記憶分為兩大類: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對短時記憶系統(tǒng)造成的約束來源于干擾任務。
長時記憶的主要困難在于組織管理。
對我們來說,有兩類記憶特別重要:1.隨意的記憶。2.有意義的記憶。
設計的意義顯而易見,即提供有意義的結構。幫助人們記憶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人們不需要記憶。
-第四章 ? ?知曉:約束、可視性和反饋
面對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只有結合外界的和頭腦里的知識。外界的知識包括潛在的示能和意符,能夠顯示控制或操縱的位置,以及它們與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之間的匹配關系,還有限制所作所為的物理約束。腦海里的知識包括概念模型,對行為的文化面向、語義面向和邏輯的約束,還有現(xiàn)狀和以往經(jīng)驗之間的類比。
約束是非常有力的線索,限定了一系列可能的操作。在設計中有效使用約束因素,即使在全新的情境下,也能夠讓用戶輕而易舉地找到合適的操作方法。
四種約束因素:物理、文化、語義和邏輯
物理的約束:比如電池的設計。USB的設計。
文化約束因素:文化行為準則以范式的形式在我們的頭腦中得以體現(xiàn)。比如:搭電梯的面對方向。
語義約束:指利用某種情況的特殊含義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語義約束依據(jù)的是我們對現(xiàn)實情況和外部世界的理解。
邏輯約束:如電燈開關的排列。
文化規(guī)范、習俗和標準:每個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準則。
示能、意符和約束在日常用品設計的應用:門的問題,開關的問題,
引導行為的約束力:
強制功能:在行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出現(xiàn)在某個階段的差錯不會蔓延,能夠防止產(chǎn)生進一步的后果。
互鎖:促使行動按照正確的次序進行。可防止操作者在操作時突然失去操作能力。
自鎖:保持一個操作停留在激活狀態(tài),防止有人過早地停止操作。如:詢問是否退出。
反鎖:防止某人進入那些危險的區(qū)域,或者阻止事情的發(fā)生。如滅火器,下拉式置物架。
慣例、約束和示能:習俗是一種文化約束,在設計中保持一致性十分重要。
利用聲音作意符:真實的、自然的聲音同可見信息同等重要。聲音的設計應滿足如下標準:報警功能,定位功能,減小騷擾,標準化與個性化。
-第五章 ? ?人為差錯?不,拙劣的設計
何以出錯:不能因為發(fā)現(xiàn)了人為因素就停止調(diào)查。
差錯的兩種類型:失誤和錯誤
失誤有兩大類:行動失誤和記憶失效。
錯誤有三大類:違反規(guī)則,缺乏知識和記憶失效。
失誤的分類
與設計相關的三類失誤:
擷取性失誤:指某個經(jīng)常做的動作,或剛剛做過的動作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動作,即某個曾經(jīng)的動作擠占了需要完成的動作。設計師要避免有相同的起始步驟,然后再發(fā)散的流程。只要可能,應該從一開始就設計出不同的動作序列。
描述相似性失誤:差錯發(fā)生在與目標相似的對象上。在設計不同目的的控制和顯示設備時,設計師需要確認它們之間具有明顯差異。
記憶失效性失誤:因記憶問題引起的差錯。解決方法:1.使用最少的步驟。2.對需要完成的步驟提供生動有效的提醒。3.使用強制功能。
功能狀態(tài)失誤:設計師必須經(jīng)常設計出可以抵消干擾活動對已設定模式帶來影響的系統(tǒng)。
錯誤的分類
基于規(guī)則的錯誤:設計師應該提供盡可能多的指導,確保現(xiàn)狀以一個連貫的和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最好是圖像化。設計的挑戰(zhàn)是將當前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信息,以易于理解和闡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基于知識的錯誤:難點在于建立人類與自動化機器的推動。
記憶失效的錯誤:應該保持繼續(xù)有效。
社會和習俗壓力
檢查清單:可以增加行為的準確性和減少差錯,特別是失誤和記憶失效。設計好的清單需要反復修改,追求精益求精。
差錯報告:
甄別差錯:
為差錯設計:增加約束以阻止差錯的產(chǎn)生/撤銷/差錯信息確認/
設計師正確的做法:使正在操作的對象更加顯眼/讓操作可逆/
-第六章 ? ?設計思維
解決正確的問題:本書想強調(diào)的,就是開發(fā)那些能夠滿足人們需求和能力的新產(chǎn)品的重要性。設計師應當花時間確定真正的、根本的問題所在,然后,不是立即的解決問題,而是停下來想一想更充分的潛伏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出新的建議。這個流程叫做設計思維。
以人為本的設計:即確保滿足用戶的需求,設計出的產(chǎn)品具有易用性和可理解性,能夠完成期待中的任務,并且擁有積極和愉悅的用戶體驗。有效的設計需要滿足一大堆限制約束和用戶的期待,包括形狀與外觀,成本與功效,可靠性與效用,可理解性與易用性,友好的界面,擁有此產(chǎn)品的自豪感,還有用戶實際使用中的快樂等等。以人為本的設計就是實現(xiàn)所有這些要求的流程,它強調(diào)兩方面:解決正確的問題,采用滿足用戶需求和能力的恰當方式。
雙鉆設計模式:“發(fā)現(xiàn)”和“定義”,確認正確問題的發(fā)散和聚焦階段;然后是“開發(fā)”和“交付”,制定正確方案的發(fā)散和聚焦階段。
以人為本設計四流程:
觀察:
激發(fā)創(chuàng)意:
打樣:
測試:
諾曼的產(chǎn)品研發(fā)守則:將設計與產(chǎn)品團隊分開:讓調(diào)研者時常處于現(xiàn)場,一直研究潛在的產(chǎn)品和客戶。
為困難 人群生產(chǎn)。不要設計復雜的物品。標準化和技術。
-第七章 ? ?全球商業(yè)化中的設計
創(chuàng)新的兩種形式:漸進式和顛覆式
登山法,就是漸進式創(chuàng)新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