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陸澄錄【40】
【原文】
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唯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注釋]
①端拱:端坐拱手,這里指帝王莊嚴臨朝,清簡為政。
②六卿分職:語出《尚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周禮》把執政大臣分為六官,即六卿。明代時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設尚書,稱六卿。
[譯文]
問:“心要追求外物,怎么辦?”
先生說:“國君莊重肅穆地坐在朝堂上,六卿分別履行不同的職責,天下才能治理得好。人的心統治五官,也要這樣。現在眼睛要看時,心便去逐色;耳朵要聽時,心便去逐聲。如果國君要選拔官吏時,親自坐到吏部去忙活;要調大軍時,自己跑去兵部。這樣的話,難道僅僅是有損君王的身份嗎?六卿也都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呀。”
[解讀]
首先要理解“逐物”這兩個字,心不能“逐物”,心只能以天理為主,而天理是寂然不動的。這個該如何理解,人的視聽言動,坐止起息,無時無刻不是在動啊!心要守著一個靜的東西來應付變動不居的世界,該怎么解釋呢?
舉例子吧,大家常見的門,指的是那種圍繞一個軸為中心開合的門,門在起作用時,也就是在開開合合時,門是要動的,但是有一個地方幾乎可以認為是不動的,而這個不動的地方,卻是這個門動的時候所圍繞的中心即門軸。再也沒有比這個例子能更形象地解釋心的不動和應付變動不休的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的了。
人身五官和心的關系,就像門和門軸的關系,如果說一個門的開合要依靠門軸的移動才能實現。那只能說這個門已經壞了,因為他的軸心已經不牢固了。人心通過指揮五官和世界產生交流和聯系,這個主次關系就是心為君主,五官為臣,而心的主宰是天理,只有在順應天理時才是在致良知。如果人弄顛倒了這次序,昭昭之天罰不在眼前,就在將來,終歸是逃不掉的。這不是在講因果報應的迷信,而是道理本就如此。偏移了天理之處,遲早是要還的。
在反腐敗查處的案例中,有一個甚為普遍的現象:大部分貪官都包養情婦。這種茍合,都是被自己的五官主宰了心體,作為大臣“的五官”起義,占據了作為心體的君主寶座,然后就是一個被物欲蒙蔽,一個為色欲遮眼,這種人欲歡娛終歸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房子,坍塌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