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早已是浮泛的念白,甚至連開蒙之初的稚童,都能援引幾句。隨性地在中國的城市走走停停,確也能在市井煩囂中尋見熱絡的食肆。等位的光景,用車如流水馬如龍來比附,大概也不為過。若是流連至華燈初上,尋一些社區群聚的所在,喧天的大排檔也漸次拉開帷幕。再到鄉村盤桓,家有家局,村有村宴,隔一座山頭又別有一番光景,國人之愛吃,可見一斑。
而我最喜歡的《舌尖上的中國2》這一部紀錄片一播出,便創下收視紀錄。
記憶中《舌尖上的中國2》這一部紀錄片在在豆瓣的評分有8.3分,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更重要的是當時我選擇在比較特殊的環境,一段時間都是充滿熱血沸騰。記憶中那是一個人在瓢潑大雨的夜晚,黑燈瞎火的偷偷看完了這一部經典的紀錄片,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2》延續了第一部的拍攝模式,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美食的關系的食物紀錄片。對于一個資深的吃貨而言,還是想寫寫《舌尖上的中國2》的影評。
每一次看見中國的地大物博,56個民族的精華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贊嘆不已,總是特別的慶幸自己出生在中國這個不愁吃穿的國家。
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構成了整個中國,并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人們用智慧巧妙地從自然界獲取美味,這一切之所以能夠實現,都得益于我們對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對自己深愛的那片土地的眷戀
《舌尖上的中國2》一個分成為八集。第一集《腳步》重點講述了各種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變和食物中對中國人“鄉愁”情節的一種演繹;第二集《心傳》講解了中國美食文化中的血脈傳承和師徒銜接的歷史;第三集《時節》講的 是關于食物與季節演變的關系;第四集《家常》表達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對中國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釋;第五集《秘境》介紹了一些隱匿山野中不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達了中國人利用食物進行聚會交流的文化氛圍;第七集《三餐》回歸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尋找“味道”;第八集則是此次拍攝的花絮。像我這些喜歡吃,但是不會做的人最重要的是紀錄片里面還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關資料、美食地圖以及多篇名家說美食的隨筆散文,讓我這些90后一代對于中國美食文化、風土人情有更深入的體會。
《舌尖上的中國2》音樂第二季原聲大碟由我國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鯤譜寫。這一部分音樂背景真的是特別的經典的傳承舌尖1音樂主題的“勞作的春夏秋2”,展示和制作誘人食物時響起的聽餓無數人的“舞”、“唇齒之間”,或是夫妻船捕魚的配樂“山高水遠”由于詞窮每一次聽見都只能夠用“贊”這一個詞形容。記得當時我還和同學討論過,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2》連音樂背景都能夠成為傳奇?
A說是因為首首曲目都是感動了萬千大眾的經典之作。B說是因為部分曲目還由悉尼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執棒指揮,悉尼頂尖音樂家演奏錄制,他們本來就是特別一名氣,所以更加出名啊?
而在我看來,這都是因為,我國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鯤是一個接地氣的人,他不僅僅特別熟悉中國的美食文化,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阿鯤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
一想吃的就真的好懷念奶奶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給我做的各種各樣的美食。對于吃這個東西我沒有特別的概念。我出生在南方的一個小農村里面,小時候覺得能夠吃國外一些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能夠去西餐廳,能夠去高大上的五星級酒店吃東西就是對于美食的最高理解。而現在的我貌似對于這個在我心目中的已久的想法或許真的發生180度的大轉變。而這些的大轉變也在逐漸影響我的的人生觀,并且現在的我能夠選擇有價值的美食。
而《舌尖上的中國2》這一部紀錄片完美的詮釋中國古老的文化,中國美食的誘惑就是在這里。這一部紀錄片里面你不僅僅可以知道中國的頂尖美食,你還可以了解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現在我就想說說我家鄉的美食,還沒有開始記錄這些文字,我想到那些畫面就直流口水。廣東省粵北山區有一個叫英德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其實我的家鄉的特產應該是紅茶,這些紅茶的歷史源遠流長,茶的制作過程更加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次是英石,這些英石都是自然形成,后來許多發展成為眾所周知的大理石等等。
《舌尖上的中國2》是這樣介紹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潮菜、粵菜并稱廣東三大菜。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客家人遍布海內今天他們還同樣講客家話,目前只有廣東的東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時也保留了中州飲食特色,而其它地區的客家人飲食習俗都被當地飲食文化同化了。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于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下面我就說說,客家人最喜歡的三種美食!
NOI.“南乳芋頭”這個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成為客家人吃團圓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菜之一,不過真心特別的好吃。每次一吃這個東西我就會想起來蘇東坡贊美芋頭的詩句: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其實我們家這個芋頭的做法特別簡單就是用洗干凈大芋頭,芋頭子剁碎了配上豆腐、蝦米、肉丁子,做芋頭羹,灑上蒜花,舀一勺放嘴里,馬上就放進去鍋里面去蒸好,然后就是在熱的時候吃味道棒特別棒。這個芋頭做法有很多,我們家老媽子喜歡吃甜的經常用大芋頭蒸之,約一小時,取出。切成厚片,右手將那把四方菜刀的刀身放在芋上,左手把刀身用力一壓一拖,芋頭變為粉狀,加糖來炒,就成為芋泥。這個我現在也喜歡吃,可能都是因為這些都是奶奶和媽媽做的就是好吃。老媽子也經常告訴我這個芋頭的作用好處很多,而且這個芋頭的營養價值很高,塊莖中的淀粉含量達70%,既可當糧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品,秋補素食一的寶貝。
NO2.手包肉丸。這個也是我們經常在家家戶戶認為重要的日子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我們家目前只有老爸和二姑對這個美食比較有研究的,這個肉員的做法就是先選擇好豬肉,魚肉作為主要的食材,其次是選擇大蒜調味劑等等,然后各種各樣的東西放在一起,接下來就是如果用手去慢慢的弄成一個圓把所有的成品材料放在一起就可以放鍋里面去煮。因為我家人多,所以每一次都弄很多的食材只有一個人會做,這個好吃就是制作過程中好麻煩。所以每一次都是老爸最辛苦。
N03,糍粑。這種美食也是客家人喜歡吃的,每年我們家都是在清明節或者是端午節才會弄在這種食物。這個美食的做法目前我發現最復雜的,開始弄這個美食之前的一個星期老媽子就要去山上面去采摘一種長的像樹的東西,用它回來家里面燒水然后長可以開始做。具體的做法老媽子說了時間久了我忘記了,記憶里面就是這個東西好吃,口感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