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理清一個認知錯位,按照咱們后世的理解,韓信雖是漢朝人,但是他百分百生在戰國長在戰國,只是一個不小心成年后步入了秦漢新時代,所以從他的學識以及出場那么落魄卻始終配有一把劍來看,韓信的父親應該是個俠士,而韓信本人的行事準則應該是深受戰國士文化的影響,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為什么韓信曾有機會三分天下,卻不背叛劉邦的原因,因為劉邦曾經很欣賞他,而且很信任他,對他有知遇之恩;但是關于士,咱們還有一句古話,叫“士可殺不可辱”,當劉邦后來不斷地剝削韓信的兵權,削弱他的實力,以至于把他從王降為候,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被侮辱了的韓信,就決心要跟劉邦對著干。
可惜這個不敗戰神、曠世兵仙最終卻死于婦人之手,韓信終究是敗在了士的理念上,他可以為知己者而死,但他也有可殺而不可辱的硬氣。劉邦怎么對待韓信,韓信就怎么對待劉邦,可是當了皇帝的劉邦要的只是聽話的奴隸,時代變了,抱著舊觀念的人終究會湮沒在滾滾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