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與演說
我曾經對錢老師說,只要教師個人素質高了,他怎么上課,都叫“新課改”!我還說,什么叫“素質教育”?高素質教師所進行的教育,就叫“素質教育”。
“高素質”包括哪些內容?我們可以說有愛心,專業基本功,教育智慧,課堂技能。但針對現在的教師狀況,我們更強調教師的人文情懷。
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是一個有人文底蘊的人,是一個文人!
于漪老師說:“與其說我一輩子做語文老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語文教師。”這里的“學做”,就是一輩子的人文追求。
我理解的人文素養,至少包括:情感與理想,風骨與良知,視野與思考,學識與胸襟。
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教師,因為這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隨聽“花開的聲音”,并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
有時候我們是不知不覺地違背了良知。那種體罰學生的事,畢竟是少數。但更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也在侵犯著學生。如果我不顧學生,而炫耀自己的學識,在我看來,就是違背良知。而處處想著學生,不必顧忌聽課老師怎么樣,那就是良知。
只是閱讀而不思考,就是兩腳書櫥。但我這里指的閱讀,當然是伴隨著思考的閱讀,這是默認前提,不必我強調。
學好語文就三點:多讀(盡可能多地接觸語言材料)、多寫(盡可能多地實踐語言技能)、多背(盡可能多地在腦海中儲備祖國燦爛的古典詩文),在不斷的熏陶、感染、領悟中形成對語言的敏感(語感)。
給陌生人獻出愛,最能讓人感到快樂;因為自己的專業能力而幫助了別人,最快樂!
天才級的學生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但是教育可以給他一千土壤,包括空氣、水分、陽光,包括他們需要的自由發展的空間。
“發”,是“發現”;“掘”,是“挖掘”,就是“培養”;“卓越的自己”,就是“比現在更優秀的自己”。因此,“發掘一個卓越的自己”,就是自己培養自己,自己戰勝自己,自己超越自己,最后讓自己成為一個現在的你都不敢相信的那個“自己”。
怎么才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自己”?1.要有學問,要多讀書。前段時間有一部電視劇很火,叫《瑯琊榜》。你看梅長蘇弱不禁風的樣子,一沒力氣,二沒武功,他的安全都得靠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飛流來保護。可是他胸中卻有百萬精兵,京城所有人都想結交他,因為他有智慧,所謂“得梅長蘇者得天下”。所以我說現在是靠智慧立身的時代,而智慧來自何處?對同學們來說,主要是讀書。因此一定要熱愛閱讀。2.要能吃苦。最近有一部電視劇很火,像《羋月傳》,你看那個羋月,吃了多少苦啊!一出生就被拋棄,差點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受盡欺凌,但后來成了一代王后。同學們,不能吃苦,就不能成功,這的確是真理。
我想盡量讓每個老師、每個孩子都有幸福感、快樂感、尊嚴感、價值感。1.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我們的老師都很普通,平時看上去不怎么樣,甚至精神可能還有點萎靡不振,但是一到講臺上便神采飛揚,魅力四射。可老師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課堂上的形象。于是,我決定抓拍他們課堂上的風采。蔣長玲老師說:“我并不領先,但我在行進;我并不優秀,但我很幸福。”2.尊重孩子,不是口號,是細節。3.一碗魚湯:不斷傳頌的故事。4.讓老師的智慧成為學校的豐碑。5.把學生的名字刻入學校的歷史。把普通孩子的名字刻入學校的歷史,這就是“以人為本”。
不必用堆疊的榮譽來證明教師的成功,教師的榮譽就印刻在歷屆學生的記憶里。
感悟:
我喜歡李老師提到的一個詞,叫做“人文情懷”,現在社會太重視“成績”,忽略了教師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文素養。教師只有具有人文情懷,孩子才會學得開心;領導具有人文情懷,老師才會教得幸福。
李老師說,我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違背了良知,但是我們不知道,或者說我們不愿意承認罷了。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到底有多少次傷害了孩子,多少次違背了良知…趕緊收手吧,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
李老師很會蹭熱點,哪怕是熱門電視劇,也會當成教育素材學以致用。我記得于潔老師就很喜歡娛樂,比如綜藝、電視劇、電影,都可以當成教材使用,學生也覺得老師很新潮、不落伍,了解學生喜歡的事物,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老師。
我們到底想做什么樣的老師?大部分老師都想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李老師說,幸福比優秀主要。是啊,幸福太難了,教師要根據學生成績評先評優,要根據教師證書評職稱,職稱高低跟我們的工資掛鉤,我們都希望腰包鼓鼓,那就是我們的幸福。如果不優秀,還得幸福,那就要調整我們的心態,從其他方面滿足我們的“幸福點”。
閱讀與反芻(一)
任何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是一個“自己培養自己”的過程。
雷夫正是在這種“沮喪”中堅守著自己的“教學熱情和對未來的信心”,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挑戰,收獲了自己的成長。
有太多時候,你盡心盡力去幫學生,結果卻發現一切都如竹籃打水!但雷夫沒有因此而對孩子失去信任,他這樣提醒自己:“盡管班上有一個孩子向我撒謊,自暴自棄,但我決不能就此消沉,畢竟還有四十多個孩子正等著我給他們講莎士比亞呢!”
每一次意外都是對智慧的考驗,每一個頑童都是對意志的磨礪,每一道難題都轉化為課題,每一回絕望都蘊含著希望。這就是雷夫的“成長”。
羅曼羅蘭:真正的英雄主義只有一種,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育方法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千萬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千萬別對孩子說“不”,人人都可能成功。只要給我們一個舞臺,我們就要給別人一個精彩。
結尾朱老師的落款總是“你的朋友朱永新”,讀著讀著你就不知不覺真的把朱老師當朋友了。這就叫“接地氣”。
朱老師:對青年教師來說,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是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問題。
每天我最幸福的時候莫過于和12位同學“談心”——閱讀、批改他們的日記。我樂此不疲,喜歡享受這種交流的幸福。從他們的日記中,一旦發現閃光點,我及時大張旗鼓地表揚,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姚校長的“溫度”不僅僅是情感的溫度,還有源于對“人”關注的思考。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姚躍林說“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這里的“溫度”與其說是“教育”的溫度,不如說是教育者的溫度,是“人”的溫度。
我在《中國教育報》發問:為什么最好的醫院收治的都是最難治的病人,而最好的中學招收的卻是最好教的學生?
閱讀與反芻(二)
我不止一次地慶幸我是一個老師,因為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而且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老師,因為這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并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
在旁人看來,我似乎是很有“毅力”的。但我不覺得這需要什么“毅力”,因為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習慣,就像每天再忙再忙也要洗臉刷牙一樣,難道每天堅持刷牙洗臉還需要毅力嗎?寫這些文字,并不像有的老師想象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堅韌不拔”,因為用文字記錄自己和學生每一天的成長,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教師職業對我來說,既是付出也是收獲,既是吸收也是表達,既是思考也是感動,既是教育也是文學…
教育,每天都充滿懸念!這里的“懸念”,主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的難題”。期待著每一天的“懸念”,進而研究、解決不期而遇的“懸念”,并享受解開“懸念”后的喜悅,然后又期待著下一個“懸念”……如此周而復始,這便是教育過程的無窮魅力!
錢理群:不要看輕中學教師的意義和價值,更不要低估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他的生命力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的兒子謝爾蓋說:“如果有人問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是什么,我會脫口而出:父親寫給我的信!”……家信是父母與子女間以書面語言為工具而展開情感交流的最好紐帶,是父輩傳遞人生價值和處世經驗的重要方式,是相互間交流生活感悟的良好渠道。家信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家庭價值判斷的承繼渠道,是家庭文化水準的顯示標尺。
盧梭《愛彌兒》: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必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童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愛心。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盡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無愧于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散文使人寧靜,讀小說使人認識社會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朱小蔓:讀書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長的積極的情感。? ? 讓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人若沒有這五彩繽紛、波瀾起伏的情感體驗,生命是那樣干枯、生活是那樣暗淡,而有著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樣讓人感到滿足、享受和向往。
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教學。
閱讀究竟有沒有用,取決于閱讀者是否把好書化作了自己的靈魂?這里所說的“化作自己的靈魂”,不是用別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所謂“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是經過吸收消化后有機地融入并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好書怎么才能“化作自己的靈魂”?關鍵要“讀出自己”或“讀出問題”。所謂“讀書自己”,就是從書中讀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時代等等,是共鳴、欣賞、審美,就是“把自己擺進去”;所謂“讀出問題”,就是要讀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等等,這是質疑、研究、批判,就是“與作者對話”。
教育,只有從學科轉向了心靈,才是真正的教育。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就是讓學生與作品在精神上融為一體。
羅曼羅蘭: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感悟:
李老師喜歡寫作,而且已經寫作變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不僅不覺得累,還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我也在向著李老師靠近,堅持寫作四年左右,也把寫作當成了一種樂趣。
尤其是現在,我正處于哺乳期不能出門,屬于自己的唯一時間就是閱讀和寫作,哪怕熬夜也覺得很開心,因為看到了自己寫成的作品。今年大寶幼兒園畢業,打算給寶貝出一本書,算是給寶貝最有意義的畢業禮物,我也正在制作中,八月初就可以出版了。
蘇霍姆林斯基的兒子把父親寫給他的信視為最大的財富,這又想到了我們家的家信故事。從大寶2歲開始,我和她爸爸每年都在她過生日當天給她這封信,已經堅持了5年,我們會繼續寫信到女兒大學畢業或者結婚生子。也許這就是我們家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每年翻來之前寫的信,總是感慨萬千。
行走與思考
好的教育,應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融入自然,連通生活,回歸傳統,尊重天性。這就是我理解的新竹道禾實驗教育學校。
學校不是超市,不是公園,不是商場,不是景區,學校是孩子讀書的地方,需要寧靜。
我們為什么不注重校門的修建呢?請問,學生用得到大門嗎?用不到。漂亮的校門是給領導看的,孩子們不需要那么漂亮的校門,他們需要的是籃球場、沙坑、秋千、大樹,還有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
重要的是,籃球放在操場還是保管室,這體現了教育的立場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管理者為出發點?這是基本價值問題。
奎山人認為,教育有五大要素——陽光、空氣、水、親情和營養。
父母給孩子送午餐,這是一種發生在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或者說,叫潤物無聲的感染。
我們的理念是讓學生組成一個家,要有家的氛圍。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搞活動做游戲,這就是家的感覺。
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一種真實的成長環境。
奎山中學的校園環境不是為孩子“學習”準備的,而是為他們“撒野”設計的。
所以養雞不是為了養雞,養蠶不是為了養蠶,種菜不是為了種菜。
種什么樹,心里都裝著孩子,這就是教育的“兒童視角”。
教育即生活,是一種真實的生活;教育,也是體驗,是一種自然的體驗。在奎山中學,這種生活體驗無處不在。
奎山教育者認為,讓孩子養雞這件事蘊含著兩個很大的題目:第一是生命教育。雞死了,孩子哭,老師帶他把雞埋在樹下,告訴他生命的虛幻與永恒。第二是責任教育,是責任感的養成。
面臨取舍,做出抉擇。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通常都是老師下命令讓孩子這樣做那樣做,沒有讓孩子自己做抉擇的,而學會選擇的過程非常重要。
王博士說:請問有多少老師能夠帶孩子養雞?養成或養不成不是重點,重點是過程,哪怕最后雞全養死了也沒關系。
不要低估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以“安全”的名義剝奪真正的教育,就是剝奪孩子的童年。
愿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擁有真正的“兒童視角”,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感悟: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們教師一直在這條路上探尋著。奎山中學認為:教育即生活,是一種真實的生活;教育,也是體驗,是一種自然的體驗。
我覺得奎山中學的領導是懂教育的,他認為的教育不僅僅只是升學考試,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奎山中學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在學校的快樂,不用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魁山中學的老師是優秀的,他們帶領孩子們養雞、養蟬、種地,讓他們感受到自然,體會到生活就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