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半個月時間仔細的把李鎮西老師寫的《自己培養自己》閱讀了一番。這本書匯集了有關青年教師成長隨筆。成長與否全在自身,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結果。
其中對《把好書化作自己靈魂》印象比較深刻。也想分享給大家,李老師介紹到。教育類的書相對比較專業,這是一種帶有職業色彩的閱讀,因為從事的是教育,但他這里指的絕不只是教育學心理學的教科書,更指教育史專著和教育大師的名著。他鼓勵我們多去讀讀教育史專著和教育大師的名著。
摘抄:
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我由此想到我多年前寫過的一句話:“教育,只有從學科轉向了心靈,才是真正的教育。”似乎 是一個意思,但我不如雅斯貝爾斯說得好,他的論述豐滿了我的認識,成 了我的“血肉”。這種和作者的隔空對話,真的美妙極了。
更不用說讀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了,那更是一種愉悅至極的精神之旅。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寫道:“少年們夏天想進行“水上” 旅行”,可是我們沒有船,于是我從新學年一開始就攢錢,到了春天,我就從漁民那里買來了兩條船,家長們又買了一條船,于是我們的小船隊便 出航了。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 對,買船是出于我想給孩子們帶來歡樂,而孩子們的歡樂,對于我就是最 大的幸福。”
與學生們在一起的這種幸福不只是我賜予學生的也不單是學生奉獻給我的,他是我們共同創造平等分享的。
讀到這里,工作才兩年的年輕的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我想到 我曾與學生站在黃果樹瀑布下面,讓飛花濺玉的瀑水把我們渾身澆透;我曾與學生穿著鐵釘鞋,冒著風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巔;我曾與學 生在風雨中經過八個小時的攀登,饑寒交迫地進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我和學生都油然而生風雨同舟、相依為命之情,同時又感到無比幸福。這種幸福不只是我賜予學生的,也不單是學生奉獻給我的,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平等分享的。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就是我啊!《陶行知教育文選》中有這樣的話:“有人誤會以為我們要在這里造就 一些人出來升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
我一下想到今天中國的許多“貴族學校”了,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至今還是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先生還說:“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 先生簡直就是對著今天的中國教育說的。
捧讀兩位大師的著作,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走進了書中,或者作者走出了著作,就在我身邊親切地叮嚀我。當我感到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就是中國,而陶行知說的就是當代時,我真正是讀出了“自己”,也讀出了今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