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上面是我們熟識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而且它只說了一半內容。如果要完整地描述,應該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以求得知識。
誠意正心,即要意念真誠端正心思。
修身,即要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
齊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國,即治理好國家的事務。
平天下,即讓天下太平。
從小到大順著說,容易忽略失去最初的目的—“明明德于天下”—弘揚正大光明的仁德于天下從而使天下太平。天下人人有仁德或遵守仁德,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是基石。從原文看,如何修身是有較詳細的介紹的,即格物致知和誠意正心。修身之后,沒有什么細節,直接就齊家治國平天下了。我覺得,原文想表達的是,只要個人的品德修養提高了,自然能維持好家庭(齊家)和影響家人的品德修養,接著影響周圍和你共事的人,最后當你影響的人越來越多就自然為平天下做出了貢獻。
這里我認為治國平天下不應該是追求攀登高位去治理更多人。當然古代往往只有高位者才能做到,畢竟信息傳達技術不發達。
在人人更加平等和自由的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聲音都有機會被別人聽到和影響他人。這個時候修身比以往每個時代都重要。因為好的品德能傳達和影響他人,不好的也會。所以修身很重要。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落腳點。在當下,“自律”也是修身的高頻詞。不過,自律現在更多地和閱讀,健身,或者十年如一日鍛煉某種技能相關,因為這種修身最簡單,也最容易有效。
其實我覺得修身的開始最簡單,修身的堅持也不困難,因為不真正收到許多外部的依賴的限制。
也許唯一的“外部限制”是周圍的眼光。這個世界會有許多人會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太多。這也不是什么羞于啟齒的陰暗面,因為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自我保護的心理,因為人都不希望自己不合群,不像群體的一份子。比如有許多女性被猥褻的時候,有許多人不會先考慮這件事對于受害方造成的傷害,而會考慮會不會是受害方有什么穿著問題才遭受傷害;因為這樣想,他們就不覺得自己有機會收到這種傷害。
要堅持修身,做更好的自己。如果在乎別人的眼光,那就用更好的效果去改變他們的想法。
也許修身的路本來就該孤獨地啟程!后來,走得久了人就多了。
| 有感于最近家人說我瘦了不要鍛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