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一21)

陪孩子長大·第三章 成長的煩惱

21.欣賞重于一切

2017-11-30 中國心宇心理網


第三章 成長的煩惱

21.欣賞重于一切

女兒愛美

最近發現女兒有一個問題,以前都是我給她買衣服,但在她進入初中二年級以后,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么什么樣的衣服,而且總是說“同學們也有這樣的服飾,所以我也要穿”。她每天早晨起來,待在洗漱間里半天都不出來,一開始我們很擔心,以為她在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后來有一次當我們推開門的時候,發現她一直在鏡子前面對著鏡子微笑,做各種表情,給自己梳各種各樣的發型。早上上學的時間非常緊張,她在鏡子前面還這么浪費時間,我非常生氣,當時就訓了她。可是并沒有奏效,一個月以后,她在書房里看書,我推門進去給她送牛奶,發現她正對著鏡子咧著嘴笑,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我非常擔心,是不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這樣?我做些什么能讓她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上呢?

照鏡子有很強的心理學意義,是尋求主體(心)與客體(身)的對應。一個孩子接納自己是從接納自己身體外形、面部特征開始的。對著鏡子笑,扮可愛的人是成功地接納自己或正在努力接納自己的人。對鏡子愁眉苦臉或拒絕照鏡子的人,同樣是拒絕自己和不接納自己。照鏡子的象征意義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誰”,這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意義覺醒。這個女孩從鏡子里找自己可愛的樣子,是在喜歡和接納自己。有時候,年輕女孩開始照鏡子也代表性意識的覺醒,意識到自己需要一些美的東西。這個媽媽談到孩子總是擺出各種姿勢、發型、微笑,還對著鏡子笑,其實對著鏡子笑就是對著自己笑,這需要一定的勇氣。我們看到很多人不敢對著鏡子笑,那是他是不喜歡自己,不敢認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鏡子,因為他看到鏡子里面的自己會很難過。太愛照鏡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自戀,自戀是青少年必需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是從自戀發展到去愛別人。如果她愛照鏡子,就說明她喜歡自己,這也是一件好事。

這位母親把照鏡子和學習對立起來了,其實這是兩件事,盡管在時間上它們可能有沖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并沒有矛盾。喜歡自己的人會更追求完美,學習上也要求比別人強。不喜歡自己的人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的可能性會更大。這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女兒這樣做,一是考慮該給她買漂亮的衣服,考慮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學著真正開始欣賞女兒,嘴上說出來對女兒的喜歡。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喜歡女兒,女兒就不會太依靠鏡子找自我好感。因此,要讓她知道不一定照鏡子,通過別人的眼睛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完美。

當然,在鏡子面前停留的多,關注自己的形象太多,導致注意力從學習上游移的情況并不是沒有,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照鏡子就說孩子一定怎么樣,很多事情是并存的,并不直接存在相互矛盾的關系。同樣,照鏡子也是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象征階段,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事實上媽媽的擔心來源于她太在意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沒有什么想法的好女孩。但這不可能,因為現在的社會很豐富,一個十四五歲,已經上初二的女孩,正是聯想很豐富的時候,每天她大腦里都會有很多豐富的想象。這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沒有想象的人是很糟糕的,不可能學習好。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邏輯思維,一種是感性的形象思維,兩種思維都好的人才可能是優秀學生,如果只有一種思維好,就有可能成為書呆子。一個女孩,十三四歲到十五歲的時候,會發展她對自我的想象,對社會的幻想,對人際的敏感,實際上就是在發展她的心理能力,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在孩子沒照鏡子以前,家長的語言和眼睛就是鏡子,家長應該很好地使用這面鏡子,經常把孩子的優點投射出來,缺點隱藏起來。多提孩子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會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優點的話,會變得很優秀。如果總夸獎他是一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標定為壞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于壞孩子,這是語言的雕塑功能。實際上這個媽媽應該感到高興,女孩做作業時,對著鏡子笑一笑,取悅自己,可以達成對緊張的緩沖。家長需要跟孩子講的就是要協調好時間,比如說早上起來,梳妝的時候對著鏡子笑一笑,睡覺以前照一照,平時在她的房間里不要放鏡子,尤其是不要在書桌上放鏡子。因為鏡子有很多神秘體驗,很容易把孩子的眼睛抓過去,與其預防,不如把鏡子拿走。但可以在客廳里放一面大鏡子,讓孩子能夠觀察到自己的舉止、面容和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著放大鏡找孩子的缺點,希望孩子把缺點都屏蔽掉,變得越來越好。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是家長為孩子著想,實際上家長是在“剝削孩子”。為什么叫“剝削孩子”呢?因為家長在利用孩子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包括他們的社會壓力、人際壓力、對自己的不滿意、對事業的不滿意。如果家長的很多憤怒沒有安全的途徑去發泄,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找發泄點,通過孩子所謂的“缺點”把自己的憤怒發泄出來。那是家長需要依賴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

如果家長用成熟的眼睛來看孩子,孩子會是幼稚的,總有很多問題,就像拿大樹和小樹比,總覺得小樹長得不直或者長的位置不對。其實,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天生就很成熟或者很完美。而且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家長不能用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國對小孩的教育總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但歐美國家從孩子小時候起就鼓勵他們驕傲,一定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前一段時間,我的哥哥帶著他的孩子從加拿大回來,小孩來到我家唱的兒歌是“我比你棒,我跑的比你快,做事比你好……”我聽了之后感覺文化的差異太大了,國內一定不會這樣唱,不會說“我比你好”,只能說“你比我好”,都是大的東西送給別人,小的留給自己。所以我覺得,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鼓勵他們信任自己,喜歡自己,認為自己很棒,這會使孩子更容易度過日后的心理困境,不容易發展成自我矛盾、自我沖突的人格。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到大都明白他的優點在哪兒,長處在哪兒,讓他明白,不管他怎么表現家長都喜歡他,愛他,他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至于他有缺點也好,有弱點也好,學習不努力也好,只是某個時間段,某個年齡的問題,不是一輩子的問題。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比如說孩子做了一件錯事或者跟別人吵架了,一定不要用“總是……”、“你就是這樣……”、“你從來就怎么怎么……”這么絕對的詞去評價他,否則會帶有全盤否定的意味,意味著“你從來不是一個好東西”。家長要說“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不能老做這樣的事”。強調他是一個好孩子,在這個定義下批評他,他會比較容易接受。家長也可以說:“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在學習上有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哦?”孩子聽起來就不會引發逆反,心理上也不容易受到挫傷。如果家長用全面否定的話“你從來都不好好學習”,或“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就容易挫敗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

心理知識:鏡子的秘密

心理學一直把照鏡子看成是人類體驗自我的重要時刻,連猩猩照鏡子都會出現很驚訝的樣子,因為它看到自己了。人類在照鏡子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尤其重要,他能通過照鏡子發現自我。雖然空談自我時并不知道自我在哪,但如果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形體,以后對自我的想象就是以自己的形象為代表的,自我人格的發展也以身體為邊界。心理醫生在治療當事人時,如果當事人不能夠認同自我,比如認為自己不聰明、不可愛,挑剔自己眼睛小了、個子矮了,臉不是瓜子形等,醫生處理當事人的這些自我憤怒時,可以鼓勵他去照鏡子,學習對鏡子微笑。但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會對鏡子笑,他看鏡子的時候滿臉陰沉,眼里充滿挑剔的目光,他討厭自己。這時候就要讓他走到鏡子面前,試著露出微笑來看自己。

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弱,如果家長經常用語言來挫傷他,就等于在靈魂上傷害他,靈魂就像杯子一樣要盛滿愛,盛滿關心,盛滿信賴。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老是拿話去傷害他,就等于給孩子心靈的杯子戳了一個洞,杯子永遠盛不滿,孩子的心永遠饑渴,沒有自我滿足,他的生活也就會永遠焦躁不安。家長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保護他,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還很弱,很希望父母能夠在語言上注意到他們的感覺,少提他們的缺點,少說過頭的話,盡可能多地表揚他們的優點和好品質。其實給自己一個微笑,就是在討好自己,安撫自己。上面個案里的女孩天天對著鏡子微笑,應該是一個自我認同不錯的可愛的孩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