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長大·第三章 成長的煩惱
22.成長始于崇拜
2017-11-30 中國心宇心理網
第三章 成長的煩惱
22.成長始于崇拜
追星的孩子
有一個特別苦惱的母親,她說最近自己的女兒出現了一種讓她覺得簡直是得了精神病的情況:孩子瘋狂地迷戀上了外國的偶像明星,受到韓流、日本文化的沖擊,喜歡穿大肥褲子,耳朵上扎了四五個耳朵眼。媽媽非常擔心,說現在這個孩子好像審美觀也出現了問題,而且每次電視上出現這些明星的畫面,女孩就在家里尖叫,有時整天張嘴閉嘴都是明星,好像如果不說明星,跟媽媽就沒有話講。女孩在日記里也寫上自己如何喜歡某個偶像,如何癡迷。媽媽覺得這個孩子就像“半瘋”一樣,不知道是不是該帶她看一看心理醫生。雖然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追星或者崇拜偶像,都是必經的階段,但是這個母親認為她的孩子表現得太過分,甚至不正常。
一般來說,青少年的行為不是自我節制,而是比較隨意。對一個孩子來說,追星表現出朝社會發展情感的傾向,即社會化傾向。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把崇拜的對象從父母身上移開很重要。假設孩子總是崇拜父母或者認為父母是他的權威,那這個孩子就永遠不能長大,他會在父母的關懷下變得弱小。孩子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一般會對父母的權威進行挑戰,要進行挑戰,就必然有一個力量支撐他,不管這個力量是什么。當然,過去可能是雷鋒,那么現在可能就是影、視、歌等領域的一些偶像,這些偶像實際上是社會的公眾人物,代表了主流文化或社會標榜的某種東西。比如說“韓流”和日本的一些音樂或者藝術,它們代表了時尚的發展潮流。追星從本質來講并沒有什么,當然我們也的確看到很多青年人過度追星,不吃不喝,半夜就去排隊,甚至逃學去追星。但是發生這種情況也并不奇怪,青少年的行為本身就有隨意的特點,有時可能會過火一點或者超常規一點,這都很正常。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慢慢地加以自我調整。
自我調整需要孩子自己來完成,要經過一個階段。作為家長可能希望孩子一夜之間就成熟,看見摸索著前進的孩子心里著急,就進行干涉,以為這樣會好些。可是要小心拔苗助長,好心做壞事。如果家長試圖加強管理,使孩子回到過去的樣子,看起來好像是做了正確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會幫倒忙。從心理學視覺看,家長潛在的欲望是要把孩子管住,控制住,害怕孩子自己做選擇,希望什么都是父母替孩子選擇。這樣可能挫敗孩子自己選擇的欲望,因為孩子所有的新行為、新選擇都是對生活的試探、對成長的體驗。如果家長不停地挫敗孩子的決定或者欲望,孩子最后就會放棄對社會的探索,產生對父母的心理依賴。甚至上完大學、研究生,仍然要問爸爸“我應該穿什么衣服”,問媽媽“我怎么和朋友相處”。青少年在十五六歲時有很強的欲望,要接觸很多事情,要冒險,去嘗試沒有嘗試過的生活。這些欲望本質來說是好的,盡管這些欲望可能代表了一種非主流的現象,或者是一種在是非觀念看來不那么正確的東西,但從心理學來講,這些都非常有意義,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
對于追星這種情況,要從兩個角度看。從社會角度來看,國家、民族在發展,對很多事情的認同能力提高了。也許過去追求一致,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說一樣的話,吃一樣的飯。但現在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可以滿足所有人或者絕大多數的人對于文化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享受,更在意獨特性與個性顯現,更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性的力量。從家長角度來看,每一個家長都有他的價值系統,他的價值系統不一定和社會的發展完全吻合。這種價值系統可能來源于他的教育背景,肯定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長看到孩子的表現可能會大吃一驚,覺得孩子怎么一點不像自己,擔心孩子會學壞或不務正業,比如老是注意打扮、戴耳環等等不符合中國教育現狀的行為。父母都希望自己是孩子的榜樣,一旦失去這些,可能心理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尤其是看到孩子瘋狂的喜歡別人,容易有一種失落感。追星隱含的意義是對父母權威的否定,對社會偶像的認同,是孩子社會化的起步。
如果孩子追星,父母首先要認同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在這個年齡一樣會崇拜一些人,只是那個時候社會上比較活躍的人和現在不一樣,那時比較崇拜英雄或自我獻身幫助別人的人。現在媒體大部分以影星、歌星為代表人物,孩子追星很自然,這個時候孩子如果狂熱的崇拜雷鋒反倒是不正常,這是時代不同造成的差別,不是孩子境界不高。所以家長要學會方法,先認同,然后再提出問題。比如對孩子周六去看演出會給予支持和資助,但回家后可以建議他把興奮收斂起來,安心學習。允許孩子買一點歌星CD,選個時間同孩子一起分享,但要求他學習的時候不能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理解和認同他的選擇,自己只要注意方法和分寸就可以。
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明白,追星是一種個人愛好、個人意愿,在學校的環境里,必須遵守學校的規則。如果孩子在學校里表現得不錯,遵守紀律,頭發一直剪得短短的,也不擦口紅、不戴耳環。那么,在一個特定的追星場所,比如個人演唱會或搖滾晚會上,穿得很前衛,言行很瘋狂,就可以允許。這正代表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既能表現另類,又不失身份。這樣的孩子很清醒自己在做什么,家長不用擔心。
同樣,家長應該看一看在現場驚叫、尖叫、高聲喊叫的孩子,他們都是十五六歲。更大的孩子較少會發出這樣的尖叫聲,大學生、研究生或已經工作的人,盡管他們曾經追星,但是過了二十歲以后就不會再那么做了,他們開始崇拜自己,覺得自己才是值得珍惜或愛戴的人。過了瘋狂的追星年齡以后,每個孩子都會沉靜下來,做一些和現實生活相匹配的事情。父母想到這一點就可以放心,即便孩子現在有點誤入迷途,也是有時間性的,他不會永遠這樣。這種瘋狂的超越自我內心控制或者超過父母管理的感覺,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強的動力,他覺得活著很快樂,非常幸福,是一種享受。這樣的感受對孩子發展很重要,一個孩子發展得好還是不好,就是看他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是多還是少。如果他總是得不到快樂,成長的意愿就會變得很弱,如果他隨時都有快樂和自我滿足,就會覺得活著很好,會努力活得更好。所以,家長要明白兩點,一是追星有時間性,二是追星的體驗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有家長說反對孩子追星是擔心孩子不肯吃苦,害怕他以后養成愛逃避的性格。實際上,追星是生活的精神層面,每個人都有精神追求,現實社會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精神是愉悅的,就能承受苦難。有些人能夠吃很大的苦,就是因為他的精神非常堅定,他自信、樂觀、能夠感覺到幸福,這個時候再苦再累都覺得沒什么。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追星向精神發展而不是向軀體發展——高聲尖叫,讓孩子明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追求體驗式的快樂,通過想象和歌星接近來做自我認同。過去我們學雷鋒就是一種自我認同,自己要當雷鋒,追星也是這樣,孩子要成為公眾人物,成為榜樣,成為大家喜歡的人。由于喜歡這個歌星,孩子就認為自己和歌星是一類的人,所以要跟他們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一樣地去生活。家長可以告訴他每一個歌星的成功都很艱苦,他們要經過很多的磨難才能唱出來,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需要一年一年地唱,一年一年地練,最后才被認同,所以家長可以靠引導孩子學習明星對成功的執著來鼓舞他們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