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第一條筆記的時間是2013年11月24日,onenote是2016年11月19日。印象筆記是把紙質筆記電子化儲存的開端,onenote是進行系統化知識管理的開始。一個是老朋友,一個是新歡。
一、onenote開端源于寫作,感謝寫作
16年國慶節期間,坐在開往杭州的火車上,瀏覽著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電子書。里面提到的一些關于時間的話題,深表贊同,當即就想何不嘗試下微信公眾號呢,這個想法已經在我腦中盤旋了好幾個禮拜。
在10月4號第一篇的公眾號短消息正式發布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一兩篇更新之后就遇到了瓶頸。常常拖到深夜,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發呆,打著瞌睡一直到三四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寫文章其實也就是一兩個小時,最費時間就是排版和檢查錯別字了,反反復復修改,時間最多能達三四個小時。
最開始的文章都是在印象筆記上面碼字排版,然而印象的編輯功能比較簡單。文字編輯好復制到公眾號編輯框中后,還需要進行一次排版,這等于做了重復的排版工作。后來網上搜到了“秀米編輯器”,只需要在上面把文章寫好排版好,就可以自動上傳到公眾號了,不需要再修改什么,方便了很多。可秀米的缺點也很明顯,不充錢成為會員,容量小的可憐。沒寫幾篇就顯示容量已滿,只能刪掉以前的文章來騰空間。
很巧合的是,11月19日李笑來要召開網絡粉絲見面會,作為粉絲當然得捧場。當天剛好也是發微信文章的日子,于是就打算偷下懶,干脆把聽課記錄整理成文章發出去得了。如果手寫筆記的話,之后還得在電腦上碼一遍,作為一個一直追求“一勞永逸”方法的人,這一步不得累死人。就思索著是否有軟件可以實現這樣一個功能:邊聽講座邊記錄筆記,互不干擾。
onenote就從腦中蹦出來了,它的停靠桌面的功能真是完美契合需求。當瀏覽器和onenote需要同時顯示在一起時,onenote可以停靠著瀏覽器最右側,方便記錄筆記。當晚記錄完笑來見面會的內容后,花了幾個小時排版后,就直接發出了文章。
嘗到了在onenote編輯的甜頭后,后續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在上面編寫排版。而且跟微信簡書的契合度非常好,在onenote上編寫排版完成直接復制過去,再簡單加粗字體就可以發表了,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
二、從印象筆記轉變到onenote如此快的原因
1、時候已到
阻礙onenote使用的最主要兩個問題:一、無法同步;二、空白畫布編輯模式,太過自由無從下筆。也正是這兩個原因讓我當時沒有選擇onenote,而是印象筆記。因為印象筆記實時同步,外加有限的編輯模式,剛好符合我當時的需求。
幾年過去了,同步不再是問題,vpn可以輕松實現同步;多樣化編輯模式反而變成了一種需求。而這也正是onenote的優勢,風水輪流轉,我繞了一個大圈還是回到了起點。當然要是回到幾年前,強迫自己使用onenote,估計也沒有什么好下場,因為時候未到。
2、系統化管理知識需求
雖然在印象筆記里面記錄了上千條筆記,但都是零散存儲在一起,筆記和筆記間的關系比較弱,很難有效利用起來。也想過好好整理下,可工作量太大,讓人望而止步。于是就尋求系統化管理知識的軟件,好把印象中精華的筆記挖掘整理、重新利用起來。
市面上做的最好的筆記軟件,除了印象筆記就onenote了,實際上也就只有onenote可選了。onenote的層級關系都建立在一個頁面上面,直觀整理,而且移動整理都非常方便,這就讓筆記管理變得輕松愉悅。就算有再多的筆記給我,也能很快的整理到各自的章節中去。
onenote的排版模式非常豐富,筆記本、分區、頁、畫布等排版非常的自由。文字編輯功能類似Word,可以進行豐富的文本編輯。另外onenote可以能把不同的知識梳理成一篇篇文章,把相似的文章整理歸納成一章章內容,不同的章節組合就成了一本本筆記本。這一步完成后,實際上也就是對知識進行了一輪洗牌,進行了一次系統化的梳理。
自從第一次在onenote開始寫作后,后續幾乎把工作、學習、生活都搬到了onenote上來了。在上面管理我的寫作、記錄我的工作、幫我找到新的工作、以及進行系統化知識的學習:例如編程及英語的系統學習。
而onenote最最奇妙的地方在于:每當心煩意亂不知措之時,在上面敲幾行文字,靈感總能迸發出來。
最后,在這里感謝在我迷茫時遇到印象筆記,同樣感激在我需要提升的時候重新認識了onenote。
本onenote輕松使用目錄:
【連載】《onenote輕松使用》目錄預告:系統介紹onenote使用教程
【連載】《onenote輕松使用》(2):難道要拋棄舊愛“印象筆記”,轉向onenote新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