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對仗句里寫些什么呢?有了上句而無下句,要么干脆就沒頭緒,不知從何入手。
這個問題不是"句法"問題,而是一個"對法"的問題。
這兩者對寫詩都很重要,"句法”與“對法”從內容與實際功用上來說,都與律詩中二聯要對仗這個硬性形式要求密切相關,都為解決對仗這一需求而產生的。
“句法”,解決的是詩句該怎么寫的問題,而這個詩句,當然既包括單行句,也包括對仗句。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還是以一聯兩句對仗句的仿寫,作為主要訓練方式。如果能熟練掌握句法、輕松地造出對仗的兩句,那么以難就易,寫首尾聯的單行句自然也不在話下,手到擒來。
而“對法”,則專注于解決對仗的詩句該寫些什么內容的問題。
律詩八句四聯,從篇制與形式上看,頗為短小精悍。這也就決定了,律詩這一體裁,適合寫一些即景漫興、即興抒情的題材,適合捕捉記錄生活中的片段,抓住瞬間的思緒變化、頃刻之間觸發的靈感來作文章。
這樣的內容適應偏向,對于創作者來說,既有難處,也有容易處。
之所以容易,第一是因為生活化的寫作題材,對寫作者的身份沒有限制,對每個人都比較公平。打個比方,要是一位小說家,想寫個刑偵類型的小說,或許要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或閱歷,才能收集到足夠的寫作素材。對于沒機會接觸相關領域的人來說,就很難寫得好、寫得真實引人入勝了。
而適合記錄生活片段的律詩就不一樣了,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可供吟詠。
其次,因為篇幅短小、作品容量有限,一首詩里該寫什么內容、內容之間如何安排,相比于長篇的詩文來說,處理起來不復雜,相對容易。而且因為形式有要求,為了適應形式要求,每一聯能寫的內容,必然有一定的范圍限制。既然給出了思考范圍,就相當于帶著教材進考場,參加一場開卷考試,答案就在書上,只是要勞作者費心找找、想想哪一句該填在哪一題下。
所以律詩的難處,就在這個“找答案”的過程里。
寫一首律詩,就是在記錄生活里的一件小事。那么,思考的范圍就是這個小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干系到的時間、地點、人物。考慮到“文似看山不喜平”,首先要排除掉的一個錯誤答案就是,不可能每次都用一個寫作套路,開頭是起因,中間寫經過,然后是結果。容易平庸的。
而詩所以為詩,是寫“記敘詩”而不是寫“記敘文”,就是要“情韻不匱”,有意象充沛其間。因此,如何將寫景與敘事的諸多元素結合起來、并達到寄懷抒情的效果,就是一篇律詩創作過程的思考主線。
然后,思考的過程中別忘了,四聯里至少有兩聯必須寫得對仗,就可以了。
以我這首《陪父登山》為例
天云疊嶂九峰青,開霽臨階向草陘。
風曳竹斜衣帽濕,杖敲石震羽蟲寧。
仰頭便見松梢日,舉步猶思塞上亭。
人近古稀無事擾,樂乎山水納芳馨。
很細小的一個生活細節,看中間兩聯對仗寫了什么?
風曳竹斜衣帽濕,杖敲石震羽蟲寧。
是登山過程的情景描寫,風吹竹斜而露滴打濕了登山人的衣帽。描寫景沒有離開過人,那下去對什么呢?接著寫,登山的人拄杖而行,杖敲打著青石,而使周邊的各類鳥蟲受驚嚇而不鳴。
上下兩句,從不同角度,構成一幅細致而微妙,不沖突,又融合的登山場景。抓住的就是細節描寫。且極具事實。重在對景致描寫。
而頸聯,就不同了。
仰頭便見松梢日,舉步猶思塞上亭。
此聯不以景物描寫為目的,而轉向人,而是充分描寫了登山人在登山過程中的行為,思想等表現。
以仰頭看日,對舉步思亭。完全是前后兩個連貫的動作行為,所思所想躍然紙上。表現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登山習慣。
兩聯對仗,對的內容全是身邊物,身上物,細小而不可或缺,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從細微的行為去反襯人的思維。全是細節描寫,構成一幅生動的登山場景。
這就是我所說的,抓住細節,從細節中找對仗內容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頷聯寫景狀物,頸聯轉向寫人,這是句法。
而其中每一聯中,從細節入手,選取意象,充實對仗,就是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