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這本書我最想問的一個問題◆
書名:《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凱利·麥格尼格爾? 著 ? ?王鵬程? 譯
我最想要在書中得到的一個解答:我真的可以壓力做朋友嗎?
問題的動機:困擾我大半輩子的壓力是什么?
◆Step 2:關鍵字◆
壓力的定義、信念干預、如何看待壓力、不同的產出 、不同的結果、思維干預、 催化劑、鍛煉新思維
◆Step 3:什么是壓力◆
居住在一條河下游的居民,因為設備陳舊,打撈起一個落水者,需要花費數小時。近年來,溺水者越來越多。他們更新了設備,打造了良好的營救體系,救起一個落水者只要需要20分鐘。與過去相比,方法有了極大的改變。
可是很少有人去問“為什么上游老有人落水呢”。
我們努力想要改變焦慮、沮喪、害怕時,是否應該考慮是什么帶來的。它們的“上游”是誰——壓力。
每個人都有關于壓力的體驗,焦慮、不開心、不爽。我們不喜歡壓力,我們視它為我們生活幸福工作順利的敵人。
我們試圖消滅它,也曾經試圖逃避它,都不能解決壓力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這本書告訴我們神奇的壓力,是它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是它讓我們不斷的挑戰自己,有了它我們會有更加幸福的體驗。它不是我們敵人,它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來認識下,什么是壓力。
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進引起的反應。
關鍵詞“在乎”,你不在乎的東西,你不感到壓力。由于在乎的東西才會有壓力,因此說壓力和生活意義無法分割。如果想生意有更豐富的意義,必須處理好與壓力的關系。
壓力反應包括感到壓力時的情緒、想法、生理反應。壓力影響身體的許多系統,從心血管系統到神經系統。雖然這些變化目的是幫你,但人們對壓力反應——如同壓力一樣——更害怕,而不是更歡迎。
壓力是好還是壞的?都不是,我們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中。不能對壓力進行簡單的評判,它不是簡單的智力游戲。我們應該將關注焦點放在,既然壓力無可避免,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應對呢?——擁抱它。
◆Step 4:壓力是我們的朋友◆
擁抱它。
相信它,它是我們的朋友,它能提升我們的健康、幸福和成功。你可能不相信。
科學依據是:從安慰劑效應,到自我實現預言,觀念都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事物的看法,即我們的思維模式左右了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動。它就像濾鏡一樣,我們透過思維來看待所有的一切。
舉例來說:你相信星相學,就會認為凡事皆有因果。所有這些信念都會影響你的行動。當我們改變對某事的看法,重視審查以前對壓力固有的偏執(認為有害)。我們就能夠改變它帶來負面影響。
當然你現在依然堅定的認為壓力是有害的,我們仍然可以培養它為我們的健康、幸福服務。
◆Step 5:簡單的小改變◆
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變對壓力的想法,我們習慣于相信需要先改變生活環境,如工作、生活,得到更多的錢,我們才能擺脫壓力。其實過程恰恰相反,只有先改變對壓力的想法,其它的才能改變。
改變的方法極簡單。分三步:
第一步感受到時,承認壓力的存在。仔細體驗壓力帶來的心理、生理反應。
第二步是歡迎壓力,告訴自己它是對在乎東西的正常反應。分析壓力帶來的積極動機?在乎的東西有什么危險,為什么會在乎?
第三步是不試圖去減少和逃避壓力。問自己現在對于自己在乎的東西,能夠做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是真的重要嗎?
一直問,直到可供選項少于三個,然后在能力范圍內行動。去做點事情,決定后就行動,不要光想不行動。
◆Step 6:焦慮并不代表失敗◆
我們可能會掉進這樣的思維怪圈,我們會認為生活中應該少一些壓力,一些焦慮。焦慮和壓力看起來就是能力的標志:如果我足夠好,足夠聰明,足夠有能力,那就不會焦慮,不會有壓力。壓力和焦慮成了個人失敗的標簽,而不是我們慢慢進化的證據。焦慮和壓力總是有的,我們不能把她當做敵人,與她做朋友,因為有了她們生命才更有意義。
相信壓力有害干擾了我們運用壓力作為動力的能力。
想象一下,你幾百人的面前,做一次公開演講,這次演講決定你人生的走向,你非常重視,現在只感覺手心出汗,大腦空白,嘴唇發干,一次又一次去衛生間。這時候,你最該做什么:試圖平靜下來,還是興奮一些?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布魯克斯問過幾百人,答案幾乎是一致的:91%的人認為,最好的建議是試著平靜下來。多數人都這么認為,可這是對的嗎?布魯克斯設計了一個實驗,告訴演講的人通過對自己說“我很冷靜”來舒緊張,而鼓勵別一部分人擁抱緊張,對自己說“我很興奮”。
結果,兩個策略都沒有能消除緊張。然而,對自己說“我很興奮”那些人,感覺更能處理好壓力。雖然緊張,但他們更加相信自己能做好演講。
當然感覺自信是一回事,他們實際做到了嗎?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讓自己興奮起來的演講者,比那些試圖我很冷靜的人演講更有說服力。
看,當我們視壓力為朋友和他和平相處的時候,他能夠帶來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當我們視他有害時,它才真的有害。
停止與壓力抗拒,擁抱壓力它就會提供能量和動力。只是改變一下對壓力的看法,我們就可以在壓力下表現的更好。
我們總是認為焦慮是不好的表現,在考試、面試、演講前應該平靜才對,焦慮會讓我們把事情搞砸。我們一直試圖消滅焦慮,顯然這又做不到,然后又繼續焦慮,成了一個無解的循環。
對于焦慮不要試圖消失它。
研究表明:只要告訴自己“自己是那種壓力下表現最好的人”,那么實際表現會提高33%。即便這句話只是隨便說說而已。重要的是這句話,改變了你面前焦慮時的態度。潛意識里不在意味著他可能被搞砸,而是相信自己能夠搞定它。
視壓力為一種能量,他可以幫助我們從“我無能為力”向“我能搞定”傾斜。
你可能還不相信壓力的“好處”。下面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幫助你找到壓力的“好處”。
回想一下當我們面前困難,焦慮之后一些有益處的跡象:
這段經歷如何顯示了自己的特長?它改變了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了嗎?自己學到什么?是不是更愿意享受它帶來的緊張與刺激,喜歡那種感覺嗎?這段經歷對于自己的生活有那些積極的改變?是否因為這段經歷找到了人生新的目標。多問幾個類似的問題,你會發現是壓力帶來了成長。
壓力是我們的朋友,相信它,它就會給你的生活賦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