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據 Xdite寫的《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并做完筆記》進行的實踐。
流水賬式的讀書筆記就像用胸圍、臀圍、腰圍這三個數字描述美女一樣無趣。
Step 1:這本書我最想問的一個問題
書名:《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凱利·麥格尼格爾 ?著 王鵬程 ?譯
我最想要在書中得到的一個解答:我真的可以壓力做朋友嗎?
問題的動機:困擾我大半輩子的壓力是什么?
Step 2:30分鐘內摘出16個關鍵字
16個關鍵字:壓力的定義、信念干預、如何看待壓力、不同的產出 、不同的結果、思維干預、 催化劑、鍛煉新思維
居住在一條河下游的居民,因為設備陳舊,打撈起一個落水者,需要花費數小時。近年來,溺水者越來越多。他們更新了設備,打造了良好的營救體系,救起一個落水者只要需要20分鐘。與過去相比,方法有了極大的改變。
可是很少有人去問“為什么上游老有人落水呢”。
我們努力想要改變焦慮、沮喪、害怕時,是否應該考慮是什么帶來的。它們的“上游”是誰——壓力。
每個人都有關于壓力的體驗,焦慮、不開心、不順心。我們不喜歡壓力,我們視它為我們生活幸福工作順利的敵人。
我們試圖消滅它,也曾經試圖逃避它,都不能解決壓力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這本書告訴我們神奇的壓力,是它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是它讓我們不斷的挑戰自己,有了它我們會有更加幸福的體驗。它不是我們敵人,它是我們的朋友。學會和這位朋友相處吧!
我們來認識下,什么是壓力。
Step 3:什么是壓力
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進引起的反應。
關鍵詞“在乎”,你不在乎的東西,你不感到壓力。進而由于在乎的東西才會有壓力,因此說壓力和生活意義無法分割。如果想生意有更豐富的意義,必須處理好與壓力的關系。
反應包括感動壓力時的情緒、想法、生理反應。壓力影響身體的許多系統,從心血管系統到神經系統。雖然這些變化目的是幫你,但人們對壓力反應——如同壓力一樣——更害怕,而不是更歡迎。
壓力是好還是壞的?都不是,我們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中。不能對壓力進行簡單的評判,它不是簡單的智力游戲。我們應該將關注焦點放在,既然壓力無可避免,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應對呢?——擁抱它。
Step 4:壓力是我們的朋友
擁抱它,相信它,它是我們的朋友,它能提升我們的健康、幸福和成功。你可能不相信。
科學依據是:從安慰劑效應,到自我實現預言,觀念都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事物的看法,即我們的思維模式左右了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動。它就像濾鏡一樣,我們透過思維來看待所有的一切。
舉例來說:你相信星相學,認為凡事皆有因果。所有這些信念就會影響你的行動。當我們改變對某事的看法,重視審查以前對壓力固有的偏執(認為有害)。我們就能夠改變它帶來負面影響。
當然你現在依然堅定的認為壓力是有害的,我們仍然可以培養它為我們的健康、幸福服務。
Step 5:簡單的小改變
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變對壓力的想法,我們習慣于相信,需要先改變生活環境,如工作、生活,得到更多的錢,我們才能擺脫壓力。其時過程恰恰相反,只有先改變對壓力的想法,其它的才能改變。
這樣的改變是有方法的,非常簡單的。分三步:
第一步感受到時,承認壓力的存在。仔細體驗壓力帶來的心理、生理反應。
第二步是歡迎壓力,告訴是自己它是對在乎東西的正常反應。分析壓力帶來的積極動機?在乎的東西有什么危險,為什么會在乎?
第三步是不試圖去減少和逃避壓力。問自己現在對于自己在乎的東西,能夠做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是真的重要嗎?
一直問,直到可供選項少于三個,然后在能力范圍內行動。去做點事情,決定后就行動,不要光想不行動。
Step 6:焦慮并不代表失敗
我們可能會掉進這樣的思維怪圈,我們會認為生活中應該少一些壓力,一些焦慮。焦慮和壓力看起來就是能力的標志:如果我足夠好,足夠聰明,足夠有能力,那就不會焦慮,不會有壓力。壓力和焦慮成了個人失敗的標簽,而不是我們慢慢進化的證據。焦慮和壓力總是有的,我們不能把她當做敵人,與她做朋友,因為有了她們生命才更有意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