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都難免與壓力打交道。什么是壓力?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反應。它包括感到壓力時的想法、情緒、生理反應,以及你選擇怎樣應對壓力情境。”而另一位美國管理學家、心理學家艾爾·賽伯特則在《尋找壓力下的韌性》一書中指出,“被大部分人稱為壓力的東西是真正內部的、對焦慮和緊張的感覺,他們不喜歡這種感覺……而當你明白,你對工作和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受困經歷的承受能力,完全取決于你個人的、主觀的反應時,你抵抗壓力的能力就會變強。”
作為生存于企業組織的每一位員工個體,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難免跟工作壓力打交道。工作壓力事實上也是一種主觀內在情緒體驗,它包括面臨工作任務、崗位履職、項目時間節點等時產生的內心恐懼感、緊張感、焦慮感等令人不太舒服、甚至是難以忍受的情緒感覺。通常觀點認為,壓力是一種負面的情緒體驗,長期承受壓力會讓人們患上各種身心疾病,因此在職業生涯中,極力逃避及避免感受到各種工作壓力,就成了我們很重要的工作驅動力之一。而最新管理學及心理學研究均表明,壓力并非人們內心設想的那么負面,相反,壓力是一種珍貴能量與有益資源,它可以為我們所用,它能激勵我們迎接工作挑戰、引導我們關心和幫助團隊伙伴,引領我們活出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
改變僵硬固化的壓力思維模式
“如何看待壓力,是能夠影響你健康、幸福和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你的壓力思維模式塑造著一切,從壓力情境下你感受到的情緒,到應對壓力事件的方式。這相應地,會決定你是在逆境中奮起,還是被壓得精疲力竭、郁悶抑郁。”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一書中如是說。而思維模式就是左右你思考、感受和行動的內在信念。如同濾鏡一樣,你透過它看待所有的一切。人們的壓力思維模式通常分為兩種,要么認為壓力有害,必須堅決逃避或避免;要么認為壓力是動力和助推劑,可以激勵我們奮發向上、勇敢迎接工作挑戰,戰勝工作困難。前者讓我們深陷壓力帶來的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泥淖,讓我們把寶貴的時間精力內耗在逃避或防御壓力帶來的各種緊張難熬的身心狀態上。而后者則激勵我們充分利用壓力激發的內在能量,奮起拼搏、有所作為。在客觀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對待壓力的思維模式最終決定了你的內在體驗和外在結果。
下次等你再體驗到焦慮、緊張、恐懼等令人難熬的壓力情緒時,嘗試說服自己這是自身內在的一種寶貴情緒能量,不要害怕它,相反要擁抱它、接納它、體驗它,相信自己有能力引導它為己所用,以這股能量為資源更投入地生活、工作。研究表明,那些積極看待壓力情緒,并接納和引導這股情緒至工作、生活正途的人們,會創造更加高效、充實的工作與生活。正如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言,“壓力反應不是簡單的生存本能。它植根于我們,關乎人們怎么運作、怎么相處,怎么在世界上自我定位。理解了這個,壓力反應就不再是可怕的東西。它應該被感激、被善用、被信任。”
壓力讓我們勇敢迎接工作、生活挑戰
心理學家發現,決定壓力反應的最重要因素,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處理壓力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專注在資源上,人們更容易有挑戰反應,而非焦慮無助等恐懼反應。最有效的策略包括帶著好奇心去充分熟悉了解客觀狀況,發揮自我優勢、提升自我效能感、謀求他人幫助、實事求是面對問題,既把握心理現實又能掌控客觀現實,最大化接納不確定性及未知,如此我們就會以心態平和、正面積極的良好狀態迎接工作挑戰。
企業教練、前思科中國區總裁林正剛在《正能量》一書中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赫伯特·霍克斯的壓力焦慮解決法,那就是搜集事實、分析事實,然后下決定執行。霍克斯認為,引發壓力焦慮的最大原因就是不得不在沒有足夠事實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因為沒有足夠事實數據,人就會本能地想象出很多可能發生的結果,由于無法預知確切結果,所以產生了焦慮。但當你集中注意力去搜集事實時,你就不會有時間去焦慮,而當你有了足夠的事實數據之后,結果自然就清晰了,焦慮的問題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必須面對事實數據的缺乏,必須跟各種不確定性和對結果、對未來的未知打交道,此時內心的恐懼、焦慮往往不可避免。因此除了持續培養和強化我們搜集、分析事實的能力和果決執行力等壓力應對能力之外,我們還必須把握更重要、更關鍵的一項資源——我們自己的壓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壓力反應決定和限制了我們的壓力應對能力,而壓力應對能力又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壓力反應;壓力反應是內因,壓力應對能力則是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又反作用于內因。
正如壓力思維模式所揭示的那樣,如果我們把緊張、焦慮、恐懼等正常的壓力反應當成自身內在珍貴的情緒能量與有益資源,擁抱并歡迎這股能量,那么我們往往就能成功地把緊張轉化為興奮、把焦慮轉化為挑戰、把恐懼轉化為勇氣。如此我們就會擁有更多能量、更有自信采取更果決、準確的行動,從而提升自身的壓力應對能力與工作執行力。正如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言,“無論壓力是什么感覺,別再焦急地試圖趕走它,而是聚焦在可以用壓力給你的能量、動力來做些什么。你的身體正在提供資源,幫你應對挑戰。不是做次深呼吸平靜下來,而是深吸一口氣,感受可以吸取到的能量。然后運用它,問問自己:‘我可以怎么行動,或者做何選擇,能夠與當下的目標保持一致?’”
壓力和意義成正比:有意義,即意味著有壓力
只要仔細觀察和體會我們就會發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是我們越在意、越上心,越使我們感覺意義重大的工作、生活事項,在完成前越會讓我們感受到不小的內心壓力。換句話說,壓力與意義成正比:有意義,即意味著有壓力。我們對崗位履職、對上級分配的工作任務、對項目時間節點臨近都會感受到沉重的內心壓力,那是因為我們非常在意這份工作,非常在意自己的工作表現及長遠的職業發展;于是只能在壓力激發的緊張、焦慮、興奮、激動等內心能量下奮起拼搏、完成任務、貢獻價值,從而獲得團隊和組織認可,收獲薪酬待遇、榮譽激勵、崗位成長等價值回饋。而如果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感受不到壓力,或者采取各種舉措試圖逃避壓力,那么可能表明目前崗位無法充分激發自身能力(相應帶來的長期結果可能是我們在崗位上變得懈怠無聊),抑或表明我們誤解了焦慮、緊張等壓力情緒信號,在不斷逃避崗位履職、項目攻關中不可避免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壓力中(可能具體表現為以各種主觀借口和理由推諉工作任務),自然也同時逃避了壓力本身承載的工作責任、職業成長與人生意義。更加諷刺的是,在你不斷試圖逃避壓力過程中,壓力不僅不會縮小或消失,反而會不斷變大變沉,直至最終壓垮你。
正如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言,“企圖逃避壓力,會極大降低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快樂。隨著時間流逝,逃避壓力的想法,會帶來孤獨,引起聯結感和歸屬感的下降……心理學家把這個惡性循環叫做壓力繁殖。它是企圖逃避壓力的諷刺性后果:耗費掉應該支持你的資源的同時(壓力情緒是一種內心資源),你創造了更多壓力源。當壓力不斷積累,你漸漸無力招架、離群索居,因此更容易依賴逃避性策略,比如企圖掃清壓力情境,或者以自毀行為轉移注意力。越堅定地逃避壓力,越容易陷進向下的螺旋。”所以在任何時候,逃避壓力都不是我們的理性策略和最佳選擇,相反我們應該堅定地選擇擁抱壓力、引導壓力情緒為我所用,在壓力情緒激發下奮起拼搏、緊抓機會、解決難題、完成目標,實現雖艱辛但非常有意義的價值貢獻與個人成長。長期堅持努力,壓力就不再會是你的困擾,相反它會成為你最忠實的朋友和同盟軍。正如凱利·麥格尼格爾所揭示的有關壓力的一個重要真相,“壓力和意義無法分割。對不在乎的事情,你不會感到壓力;不經受壓力,你也無法開創有意義的生活。從生命更廣闊的層面來看,壓力和意義形影不離。秉持這樣的觀點,壓力不會變小,但會變得更有意義。”
壓力讓我們融入組織、與人聯結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之所以感受到難熬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焦慮情緒,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我們的心量還不夠寬廣,只盯著自己手頭那一點,缺乏工作全局觀和整體觀,害怕做不好事自身崗位形象與個人職業發展會受到嚴重損害。而如果我們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又能堅定地選擇幫助同事、助力團隊、融入組織,那么我們的壓力負面情緒自然會轉化為團結奮斗、和諧共贏的文化正能量。
也許這種觀點與我們的直覺相反,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自己要完成個人工作任務都感覺時間、精力不夠用,怎么可能還要拿出時間、精力幫助同事、協助團隊呢?而研究恰恰表明,在你感覺緊張焦慮、壓力無助的情境下,做些支持他人的事,會使你更能保持動力和樂觀。美國組織行為心理學家莫妮卡·沃林的研究表明,“感到和他人有聯系,可以降低職場倦怠,提高敬業度——這是助人帶來的最大福利。”同時美國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在《快樂競爭力》一書中深刻指出,“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更重要,而這些關系積累起來正是我們的社會資本。它不僅會使我們的情感資源、智力和身體能量倍增,還能使我們更快地從挫折中奮起,取得更多成就、感受到更大的目標感。社會聯結與社會支持(社會資本)是快樂的秘訣和對抗壓力的解藥,同時也是人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你擁有的社會支持越多,你就越快樂;你越快樂,你獲得的優勢就越多。”對于員工個體來說,當你愿意主動去幫助別人、融入團隊時,你就是在積累你的社會資本、建立對你來說至關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在幫助支持他人過程中,你會更多感受到與人聯結的喜悅樂觀與感恩希望,更少感受到壓力無助和痛苦焦慮。
不僅對個人,對團隊亦是如此。肖恩·埃科爾指出,“團隊成就的最重要預測因素就是團隊成員間的相互感受。研究表明,越多地鼓勵團隊成員進行交往和面對面交流,他們就越感到能投入工作,精力越充沛,也能更長時間地專注于一項任務。簡而言之,團隊成員在他們的社會凝聚力上投資越多,他們的工作就會產生越好的成果。”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避免成為單槍匹馬、只顧個人利益、唯我獨尊的“獨行俠”,而要努力成為與人聯結、幫助同事、助力團隊、融入組織的價值貢獻者。把個人目標融入組織目標,會讓我們感受到更大的目標感與使命感,把團隊榮譽和組織成就視為自身工作價值與人生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會讓我們擁有更深厚的組織歸屬感和感恩樂觀的積極心態,從而持續激發奮發向上、和諧共贏的工作斗志和文化正能量。
改變壓力思維模式,不會瞬間改變外部環境與客觀現實,而是會改觀我們看待自身工作、團隊和組織等外部客觀現實的眼光和體驗;同時改變壓力思維模式,也不需要摒棄某些情況下壓力是有害的意識(比如壓力使你與別人孤立、壓力完全無意義等),關鍵是要掌握平衡——少害怕壓力情緒,相信自己能搞定它,以它為資源更投入地生活、工作。當我們在主動擁抱緊張、恐懼、焦慮等壓力情緒過程中,這股能量就會成為我們的堅定盟友,助力我們激發勇氣希望、感恩樂觀等更多內在資源、更大自信和更具創造性的執行力,迎接工作挑戰、完成工作目標,創造嶄新輝煌的職業生涯,活出人生豐饒風采與不凡意義。
o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