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日施行的“手游新規”之后,廣電總局于近期在發聲,明確要求“直播機構應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意味著直播機構“持證上崗”的時代即將開啟。行業洗牌已勢在必行,中小型直播平臺將面臨生死考驗,“百播爭鳴時代”的拐點來得比預期要快得多。
公告重申相關規定,直播平臺必須持證上崗;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和個人既不能開展個人秀場直播,也不能辦新聞、綜藝、體育、訪談、評論等各類視聽節目,不得開辦視聽節目直播頻道;直播活動須提前報省級及以上廣電部門備案;未經批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顯示,截至2016年5月31日,廣電總局共頒發588張許可證。這些持證機構包括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網站等。在直播領域,目前只有YY、映客、虎牙等部分平臺具備《許可證》,在直播領域發力較晚的搜狐、愛奇藝等平臺也都擁有《許可證》,但目前比較火的斗魚、花椒、熊貓TV等多個平臺尚未持證。
YY公關部表示, YY LIVE已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等直播行業相關的許可證件?;⒀乐辈スP部也表示,平臺持有網絡視聽許可證。
熊貓TV公關部表示,正在配合廣電通知進行調整,平臺將更名為“熊貓直播”,產品也會陸續修改。斗魚TV公關部表示,監管越嚴,對斗魚發展越有利。
也有大量平臺選擇“不回應”。戰旗TV公關部表示,母公司邊鋒網絡一直是合法合規運營的公司,目前平臺尚未收到任何正式通知,暫不回應。映客、陌陌、優酷等平臺也選擇“不回應”。
國內互聯網直播平臺數量達到 200 多個,僅 2016 年一年,就有 100 多家直播平臺創立,同期,高達 30 家直播平臺完成不同輪次的融資,融資金額累計突破 50 億元,研究機構預測, 2020 年,中國互聯網直播市場規模可以達到 2000 億元。然而,良好的發展態勢下,直播平臺的問題卻不斷凸顯,主要包括內容涉黃、涉暴力;平臺盲目燒錢,盈利困難等方面。
直播平臺之所以“燒錢”,是因為當前寬帶成本高企,以及明星主播傭金不菲,再加上直播平臺還未探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這使得互聯網直播平臺屢屢出現“主播吃肉,平臺喝湯”的怪狀。因此,如果平臺不能擺脫對主播和資本方的依賴、積極發力多元化盈利的話,未來或許將有一大批直播平臺因資金鏈斷裂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