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大綱
二.課程感悟
1. 關于使命感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哲學上的三大終極問題,也是自己曾經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是為了親情、友情、愛情而存在?還是為了功名,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為國家效勞?職場人、女兒、妻子、媽媽,哪一種身份、角色才是真正的我,在百年之后,自己又該歸于何處? 我想這些角色身份都是我。因為成為母親,所以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好的女兒,釋懷原生家庭所有的不幸遭遇對我的負面影響和性格缺陷,感恩父母和新家庭帶給自己所有的一切;更好的妻子,給孩子更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更好的職場人,給孩子照亮他以后前行的道路;作為我自己,可以讓更多的媽媽完成她們的使命,讓更多的家庭可以更幸福。
要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作為母親要成為那樣的人。這是我的使命。
感恩孩子給我帶來的勇氣和力量,讓我重生;雖然前行的道路依然一片迷霧,甚至還看不清腳下的路,但我并不害怕,并且始終堅信最終我會成為這樣一個“我”。
2. 信念,愛與放下
“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質,永遠地了解,愛它的本質,然后放棄。”------弗尼吉亞?伍爾芙
前兩周讀了一本書《一個人的朝圣》,原書英文名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意為哈羅德?弗萊不可能的朝圣之旅,主角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當然不是一本只要有信念就可以產生奇跡的書,甚至我會覺得哈羅德有點無厘頭,他的生活要絕望到什么程度,才會相信這樣的一個念頭作為信念,并且支持他完成這趟不可能的旅程?
“用心說服了理性,選擇忽略一切證據,去期待一種比不言自明的現實更大、更瘋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哈羅德最終完成了他的旅程,告訴我相信這個不可能的旅程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只要你有足夠的信念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到達。
但是在哈羅德到了終點時,他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挽救老友奎妮的生命,這是一個可笑的執念。
信念,并不能產生什么奇跡;人生本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
故事的結尾,哈羅德的妻子說“如果我們不能打開心扉,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無法理解的東西,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即使打開心扉,也只是有點希望而已。相信某種生命中的“不可能”,也只是為了讓自己產生這一點“希望”。
希望不會生長奇跡,但可以重塑心靈,讓我們重獲一些愛與勇氣。然后,在某些時刻學會放下。
3. 錯誤信念與分身術
三個錯誤信念:
--絕對化的要求:我想要,我必須....
--以偏概全:我是個...樣的人,我總是...
--槽糕至極:這件事沒做好,我的人生完蛋了
其實這些信念又讓我自己分分鐘躺槍了,對于“應該暴君”我的分身術技巧是轉換稱謂 ,刻意練習在與同事、家人講話時的稱謂,將“你”換成“我”,比如“你聽懂了我的意思了嗎”換成“我說明白了嗎?”“我想要..”,“我必須”換成“你能..”有了這樣的意識,職場溝通好了很多,也盡量少讓小我出來逃避責任,對于“以偏概全”我的分身術技巧是找到我想變成的那個人,設置成桌面,工作時間每次小我奔出來困擾我時,看著這些圖片讓理性我回歸。
提高分身術功力,仍然離不開刻意練習。
4. 你的資源豐富充沛
窮人與富人思維的區別是一個消極被動,而另一個積極主動;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能夠靈活地選擇三種以上的有效解決方案,并讓自己做到最好。
5. 執著并非是信念,懂得變通才是正道
所謂信念,是自己堅信事情就是這樣。堅信代表著聚焦,事情就是這樣,表示在此情境下自己會簡化思考以利于聚焦事情本身,但事物具有兩面性,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補充思考才能看到硬幣的另一面,當自己的價值觀遇到新的家庭,家庭中每個個體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的時候,自己是去改變他人以獲得認同?還是保持自我但同時去尊重他人,這個時候其實涉及價值觀問題,是家庭成員感受到快樂更重要還是自我的感受、存在感更重要?其實都重要,“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家庭或者工作孰是孰非,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價值觀的差異,求同存異,懂得變通才是正道。
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信念需要方法靈活的去實現,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
三. 工具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