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縱然老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但死依然是個永恒的禁忌話題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職務乃至諧音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征,甚至給人以“骯臟”的刺激。《入殮師》是一首送行者的樂章,讓死去的人煥發生機,給他永恒的美麗。
? ? ? 以死亡為主題,以理解為副線。生與死的界限在何方?這仿佛是道永恒的題目,大悟就在恍恍惚惚中碰到了題目開始尋找答案。入殮師這個被人忌諱的職業,是一份工作,是一脈傳承,是一種文化。原本體面正常的職業卻因為沾上了“死”而令人嫌棄、鄙夷。或許死亡真的離我們太遙遠,或許我們都發自內心的懼怕死亡,種種“或許”讓我們不顧一切的遠離和“死”有關的東西。但如果嘗試著去接觸、去體會、去理解,就會發現,死亡是值得正視的、值得重視的、值得尊重的,每個人都會轉變,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大悟的朋友開始不理解甚至排斥大悟,老婆也為此回娘家去。澡堂老板娘的死就是一個契機,讓朋友真正的接受大悟,讓美香正視,并能自豪的向別人介紹說“我丈夫是入殮師”。入殮師所必備的素養、冷靜、專注讓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都印象深刻,沒有人能無視他們懷著溫柔的情感對待已死的人,帶著真摯的細心對待自己摯愛的人,揣著發自內心的尊重對待自己至親的人。也只有在看到了這些之后,才真正的把它當成一個值得尊重的職業。
? ? ? 如迷般的人物,像淵似的性格。影片的人物塑造如一本滿是懸念的書籍,吸引讀者一層一層的深究其性格。學大提琴出身的大悟本就自帶“紳士風”,黑西裝、白襯衫的搭配更加體現他的一絲不茍,對人尊重。剛進入“入殮師”這個職業的大悟,就受過樂團解散的打擊,這份工作對他也是一個打擊。但他只是一個人默默的承受,靜靜的發呆。就像澡堂老板娘說的“小小的身體,肩膀顫抖,一個人背負所有事。”如果說剛開始的大悟是為了錢才忍受這份工作的,那么在真正見識了社長的能力后在真切感受了家屬的性格轉變后他開始正視這份職業,慢慢的愛上這項技能,喜歡上了被人尊重的感覺。開始進入狀態,直視死亡,吸收著每家每戶背后的故事,迅速增長閱歷、資歷。無法消化情感便借大提琴將其釋放,在廣袤無垠的田野上尋一個山坡,擺好竹凳,隨后,放飛自我。
? ? ? 蒙太奇中含隱喻,慢音樂里帶回憶。片中有兩處“最美蒙太奇”讓筆者難以忘懷,不僅有如畫般的美景,還有寓意深遠的隱喻。其一,清新秀麗的田野之上,一人、一凳、一木琴,大悟作為入殮師的經歷被緩緩放出,穿插了大悟拉琴的場景,不同的景、不同的事卻是同一個人,同樣的專注。兩條線索的交替流瀉是否是大悟成長的一個隱喻?在專注地演奏中回憶過去、總結過去是否是大悟蛻變的一個過程?在筆者眼中確實如此。再看其二,烈火焚燒下是白鶴亮翅起飛的場景。在中國,白鶴又稱“仙鶴”,民間傳說“每一只展翅飛翔的仙鶴背上都承載著一個死去的靈魂。”也對應了火葬場守門人的說法:死,可能只是一道門。”將影片“生”“死”的問題升華到了“輪回”。影片對音樂的運用最妙的就是“一瞬間,成了過去的回憶”導演將音樂作為一個載體、一種媒介,渲染氣氛的同時交代了一些“秘聞”。大悟的身世便是如此透露出來的,悠緩的音樂讓本身就對其身世感興趣的筆者更有帶入感的了解一些情況。對大悟成長的交代也是在悠揚的音樂下的,曲中流露出的厚重、凝實感,也讓筆者切實的感覺到大悟成長是經過沉淀的,禁得起洗禮的。
? ? ? 影片《入殮師》刻畫了一位為死人服務的人,介紹了一份鏈接活人與死人的工作。服務完死人,不管是其親屬還是大悟都會有種錯覺“就像還活著一樣”時間久了,大悟心中出現困惑“活人與死人的區別何在?”社長的解答是“吃,吃哪些好吃的讓人為難的食物。”但大悟有了自己的答案,演奏一曲好聽的讓人為難的音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