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輩子,大約只有兩件事是可以很確定——生與死。出生時,滿懷著喜悅去迎接希望,死去時,含著淚水目送生命。
電影《入殮師》是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田涼子等人聯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在中國上映,2009年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是日本時隔五十年后,又一次獲得奧斯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老藝術家曾為日本電影創造過輝煌,1951年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1953年衣笠貞之助執導的《地獄門》以及1955年稻桓浩執導的《宮本武藏》,這些電影帶有極強的民族色彩,而本片卻是首部受奧斯卡青睞的日本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是日本電影時隔54年的一次回歸。
電影《入殮師》講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因現實生活的殘酷,被迫放棄了在東京做大提琴手的工作,與妻子回到老家鄉下生活,陰差陽錯的成為一名入殮師,起初是因為高額的薪水吸引著他背著妻子,在一次一次工作中,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思索著生命的意義。正如其名“大悟”他在為往生者送行的途中,逐漸大悟,不僅僅是完成了生者與死者的最后依依,也重新開啟了自我接納的契機,演奏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樂章。在日本獨特的美學文化浸染中,電影《入殮師》呈現出一種莊重而安詳的味道,一向對美的極致成癮的日本人,在其殯葬文化中融和了入殮師將個人的記憶,升華成為一種精神境界,使得聽之讓人畏懼的“死”,也變得如茶道花道一般,具有獨特的美學意識,入殮師為往生者清潔、納衣、蓋棺,每一個專注的動作都表達著人們對生命的尊重。
借助標準的日本式安靜與深邃,加入了適當的搞笑幽默的成分,以及意識流等電影技巧,讓人在平靜溫和中呈現,同時也賦予了電影現代氣息。電影的主題表達著一種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對待生命,電影中入殮師對逝者溫柔的送別呈現出生一樣的美麗。正如電影中風中飄散的櫻花,美的讓人驚嘆,不禁讓人贊嘆“生的燦爛美好”,但卻十分短暫,每當櫻花飄落“死亡是如此凄美”,導演借助影片向全世界展示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雖然電影始終圍繞著死亡的話題進行展開,然而《入殮師》并非一部讓人悲傷的電影,刺痛觀眾的神經并非它的目的,讓人平靜溫和地接納電影的呈現,不帶有情緒雜質的干擾才是它的意向所指?!度霘殠煛饭适碌拈_始部分便有幾分黑色幽默的色彩。大提琴手小林大悟走出山形的鄉下,在東京的管弦樂團苦苦打拼,不料剛剛借錢買了名貴提琴,樂團就宣布解散了,又礙于才華有限不得不失業返鄉,卻誤打誤撞地進入了殯葬行業,這本身就是生活自身的悲喜劇。
入殮師又叫納棺師,在日本江戶時代,替死者洗身、更衣及化妝等。影片中小林大悟因為受到報紙廣告上的誤導,陰差陽錯的成為了一名入殮師,面對高額的報酬,他決定從事這份工作,然而面對他的有兩大障礙:一是自身內在的阻礙,必須要克服恐懼感和失落感。第一次正式工作,是在一個充滿尸體腐臭味道的小屋,第一名死者帶給小林巨大的沖擊,第一次真正看到尸體,不僅是身體上種種反應,更多的是內心的恐懼,當小林看到妻子把新鮮的雞肉放大桌子上時,小林嘔吐不止,迫切的在妻子溫熱的身體上尋找著“生”的溫暖。第二個障礙是妻子、朋友的不解。相比較生的興高采烈,死亡帶有的不僅僅是傷感,更多的被認為是晦氣,所以當妻子的得知他的工作氣氛的要回娘家時,他伸手去挽留妻子,美香本能的躲避,認為他是不干凈的,這一切源自于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小林大悟的入殮師職業也被他的朋友認為不是正經的工作,死者的家屬稱呼他們是靠死人吃飯的,要用一輩子來贖罪,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正是《入殮師》所要表達思想的反面教材,死亡與出生一樣,甚至與世間所有的自然事物都一樣,享有屬于自己的尊嚴。表面上看這是一種看重的姿態,實際上當把一件事物擺在與其他事物相同的地位,恰恰是一種看淡的豁達。
看淡死亡成為日本文化中普遍的認同,看淡不簡單的是一種草草了事,而是一種升華了的美學意識,這也使得入殮師的工作具有強烈的儀式感,電影把入殮師塑造成為一個在通往下一層世界的擺渡人,清潔、更衣。納棺一系列的入殮過程,讓所有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與莊重。電影中對于入殮過程拍攝的極為細致,充滿著濃濃的溫情,加上電影制作中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將大悟在雪山下獨自演奏大提琴交替剪切,在久石讓綿長雋永的情感平穩的流動,暗藏著對生死觀的重塑。電影中去世的人都各有各的境遇,性別障礙者,不被父母關心的迷途少女,被家人愛戴的年輕媽媽,他們的家庭千差萬別。電影有意呈現不同的命運,但是它們都殊途同歸。《入殮師》也成功地表現出了命運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
電影中始終穿插著一條暗線,若有若無的在電影中呈現――大悟與父親。年幼時,與酒吧女人私奔的父親,從此之后杳無音訊,但大悟卻無法忘記與父親交換“鵝卵石”的記憶。在電影的最后,得知年邁父親在他鄉死去,他的本能反映,怨恨著不肯去見這個男人,然而在妻子、同事的勸說下,他還是見到父親。當殯葬人員粗暴的抬父親的尸體,他突然感受到了,一種親人被侮辱的氣氛,推開殯葬的人,為父親做最后的入殮,影片在這一部分處理,極為動人,大悟為父親擦拭時,發現了父親手中緊握的鵝卵石,他恍然大悟,原來父親一直都記著他們的約定,采用意識流的手法,鏡頭閃回到兒時他與父親在小河邊交換石頭,一直模糊在大悟心中的父親面容,一下子清晰了,父親笑容可掬的看著他,仿佛他從來沒有走過去,仿佛他們之間從沒有嫌隙。大悟把小石頭,放在妻子隆起的腹部,暗示著新生命的偉大。美香眼含熱淚,溫柔的看著丈夫,長鏡頭中飽含著一位妻子的包容與理解,用她的溫柔融化一切,大悟找回了失散已久的親情,學會了唯有放下過去,看淡生死,才能成為一個好父親,更好的面對未來。
電影《入殮師》打破同類影片中,人們對“死”的禁忌,單純刺激官能。而是以一種莊嚴認真的態度,去思考人生歸途的問題,電影對細節的追求使得入殮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動作,都無比專注,才能使得和諧不墮死寂?!度霘殠煛烦耸沁B接生者與死者的情感,更多的是一個指導心靈的禪師,惟有看淡生死,才能過的更好。像很多奧斯卡最佳影片一樣,電影關懷人的人生狀態得到了評審的認可。正如影片最后在殯葬場工作的大叔深情“死亡可能是一道門,失去的并不是結束,而是一種超越,走向下一層。”
THE ?END
(轉載私信作者,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