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墨死亡,詠嘆生命 (《入殮師》)

入殮師又稱葬儀師,是專門為死去的人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職業(yè),主要出現(xiàn)在日本。在中國尸體美容類似該職業(yè)。日本同名電影《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從一名入殮師的角度,去闡述死亡的真諦,凝視周圍人的愛,詠嘆生命。
小林大悟原本是位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然而樂團解散了,他不得不放棄演奏家之路,賣掉借錢買到的大提琴,帶著妻子美香返回故鄉(xiāng)。無意之間,找到了一份入殮師的工作,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面對了妻子的不理解,鄰居的嘲諷。不知不覺中,大悟理解了入殮師的工作,每次都拿出最真摯的態(tài)度來出席儀式,終于等來了妻子的歸來,也帶來了新生命。結(jié)尾時,好友的母親和30年來不知去向的父親的死亡,他都默默的承受,全神貫注完成自己入殮師的工作。
從這部難得一見的日本式哲理電影,透過陸離的世事,看到親人逝去不同的悲哀,看著一次次的入殮,每一位觀眾都會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死。
關(guān)于“死亡”,村上曾經(jīng)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寫過,“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為一部以入殮師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這部電影著墨死亡,卻始終是在詠嘆生命。
全片的敘述始終處在一種舒緩狀態(tài),并不拖沓,相比來說《入殮師》節(jié)奏尚算適中。況且大悟起初覺得自己工作低賤,對親友們遮遮掩掩,首次工作見到腐爛的尸體便不斷嘔吐,更有朋友歧視、妻子離家,他的諸多不如意,亦為劇情如何發(fā)展,設(shè)下懸念。
影片的主線便是大提琴和石碑。
初次看《入殮師》的時候,覺得影片的音樂很出色,但沒想到是出自久石讓之手。久石讓努力讓音樂與畫面平行,影片中的音樂始終表現(xiàn)著主角的心理狀態(tài)。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感染觀眾的聽覺,用聽覺喚醒觀眾內(nèi)心的共鳴。大提琴音律渾厚悠長,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仿如主人公內(nèi)心的洪流。并且,旋律中總是帶著淡淡的憂傷,觸動人的心弦。大悟那段在草原拉琴的鏡頭,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空曠,同時與音樂配合,也表現(xiàn)出了大悟內(nèi)心的“大悟”。父親的死亡,手中的石碑,憂傷的音樂,將大悟面對死亡父親時的心態(tài)表露無疑,沒有一句臺詞,音樂的講述卻勝過千言萬語。結(jié)尾“入殮師”伴隨著琴曲,藝術(shù)化手法,表達一種對入殮師工作的尊重,煽情之余,亦升華了主題。
石碑,作為影片中的關(guān)鍵道具貫穿影片的始終,是人對人感情的寄托,依靠那一顆小小的石子,影片達到最后的高潮。石碑是愛的象征,小時候大悟與父親相互寄托,但是父親的離去對他而言有著復(fù)雜的情感,當他最后掰開父親的手,看到他送給父親的石碑掉落,他忽然明白了父親對他的愛。接著,大悟把石碑交到即將出世的孩子的身旁,這是他對自己孩子的寄托。生死會不停的繼續(xù)下去,而愛也會伴隨著生死伴隨著人生命的旅程。
不僅僅是石碑,還有那幾條逆流而上的魚,正好有一尾向下游飄去,明知是死,卻還是拼命的向上游去。老人說得好:“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大悟陷入了思考之中,明知是死卻還要努力,真的有意義嗎?無論你再怎么努力,始終無法回溯到源頭,生命就是如此,何必為了死亡而悲傷呢?
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影片處理得當。最突出的就是入殮時他們的動作和投入的表情特寫。另外幾個起推動作用的就是不同的逝者家屬對他們的態(tài)度,又不屑的,侮辱的,又鬧事的,但最后等他們做完工作,都是感激不已,我想這些處理給觀眾就有了一個慢慢的思想沖擊。 而對愛的深層表達,是對于大林家那個音樂唱機的特寫,妻子放了一盤碟,他說那是父親愛聽的,妻子當即說,媽媽應(yīng)該還是愛著爸爸的,不然不會把唱片整理的那么整齊。接著便是唱機轉(zhuǎn)動的特寫,難道這不是在表現(xiàn)生命的輪回嗎?
著墨死亡,卻始終是在詠嘆生命。
影片中處處書寫著死亡,活著的章魚放生后卻死了,孤單老人腐敗的尸體,好友母親的突然辭世,意想不到死亡通知書。這就是死亡的存在,時時刻刻無不圍繞在我們身邊,每個人總也躲不開它。但是,正是這一次次的入殮,讓大悟真正明白了入殮師工作的神圣。影片中,大悟獨自在山腳下演奏與大悟在做入殮工作相互剪接著,演奏藝術(shù)與生死藝術(shù)相互交融,舒緩的大提琴旋律下,入殮師得工作顯得如此偉大。在這里,也給了很多入殮的特寫,更是將這份工作藝術(shù)化,當觀眾真正的理解這份工作時,入殮其實就如琴聲一樣,悠揚而且波瀾壯闊。
妻子最起初嫌棄丈夫的工作,但是她的笑容卻是影片中最溫暖的陽光,每次給她笑容的特寫,都表示著不同的寓意,對丈夫的理解,對丈夫的肯定,對未來的憧憬,充滿希望,每次溫暖笑容的背后,也多表現(xiàn)出了她的心里變化,從難過到釋然,她逐漸肯定了丈夫的工作,也有了更深的認知。感慨死亡,也詠嘆著生命。
平田老人在影片中也是重要的存在,可以說他才是大悟的一盞明燈,在大悟最迷茫的時候,是他的話給了大悟指引,讓大悟開始思考生死。在好友母親的葬禮上,平田說:“死可能是一扇門,逝去并不是終結(jié),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笨梢哉f,整部影片都在圍繞這句話寫,大悟是實實在在經(jīng)歷出來的,卻讓一個老人來點睛。影片給了老人很多特寫,或許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老人終歸經(jīng)歷過,總會有很多年輕人沒有的體會感悟。
從對父親的恨到最后理解父親對他的寄托,失去父愛到尋回父愛,這就是人性的回歸,這也是影片最大的心意。大悟在生活的磨礪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在普通的生活中演繹不平凡的人生祭禮。
著墨死亡,卻詠嘆生命。死亡并不可怕,結(jié)束就是新的開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對死亡的解讀,或許你也可以像大悟一樣對死和生大徹大悟,真正明白生與死的意義。或許,在迷茫生與死時,聽聽大提琴渾厚悠揚的聲音會有你有所感悟,它會告訴你生命的真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