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朋友分享的文章《怎樣才能夠更好的投資自己?》,作者Jon Westenberg,來源公號改變自己(wechanger)。
文中直觀的寫明此文落筆本因:
就是因為看到身邊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什么方向感;從學校畢業,找到工作,然后花六七十年“自欺欺人的墮落”。
真的是這樣嗎?
或許嘴上不承認,但大部分人心里還是默許了,包括我自己。
從學校畢業,從實習到正式入職工作,難道我們真的就這樣了?真的以為有一份工作就高枕無憂了?
我想大多數人又都不會承認,“我知道啊,這樣肯定不夠,但是我沒辦法啊,沒有更好的出路,只能將就。”
這或許就是“知道做不到”的無奈吧,一句將就就把自己慢慢拖入泥潭,時間一長,然后就墮落了。
所以說,有份工作,這8小時內的投入只是生存之道;有份追求,這8小時外的投入才是甩開別人謀發展的關鍵。
更有甚者,連8小時內的投入都覺得非常“不爽”,或覺得工作枯燥無味,或覺得工作壓力巨大,亦或覺得跟團隊相處不融洽,理念不合……
諸如此類,卻沒有想過自己身上有什么問題?請記住:公司請你加入,是為了讓你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矛盾。
這一部分人出了問題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怎么可能意識到8小時外求發展這一關鍵訴求呢?而這,又恰恰是關鍵。
為什么這么說?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固定的,都只有24小時,工作內8小時只是作為分內時間做好分內工作而已,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大家都投入的同樣的時間精力,并不會拉開特別大的距離;但是8小時外的時間,并不是規定時間,隨意支配的時候,沒了約束力就會松散,這時候堅持投入會慢慢產生效果,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效果自然而然就看出來了。
那如何才能夠在8小時外快人一步,投資自己?
第一,to do list,列清單,你想要完成什么事情;
比如:
研讀度陰山版王陽明知行合一123;
研讀曾國藩傳;
完成基金從業資格證考試;
研讀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
去一趟麗江,看看大冰的小屋;
研究社群運營模式,結合具體一個行業;
……
按照自己的想法,最直白的想到哪個寫哪個,無需掩飾;
第二,學習計劃,完成那些事情需要哪些學習準備;
比如,研讀王陽明知行合一,可以準備并提問:
王陽明基本介紹;
王陽明心學核心;
王陽明生平重大事件哪些?
王生平發展過程,從小到大經歷了哪些事情?
心學發展軌跡如何?
心學跟朱子理學有何異同?
知行合一在當代有什么意義?
王對我的啟發有哪些?
心學參考了儒釋道三家學問中的哪些精髓?
……
第三,立馬去做;
這條就是王的核心:知行合一思想;想到就要去做,并做到。
第四,不斷修正,補充,刪減待完成事情;
就把它當成一個開源系統,不斷迭代,不斷優化。
8小時內先生存,8小時外再發展,這是職場那些小事,卻是人生一件大事,與之共勉。
感謝閱讀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