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器官受損,可能會影響多個器官受到牽連。人體免疫力,相當于整個身體的保護機制。若出現傷口易感染、腸胃不調、經常有疲憊感、感冒不斷等情形,可能預示著免疫力的降低。生活中哪些習慣會傷害免疫力?又該如何提高免疫力?
一個器官受損,可能會影響多個器官受到牽連。人體免疫力,相當于整個身體的保護機制。若出現傷口易感染、腸胃不調、經常有疲憊感、感冒不斷等情形,可能預示著免疫力的降低。生活中哪些習慣會傷害免疫力?又該如何提高免疫力?
1.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
免疫系統,是人體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發現并清除會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如: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
第一道防線 皮膚和黏膜
皮膚和黏膜,不僅能有效阻擋病原體入侵,而且它們的分泌物也有殺菌作用。粘膜,有清除異物的功效,如:呼吸道黏膜,能阻止部分顆粒物的侵入,咳嗽也是清除異物的一種方式。
第二道防線? ?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中的吞噬細胞和溶菌物質巨噬細胞都屬于吞噬細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的作用,攻擊力強,存活時間長。
第三道防線 特異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等)、免疫活性物質(溶菌酶、抗體、免疫球蛋白等)組成。其中,唾液、眼淚、乳汁中都有一定的溶菌酶。
前兩道免疫防線屬于先天力量,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第三道免疫防線,為后天力量,針對性強,但對人體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不良飲食習慣損害免疫系統:
重口味飲食
重糖重鹽、重油重辣,喜食煎炒油炸食物的人群易出現“上火”癥狀,皮膚“外油內干”,降低免疫力,易發胖、脫發,發生炎癥。
吃得過飽
吃得過飽會出現“食積”、“食滯”現象。積久化熱、久積致虛,從而免疫力降低,出現反復感冒、咳嗽等。
營養失衡
長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很可能因為營養攝入不全面,降低免疫力,繼而引起許多小毛病,如:感冒。
不吃早飯
早餐占一天營養成分的60-70%,不吃早餐容易引起機體代謝紊亂,導致慢性疾病。英國的科學研究表明,與正常吃早飯的人相比,不吃早飯的人患感冒次數較多,且病情較嚴重。
其他因素
外界環境、食用藥物、病毒侵襲、女性生理期等因素也會降低免疫力。如:外界環境過于惡劣,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免疫力,但是在已經傷害身體的基礎上。
3. 不良生活習慣損害免疫系統:
睡眠時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有益健康。熬夜、晚睡,作息不規律,會造成系統紊亂,摧毀機體免疫系統的保護作用,出現疲勞感、頭疼、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引起各種疾病,增加癌癥、心肌梗死等風險。
但睡眠時間過長,也不利于人體健康。每天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倍多。超過9個小時的人群,中風危險比睡7個小時的人高出70%。盡量不晚于 23點睡覺,7點前起床,也不睡回籠覺。
不注重衛生
人體的部分免疫系統可以經過外界的馴化來逐漸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但如果不愛干凈,生活環境細菌過多,也會破壞免疫系統。如:不刷牙,會使口腔的細菌隨著食物進入血液。
過于勞累
過度勞累時,會破壞免疫力,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病原體侵入人體,引發疾病。疲勞過度,人體內環境也會發生改變,可能引發癌癥。
情緒不穩定
情緒緊張、心理壓力大的人,會改變人體內環境,影響激素分泌,比樂觀開朗的人免疫力更差一些,且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4. 如何激發免疫力
均衡營養
均衡營養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基礎,每天盡量吃多種食物。保證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及各種微量元素、無機鹽等營養成分的充足攝入。
適當多吃些抗氧化食物,有助于清除破壞免疫系統的自由基,如:黑枸杞、花椰菜、紫甘藍等。
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是引起癌癥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平時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飲食均衡、力戒不良生活嗜好。
科學運動
科學運動,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環節。適當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等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和體液循環以及新陳代謝,延緩機體組織的老化和免疫系統功能的衰減進程。但運動過度反而有害身體。
保持心情愉快
大腦活動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作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促進免疫細胞數目增長,激發免疫系統的活力,從而起到充分保護機體的作用。(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