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找到一切學習的向導
“撒謊對自己有利的話,為什么要說實話?”
這是維特根斯坦思考過的第一個哲學問題。那時他只有7、8歲,他向自己問了這個問題,并苦苦思索,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兩難性折磨著他,逼迫他去解開謎團。
根《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的傳記作者蒙克所說:“正是那種問題激起的強制傾向把他拽進了哲學”
即便無意成為維特根斯坦這樣的哲學家,僅僅作為一個學習者,“問題”也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
但是,一般人的學習,都是不經意的,隨意的,例如:
1、訂立學習計劃
2、實施學習
3、回顧和整理
但是以上這個過程,占據中心位置的是編制好的教材或者課程。已既成知識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搬運到頭腦內部,只不過完成了知識在不同載體間的傳遞。
這種學習中,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的精確性、完整性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學習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來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乃至困惑,卻可以被擱置起來,不聞不問。
那如何打開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呢?
《精進》一書中的作者告訴我們,要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知識?這些新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學習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喔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那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最后,任何一個問題,都值得你這樣一番思考。
02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互聯網時代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在網上下載了很多東西,書、軟件、電影,累計了很多G,但下載完之后又放在那里,懶得去看了。還有一些好學的人,像兢兢業業的蜜蜂,在網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來,或者拷貝到筆記本軟件里,這種資料的收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放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
其實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癥結,就是我們面對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會做最淺層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了。
這里提到的解碼,不同于一般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是涉及對文子面意義的解讀,常以自動的方式進行,也無須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應該遵從客體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對同一材料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是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各人視覺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精進》提到,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1、他說了什么?給我什么感受?(它原來就要傳遞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同時,如果要解碼,也要去尋到入口,一般可以從下面3個路徑出發,供大家參考:
1、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2、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正如法國大科學家彭加勒在《科學與方法》中所說:“我們不去尋求相似,我們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別,在差別中我們首先應該選擇最受強調的東西,這不僅因為他們最為引人注目,而且因為它們最富有啟發性。”
這大概就是解碼的要法了。
03
小結
其實,本文重點將了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這僅是一個工具,就算你學會了本文所講的這些技巧,它只能幫助你在以后學習中,更加高效,或者說更加有深度,它并不能讓你馬上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我們要做的,是學會這種思考的方式,運用到我們真正要去學習的領域,這樣就會讓你與別的學者不一樣,就會讓你更加容易脫穎而出。(也就是要運用到你的10000小時學習的那個領域中去)
#無戒365天寫作挑戰營 第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