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采銅《精進》第四章:?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現代人幾乎都要接受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學校教育,即便走出校門之后,也需要在工作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難怪我們的老祖宗說活到老學到老。

既然這樣,你能不能肯定地說自己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

采銅在新著《精進》第四章《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論述了只有最后能夠作用于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

圖片發自簡書Ap
1.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作者本人是一位心理學博士,而《精進》這部著作正是作者涉獵不同領域相關知識,并使其發生化學反應,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結晶。他自己正是一個善于讓知識發生化學反應的“高水平的學習者”,非常善于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說,向自己提問是成為一名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不經提問的學習這樣的:訂立計劃、實施學習、回顧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中心位置的是編制好的教材或者課程,是既成的已有的知識,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這類學習模式是典型的“直接傳遞模式”。

而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式”的,即學習者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

而要打開新舊問題的通道,就需要用問題做向導。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1)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2)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3)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4)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這個問題使學習變成了一個富有挑戰的、長期征戰的歷程)?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朱熹對此的解釋是“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他們強調的也是在學習的時候要主動思考的重要性,如果學習而不思考,反而會陷入迷惘。

圖片發自簡書Ap

2.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教育心理學家把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士,分為“常規型專長”(routing expertise)和“適應型專長”(adaptive expertise)兩類。前一種人具有一個基本固定的知識系統,而后者則可以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進化”。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通常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構筑一個信息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

在這個信息時代,很多人卻只是信息的搬運工,而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

解碼包括三個層次:1)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也就是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是什么?2)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這是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3)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這是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如果想找到解碼的入口,深入到事物的深層,要注意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圖片發自簡書App

3.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學習一款新的電腦或手機游戲時很容易上手,這是因為游戲是在做中學。

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現代認知心理學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記憶提取的操作其實起到了“記憶修改器”(memory modifier)的作用,一個曾經被調用過的知識,和從未調用過的知識相比,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調用。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有心理學家對學習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評定,發現以練習為主導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反復練習的價值,在于使某些認知活動可以自動化進行,從而為思考時所用的工作記憶騰出寶貴的空間,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動。

采銅提出一個重要的學習理念,就是: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操練。他說,求知分為三個層級,即,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但是很多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操練,三種知識操練的方法:

寫作式操練。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和重構活動。寫作時,必須去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此外,寫作帶來的另一個明顯的益處,是獲得反饋。

游戲式操練。游戲的一個根本特征是“假裝相信”,這使得參與者能夠完全投入其中。所以,如果把對知識的操練當成一種游戲,這種操練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投入性,同時可以在更豐富多樣的情境下去應用我們的知識。

設計式操練。有一種關于“設計”的定義就是解決問題。設計式操練就是迫使學習者綜合性、創造性地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4.讓不同的知識發生化學作用

資思想家查理·芒格了把那種只會用單一學科知識思考的人稱為“鐵錘人”,因為當你手里只有一把鐵錘的時候,看什么東西都是釘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基于事實的判斷力。

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非常善于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他們常常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知識擺放在一起,然后嘗試去分析、比對它們的潛在關聯,有時甚至只憑潛意識的推動,就可以讓這種隱藏的關系浮出水面。

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從融合方式上看,有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遷移式融合正是將兩個原本不相關的領域融合起來,起到了啟迪思維的作用;

印證式融合是交替運用意識和潛意識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可以幫助人探索規律。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并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

互補式融合,是指我們可以對同一個議題,找到完全不同的視角下的論述,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對這一議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對《精進》一書七個閱讀章節進行拆解,每天10分鐘,7天讀完一本書。

期待我們一起“精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