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最近,參加了BM第四期讀書筆記PPT訓練社群,本期要解析的書籍就是那本很多人都在討論的采銅先生的《精進》。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因為簡書簽約作者彭小六,他在朋友圈里分享了這本書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后來,我又在網易云課堂首頁推送消息中看到這本書,實在按耐不住了,就去網上買了回來。

買回來后,又因為各種原因將這本書擱置了。直到BM第四期讀書筆記PPT訓練營開始報名,而此次要解析的正是這本《精進》。

一直想抽空去閱讀它,一直帶著好奇心想更多了解書中的內容,結果遇到BM,這是個契機,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從6月13日開營到6月20日22點之前要求每個學員要輸出一篇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當時心里就想著借助這個社群的動力去閱讀這本書。

然而時間過得比我想象得要快得多,大概一周時間,我才看了50%,今晚就要截止提交時間了,這兩天我一直在想怎么樣才能完成作業,后來我想到了一個另辟蹊徑的做法,那就是選取已經閱讀完的一個章節,作為我此次讀書筆記的輸出對象,我將重點放在這一章節,就不會那么難了。

結果我選了今早剛閱讀完的第四張——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這章共有四小節,分別是:
一、找到一切學習的向導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二、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三、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能夠調用的只是有多少?

四、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 讓不同的知識發生化學作用。

接下來我來拆解這些內容。

一、找到一切學習的向導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主動構建知識

訂立計劃——舉例

實施計劃——舉例

回顧和整理——舉例

這只是知識的搬運者而沒有認真思考一些問題。

反思“直接傳遞模式”,學習“建構式”,即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起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

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

思考四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作者引用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的《反叛的科學家》一書的內容舉例來說明了怎么通過這四個問題來打開新舊知識的通道。

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探究下去

二、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解碼的基本規律

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容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

“常規型專長”和“適應性專長”的人。

深度學習:不止了解,還要知曉

“了解”和“知曉”兩個層次。

尋找解碼的入口

1、不只要去尋結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2、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三、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能夠調用的只是有多少?

“做中學”(learing by doing)

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操練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

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

1、寫作式操練。

2、游戲式操練。

3、設計式操練。

四、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 讓不同的知識發生化學作用。

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從融合方式上看,有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遷移——舉例

印證——舉例

互補——舉例

SUMMARY精彩提煉

學習,應該以學習者為心中的問題為中心,讓問題引導著我們去探求答案。

問題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識體系,并通過問題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

通過深入事物內部的解碼,我們可以發現事物深厚的內涵,有機會掌握其中精巧細微的技法,不斷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技能是學習的終點,信息和知識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對一個現實問題的解決,或者對一個現實情境的洞察,旺旺需要同時調用不同知識譜系上的知識。

學會有意識地去分析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潛在關聯,通過不用知識的遷移、印證、互補,獲得啟發,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發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