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媽媽并不是一個特別會煮菜的人。她做菜有兩大特點,一是夠熟,媽媽總說,我炒的菜你們絕對放心,保證夠熟。其實媽媽做菜常常是爛熟,青菜炒得變了色,肉絲嚼起來像木柴。二是夠咸,有顏色。所以醬油必放,甚至燉個蘿卜排骨湯都要放醬油,說是沒顏色的湯讓人沒味口。至于鹽嘛,用爸爸的話說:你媽媽放起鹽來,簡直就是鹽不用錢的。在她的重口味之下,想吃到清淡的菜可真不容易。從小吃著媽媽做的夠咸又爛熟的菜,初到南方,還真有些不適應這邊的清淡。
? ? 另外,因為媽媽是醫生,經常要值班,碰到緊急情況還會加班,工作太忙,沒多少精力花在飯食上,匆匆忙忙回來做飯,家里的飯菜都是以簡單、快速為主,怎么方便怎么來。所以,家里吃得最多的是面條和稀飯、饅頭。作為一個北方人,媽媽做面食的手藝也一般。饅頭發面時而會發酸,烙餅什么的也基本不會,倒是手搟面和餃子做得還不錯,就是餃子餡總是一如既往的咸。
? ? 不過,不擅長做菜的媽媽并非沒有拿手菜,她有樣菜每次做來,都讓我們贊不絕口,那就是熬炒雞。熬炒雞要夠火候,入味道才好吃,媽媽做菜喜歡多放鹽、醬油,喜歡煮得時間久,正合適這道菜。毎次媽媽都是早早去市場買來整只雞,雞不要太大,要挑肉緊實的,切成小塊,加鹽、醬油、料酒拌勻腌上一個小時。熱鍋熱油,放姜蒜,再放腌好的雞塊,翻炒幾遍后加水,加五香、陳皮等大料改溫火燉,待雞熟入味后加少許糖,再燉片刻大火收汁出鍋。就是這樣,這道菜我是從小吃到大,出去讀書、工作,回到家也會讓媽媽做。后來有了女兒,媽媽又做給女兒吃,這道菜也成了女兒的最愛。后來媽媽去世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做給女兒,自我感覺做得不錯,可女兒評價:你沒有姥姥做的好吃。
? ? 媽媽煮的菜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不管好不好吃,從小到大,我們的味蕾早已習慣了這種味道,我也早已習慣了口味偏重的菜,自己做菜也會不覺間習慣性的多放鹽,做飯菜也是以簡單快捷為主,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媽媽煮菜的味道就和血脈親情一樣,早已注入了我們的血液里,根植在我們內心深處最溫暖的角落。這么多年,天南海北,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吃了不少,也挺享受每一地菜肴的獨特的風味,但所有的美味,都無法和媽媽煮的味道比。經歷外面世界的風風雨雨,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吃著媽媽剛做好的熱菜熱飯,喝著媽媽剛煮好的熱湯,心里面是溫暖而篤定的。
? ? 如今,媽媽已去世快七個年頭了,再也無法給我們煮菜,可那個味道卻始終都在,我還會時常想起媽媽煮的菜的味道。她走之前的最后幾個月是在南方,在我的身邊,那時她已無法煮菜,只有吃著我這個不擅廚藝的女兒煮的并不十分可口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