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心?小靈
北方人的習慣應該會說“媽媽炒的菜”,但我媽做的菜,用“煮”最貼切不過了,還是“白水煮”。
小時候都是吃時令菜,每到冬天除了蘿卜就是白菜,家家還要提前挖好地窖做好冬儲大白菜好過冬。那時候的冬天分外難熬,每天幾乎都是熬白菜,家里的三個孩子們也都一個個吃的面帶菜色,都說回憶是美好的,可每每回憶起這段,我都想起了那少鹽沒味兒的年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媽媽也想給我們改善生活,想讓我們冬天能吃到夏天的西紅柿。于是夏天找來好多的吊針瓶,清洗消毒做番茄醬。紅紅的番茄醬瓶子擺滿了一柜子,我們垂涎欲滴也要等到冬天才能吃,等吃的時候也已經沒有番茄的味道了。
長大后直到結了婚都對吃“熬白菜”毫無興趣,只到去老公家吃了這道菜,才知道熬白菜并不是煮出來的味道,而是很香很下飯的主菜。也許是那個時候媽媽不舍得放油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緣故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后來習慣了各種酸辣重口味的菜,也吃慣了老公做的河北菜系。忽然我懷孕反應吐的天翻地覆的時候,媽媽跑來了,給我做了她的“水煮白菜”,什么也吃不下的我居然吃的無比順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慢慢的,吃飯越來越清淡,越來越像媽媽愛吃餃子,愛吃她做的各種咸菜,媽媽煮的菜也許才是我真正的味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