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語錄
對成果不同的定義對應的資源和能力各不相同。
什么是內在動機?從何而來?
我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極少數人沒有動機,也就是沒有目的、沒有價值、沒有能力,不能自我控制的人。60%以上的人動機都是外部的,也就是順從、接受外部的獎賞和懲罰。然后慢慢轉化為內在動機,比如說有內外結合的動機:價值意識、自我控制、內部獎賞和懲罰。完全內部動機的就是依靠興趣、享受和內部滿足。極端的人基本上沒有,大家都是內外動機組合的產物
素材層的概念
內容如何分層?
這里略有一個悖論:如果不能夠完整地掌握所有內容,就無法找到適合的分層標準;而如果不能將內容有效分層,就不能遍歷所有的內容。這種問題最是讓人苦惱,研究者也總是會掉入完備性的陷阱。所以,還是采用我的經驗+智慧眾籌的方式來得到一個85分的分層方法,先完成再完美!梳理了大家針對內容結構的 分層方式 ,其中有幾個答案極為相似:
片段碎片類、單一系統類、完備系統類——加減乘除XP組提出;
小(S)、中(M)、大(L)——Geekest組提出;
靈感片段的點、加工整合的線、系統思考的面——GeekPower組提出;
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知識矩陣組提出;
看看四個小組不約而同提出的分層方式是不是有共性?大家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明顯都用了類似特征來進行內容層次劃分,大約是按照內容包含的信息量級、可對應的產品形態劃分等等。我并沒有比大家的智慧更突出在哪里,借鑒了各組的說法,我提出一個統一意見,還是把內容分為三個層級:
點級,或稱為素材級、卡片級。主要是靈感、想法、問題、夢想之類的內容。
線級,或稱為成品級、文章級。主要是文章、報告、框架圖等內容。
面級,或稱為作品級、圖書級。主要是圖書、網站、社群、App、綜合項目等內容。為了擴展PKOS的使用范圍,也會將本級別稱為項目級,這個稱呼的理解將有助于打通自我管理系統中的知識管理、目標管理和項目管理三大體系,這個部分知識可以通過參與“做自己的CEO”課程獲得。
想同時養成2個習慣這種想法對嗎?
不需要堅持兩個習慣,習慣養成本身就是刻意訓練,表層習慣的目的是為了讓元習慣得以積累的。養成兩個習慣這個“方案”是否有助于實現元習慣積累的“目的”?對于我個人而言,這個方案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所以,我不這么做。
所以,你不是對目標不夠堅定,而是對表層習慣養成本身的意義不完全明確。
找不到心動的獎勵怎么辦?
獎勵不一定非要是物質獎勵,關鍵要跟內部動機掛鉤。如果你實在不好找,也可以不增加獎勵,因為刻意訓練本身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極強的獎勵機制。如果你真正可以理解本質,理解獎勵和內在動機的關系,你可以只寫一句話:“完成后就對自己說,你真的是一個可以刻意訓練的人,我崇拜你!”這樣也可以。
設定的習慣本身,還是要更符合“通用”的習慣說法
【提問】我是張詩穎 我這個月要養成的表層習慣是,智慧的張詩穎三十天澄清價值觀的故事輸出。我的標準考評指標為:閱讀+構思故事(低)、閱讀+構思+故事圖(中)、閱讀+構思+故事圖+寫故事+求反饋(高)。到這個月結束,我的寫故事能力應該得到較大提高。我寫故事(與價值觀相關的故事)已經成為習慣化行為。能比較順暢得用故事給他人講述,澄清價值觀的定義、技術、細節,等。我想請問,我為表層習慣訂立的考評指標,是否存在問題?
【回答】我覺得挺好的。設定的習慣本身,還是要更符合“通用”的習慣說法,比如說我的習慣就是養成早起的習慣,和別人的說法沒有不同。但是,從整體質量而言,我對于這個“表面上”一樣的習慣的理解、認知、意義、風險防范、目標等各種要點都已經明確了。你也是一樣,習慣制定有的時候就是為了符合“習慣管理”這個主題而已,其實它的本質是“進入學習區中的刻意訓練”。你再嘗試理解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習慣養成”【你的水平,應該完全理解我為什么在某個字上標注引號】
對習慣背后本質目的的思考
嗯,很好啊,這個月中您要通過寫作弄懂什么事情呢?然后弄懂的這件事對什么樣的人有幫助呢(客戶定位)?對他們有什么幫助呢(客戶價值)?您的寫作的獨特性和有效性是如何體現的呢?如何更好地維護您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并且讓他們感受到價值和驚喜(比如像海比特訓練營)?
個人建議不要考慮個人品牌,因為品牌和影響力不是【本質】,而是本質之后的結果。本質的問題我已經提出來了,您回答了之后,堅持做下去,那些結果就會來的。
if then是用來轉變大象跑起來的方向,對于獎勵要看清其本質
if then模型感覺前后兩句話從邏輯上都是對立的,您看這樣用對嗎?
如果我很困還想再睡會兒,那么我就立刻起來。
如果我想睡前再看會兒手機,那么我就立刻關機。
如果我還有點事沒做完,那么我就立刻睡覺。
是不是用這種互相矛盾的話就來激勵自己,去按后面說的去做?
另外,您說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綁定,比方說孩子如果考試考得好,老師就獎勵他可以不做寒假作業,這個獎勵好嗎?獎勵他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做他想做的事。
第一個問題。這種用法不是這樣的,這種做法會適得其反。if then,是誘發大象忘卻當下的不愉快,讓它奔跑起來,只是奔跑的方向不同,但是那個方向也是有價值的。如果很困再睡一會,不是改變的大象,那是身體的反應,累了就要休息。如果睡前再看一會手機,那就去拿出8X8的卡片,寫一個對問題的思路和判斷。如果還有點事沒有做完,那就寫一張卡片,要求第二天必須解決這個困擾自己的問題等。
第二個問題。所謂的本質導向,就是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孩子考試好的本質是:投入、理解力高、應變能力強、知識掌握記憶調取能力強等。作業的本質是投入時間取得更高的價值回報。那么,不寫作業是為了節省時間還是為了降低回報呢?這樣想,這個問題不就輕松簡單了么。
刻意訓練模型的使用怎么設定?案例:
【提問】我是魚的云 我的核心習慣是“本指導向”。我要養成的表層習慣是,使用GROW模型來分析事件本質。
時長:6月22日~7月21日,共30天。
指標:截止7月21日,梳理項目管理問題,使用GROW模型、PKS模型思考項目沖突本質,輸出10篇本質分析心得。
請問,1、第三天答疑,關于“項目沖突本質“的使用模型,您推薦了PKS模型。關于PKS模型和 @若曉沐 確認了,您未寫過相關文章,且您有一篇PKS博文正在撰寫中,該篇博文什么時候可以看到?
2、聽答疑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常有用錯模型來解決問題的現象,能否將什么模型適用于什么問題的解決進行匯總?
3、第四天的活動表格中,填寫最低標準值、標準考評值、自我挑戰值遇到了困難,感覺無從下手。目前我填寫的內容是:
先列出了17件需要分析本質的事情;前3天:每天填寫一件事件的GROW模型分析,其中最低標準值、標準考評值、自我挑戰值分別填寫為:GROW模型初步、GROW模型、GROW模型+心得輸出; 后2天每天填寫:事件1~3號GROW模型分析優化;挑戰期填寫:GROW應用的回顧。我感覺填寫的內容不好量化,目前還沒有其他思路,能否請永澄老師支出我的問題所在,針對內容填寫提點建議,擴展一下我的思路?
【回復】1. PKS就是問題、問題本質和解決方案。預計要在月底前完成,近期寫作計劃是若干篇習慣類文章。
- 能的。
- 仿效張詩穎,設定作業的彈性標準。另外,GROW模型的這個,個人建議使用純刻意訓練,而不是用習慣訓練。就是放棄“堅持XXX天”的思路,因為當下對你來說不適合。那什么時候適合呢,就是GROW的思路構建在內心了,遇到問題就會套用,那么就可以用習慣養成的方法,來設定標準為:每天調用Grow思路3次、5次之類的。
案例二
【提問】我是風雨陽光 請問如何具體做什么事情才是練習結構化思維?或者說學習結構化思維的關鍵是什么?
【回答】每天都用:“結論+部分+關系+總結“的方式來訓練,例如:今天永澄老師講了如何使用表格設定習慣計劃啟動宣言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EFG六個部分,其中A……,B……,……,G……。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為:…………………………。所以,通過使用本表格可以有效提升習慣養成計劃啟動時的能量,順利通過最艱難的前三天。這就是標準訓練方式。
不過,我有個小建議,所謂的要養成習慣,關鍵要知道結構性思維究竟是什么才行吧?先去安排任務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知道怎么訓練吧。不這么做的話,就好像你說我要養成每天收入1個億的好習慣,但是怎么做呢?是一個道理的。
沒有合適內部動機能就用外部動機嗎?
第一個問題,飲鴆止渴,確實可以止渴。第二個,具體方法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所以,方法給不出,但是策略是有的:進入學習區、小步快跑、不斷調整、及時反饋(總結一句話:刻意訓練讓自己用內在動機驅動)
通用性的方法論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是獨特性問題。
拖延用習慣解決?頻繁刺激會失效?if then原理
【提問】我是白面怪客。
①養成某些習慣是否能夠緩解拖延問題?
②05日 表中“養成這些習慣對我真的很重要”內的條目(即便是頭幾天看的時候還能心潮澎湃的)會不會因為頻繁看著而失去刺激性?
③ If(A)then(B)為什么能夠解決“主觀逃避”的問題呢?它究竟從哪方面入手引發了內在動機?如果B總是恰好和A互為拮抗的行為,那么應該怎么設定B?
【回答】我比較喜歡看到你的問題,挑戰性比較強。之前我就覺得你是一個高概念感的人。好,具體看看問題。
- 可以的。積極主動、自律、最優主義、自尊這幾個,基本上可以完全解決拖延問題。
- 面前一堆金山,你看30天會沒有刺激么?所有意義非凡的事情都伴隨著壓力和痛苦,壓力和痛苦不會頻繁看就沒有刺激,必須達成以后才會讓刺激消失。如果頻繁看就沒有刺激了,說明:沒意義,或者意義找的不準。
- 這個被稱為執行意圖,對應著目標意圖,NLP技術的教練化使用。我給出的只是工具最表層,前面已經講過了如何設置的問題,請前往閱讀之前的問題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