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為了一個人向往一座城。有沒有過,為了一個人遠走一座城。有沒有過,沿著他來時的路,再走一條告別的路。
好好開始,好好告別。就這樣,我開始了一個人,一只行李箱的旅程。
6點左右的北京還沒有天亮,機場就有大批的人在候機。獨自坐下來環顧四周的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還挺酷的。上了大學這一年半左右,我做了一件又一件喜歡的事,突破自我的事,還有就是肆意妄為的事。在2016年的深冬一個人北上哈爾濱,算得上我自己的“世紀”大事了吧。
8點45左右,乘務長廣播,哈爾濱此時溫度零下14攝氏度,還真的心里害怕了一下。怕是冷到下了飛機就想改簽回去,不過當然沒有。
坐大巴望了一路風景,來到市區。終于來到這座城,這座他出生,成長的城。雖然在飄著小雪,但是它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冷,如果說非要用一點特征來形容一下,那就是呼出的白氣更顯得厚重點罷了。
自己真是足夠幸運,在這里遇到同樣外冷內熱的人們。
還是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帶我找到住處,看我沒有戴手套就幫忙提了一路行李箱。辦理完入住,就急急出門,沿來的方向走走停停。
住的離圣索菲亞教堂很近,就先到這里看一看。磚木結構的建筑,墨綠色的“帳篷頂”和“洋蔥頭”讓她看起來是那樣肅穆,白鴿環繞塔頂紛飛,落腳在教堂的窗沿上,又讓她看起來那樣祥和。我圍繞教堂走了一圈,她經歷數百年滄桑仍然在這里佇立,我們在百年后,是否還存在。廣場的另一端是具有點歐式特色的塔,和圣索菲亞教堂相望。
轉了兩三個彎,等了三四個紅燈,到了中央大街。據說中央大街最值錢的東西,是踩在腳下的磚。每一塊都約有一米長,直直嵌入地下,排列緊密,所以才能至今不留裂痕。它是一條好長好長的街,如今也已成為哈爾濱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能見證這條街古老的,還有華梅西餐廳和中央書店所在的那棟房子,以及人人都要嘗嘗的馬迭爾冰棍。一直向前走,走到它的盡頭,就是已經結冰數尺的松花江。江邊的風更凜冽些,沿江邊走一走,隨處可見滑冰的、玩冰嘎兒的,后來才聽同學說,在哈爾濱的冬天,大學生的必修課就是冰上項目,真的很有地方特點。
走走小街小巷,成為我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的特別愛好。似乎多走一步,就能和這座城市相處得更好。看到和北京沒什么差別的各種商店餐廳,就想起他說的,的確哈爾濱和北京沒什么大的區別,他還說,哈爾濱更像幾年前的北京,我反而覺得,哈爾濱就是哈爾濱的樣子。他有自己的冰雕雪雕,有自己的古老建筑,有自己的信仰。
和朋友小聚,之后帶著我到果戈里大街走了走。那時已經下午3點,也許是由于下雪天色也變得暗些,不停掉在地上的雪花又讓這條街道多了一分美感。果戈里大街以秋林公司為地標性建筑貫穿南北,秋林公司又在這條大街上經營了一個世紀,仍然買著具有代表性的哈爾濱紅腸。想象上個世紀,街上還是電車,行人中還有外國人,穿梭于這棟棟老建筑之間,到洋行,到商鋪去。
而我對這條街上最感興趣的,卻是朋友順口提起的果戈里書店。據說它被評為最美的書店。中途還因為走錯方向路過一座教堂,在哈爾濱教堂并不少見,但是教堂和教堂的模樣也大不相似。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為東正教教堂,全身為紅色磚石筑成,鑲嵌在窗戶上的金色十字架格外醒目。如果說圣.索菲亞教堂是祥和的,那么他則是莊嚴的。有幸得到允許到教堂內看一看,虔誠的教徒正在做禮拜。那一刻我也真誠地希望,圣母可以寬恕我的過錯。
走出教堂,原來果戈里書店就在不遠處,推開它的門,走進正廳才明白,為什么這里被稱作最美書店。這里沿用木質書架,燈光也是橙暖的,一架鋼琴靜靜站立在側,左旁高一點則是小閣樓,從幾節臺階就可以上去。琉璃玻璃下的一張寬展桌子,皮面椅子,讓人瞬時回到上個世紀那種品著咖啡,閱讀書籍的貴族生活。真的,在這里貌似賣書都不是一件重要的事,而閱讀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你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無論坐在哪個角落,都可以一直看下去并且無人打擾。
我們愿意分給閱讀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在這間書店里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希望和安慰。
哈爾濱的冬天,4點多天色就慢慢暗了,5點左右就會天黑。這一天圣誕節,我們回到中央大街的時候,它已經非常熱鬧了。我在中央書店又寄了明信片,第一天過去了。
回來北京的時候,我媽媽問我,如果他沒走,你還會去哈爾濱嗎。我說,可能還是會吧,畢竟那里是他的家,我想知道他更多一點。我也很想問,你有沒有經過這幾條街,又是在什么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