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進入某個領域的新人, 我們會面臨兩個問題:
1、學了很多東西,不知道怎么用!
2、做了很長時間的工作,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這兩個問題是新人進入一個行業領域最常見的問題。分別舉例子來說說:
當地有一個本地化生活服務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地相當不錯,關注人數最多,點擊率最高,頭條的廣告費也是最高。他們做信息,也從未做過線下活動,而我司就不同了,一家本地化論壇社區,從網站創辦以來,每個月都會做1-3場的線下活動。 有一次,那邊的老板來我司,和我們老板聊天,她說:自己公司也想做一些線下活動,光在微信上做信息也不適合長遠發展,問題是看了一些活動策劃的書籍,也去現場看了我司做的活動,怎么放在自己身上還是不會做活動?
這就是第一個問題,學了很多東西,仍然不知道怎么用!
什么原因一會說,接著說第二個問題。
在我之前,公司里有個同事是負責微信的。交給她做了一個月的微信,后來老板一看勢頭不對,就收回公司老板自己去做了。后來咨詢原因,做了一個月的微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每天為了發六條圖文消息而抓狂,文章內容的排版也是亂地一塌糊涂。
記得在大學里一次做作業時,我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大學究竟該怎么做?小學時,我們期待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初中;初中時,我們期待能夠考上一個好的高中;高中時,我們期待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大學了,我們究竟該期待什么?
大學畢業后呢?畢業找到工作后呢?工作多年結婚生子呢?有時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我走的太急,忘記了當時出發的目標?
學了很多東西,不知道怎么用!做了很長時間的工作,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什么原因?
在做一件事之前,并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所以在后續的做事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迷茫,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做活動策劃,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所有的策劃,都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一邊是供給,另外一邊是需求。
對于活動策劃來講,活動的供給方是主辦機構、項目經理和項目團隊,這里的供給我更愿意稱之為「服務」;活動的需求方則會涉及到更多的利益相關者,例如贊助商、新聞媒體、活動參與者、物料供應服務商等,能否把握好活動需求方的要求、期望和訴求,這些因素是影響活動能否成功舉辦的關鍵。
如果我們自己作為活動的發起者,這個活動的供給方就是自己,可控性較高一些;相比活動的需求方,則需要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需求,然后統籌協調安排,所以說需求可控性會低一些。
搞清楚一個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將那些不可控的因素降到最低,使活動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在圣誕老人來我家這個活動里,列舉出參與活動的所有核心利益相關者,總共有四個,分別是活動的主辦方、活動的贊助商、派送禮物的家庭、扮演圣誕老人。
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列舉出這四方,設想每一方想要什么?
供給方
主辦方:
1、品牌宣傳,擴大本公司在當地的影響力
2、通過活動贊助,實現盈利
需求方
贊助商:
1、自家品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
2、最好能下單購買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
派送禮物的家庭:
1、幫孩子實現童話夢,孩子開心,家長跟著開心
2、免費派送就好了,只給孩子準備禮物就好
扮演圣誕老人:
1、一個有意義的圣誕節,在朋友圈發一張自己穿圣誕老人衣服的照片又可以嘚瑟一下
2、能打賞個紅包就好了
這個分析各方的需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與對方不斷地接觸中,通過主動交流溝通,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結果。
看到這里,你會有一個疑問:需求方有這么多需求,作為活動的主辦方供給方是不是都應該去滿足他們的需求?答案是千萬不要那么做!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活動策劃同樣如何,滿足需求方的所有需求,則意味著活動的成本會增加很多。
作為一個活動策劃人員,在開展策劃活動的工作時,要學會權衡和談判。嘗試用更少的資源去解決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