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21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大家好,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有點特殊,它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一部飽受爭議的文學作品,曾多次被各大出版社拒之門外(想出版卻不敢出版),包括作者本人都很難定義這本書,你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是一本“有色小說”。看到這里,你是否能夠猜到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呢?它就是作家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關于王小波本人,他是一個特立獨行,有種異于常人的思維方式,筆下的文字具有很強的跳躍性,生前不被重視,去世后作品才大火特火的作家。這種遭遇有點像梵高也有些像卡夫卡。
我們先說一下王小波和《黃金時代》的一些背后的故事,也許聽到這些故事,你就會明白他為什么會去世后才能夠成名。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家中排行老二。當時他的父親被批判,家庭境況突發巨變。值得慶幸的是父親最終平安無事,家庭的生活也日漸回歸正軌,但是這次的突變卻對王小波產生了巨大的打擊。
1968年,17歲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團勞動,并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對于他一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在這期間,他常常一個人在孤獨寂寞中枯坐,為自己的創作尋找靈感,孤獨是寫作的最好伴侶,這段時間的經歷也成為了日后他創作《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更是其處女作《地久天長》的靈感來源。
1977年,時任《光明日報》編輯的李銀河,偶然間讀到了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于是便對這位文筆詼諧幽默的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綠毛水怪》也成為了兩人相識相戀到結婚的契機。同年8月,恢復了高考制度,而王小波也在次年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并成功被錄取。在大學畢業之后,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個分校任職,這段教師生活是他后來創作《三十而立》等作品的寫作背景,而在此期間他開始創作這部歷經十年之久才面世的成名之作《黃金時代》。
1984年,林銀河公派到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王小波也來到這所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當研究生,靠著李銀河的獎學金和打零工,王小波在美國安心寫作安心讀書,寫出了《紅拂夜奔》等中短篇小說,并繼續創作《黃金時代》。回國之后做了一段時間大學講師的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辭去了穩定的教職,選擇當一個全職的作家。但這并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王小波的人特立獨行,他的文字也特立獨行,多數免不了被斃搞的命運,出版非常的困難,出版社的編輯都說小說非常的精彩,但是不敢出版。
王小波生前小說在內地出版的寥寥無幾,他耗費了十幾年的光陰寫成的小說《黃金時代》于1992年在香港和臺灣地區出版,并且獲得了第13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并獲得了獎金。后來王小波利用這筆獎金在北京順義買了一套房子,然而令王小波想不到的是《黃金時代》在內地的出版卻是屢屢碰壁。圈內都覺得這本書寫得好,但是眾多出版社卻都不敢出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王小波大膽開放,甚至有些重口味的寫法。而在香港出版的《黃金時代》更是被改名為《王二風流史》并被劃入了有色小說的行列,面對現實的殘酷無情,此時的王小波難免有點心灰意冷。
1994年時任華夏出版社編輯的趙潔平,冒著巨大的風險,瞞著上級私自出版了《黃金時代》,事后遭到了上級的嚴厲指責。然而更慘的卻是這偷偷出版的《黃金時代》因為沒有走正規的發行渠道銷量慘淡。在那段時間常常能看到王小波和趙潔平兩人推著自行車,后座捆著《黃金時代》奔波于各大小書攤和圖書批發市場去推銷的身影。但即便如此努力的推銷,在王小波去世的時候,這套書籍仍舊沒有賣完。
1997年王小波去世。這本書的銷量還是很冷清,直到他去世四年后,隨著他的另外兩部小說和《黃金時代》組成了時代三部曲面世,這套小說才屢次加印,開始暢銷。
這便是王小波與《黃金時代》的故事,下期我們再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部“有色小說”《黃金時代》究竟寫了什么,喜歡的小伙伴記得一鍵三連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