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生半明半暗的云。”讀過《黃金時代》的人,一定對這句話倍感熟悉和親切。據(jù)說當年刮起王小波之風時,幾乎人人會背上書里這么一句話。
王小波在當時是異類一般的存在。中國六七十年代處于非性的年代,人們思想封閉堵塞,精神崩得緊張。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王小波竟然大膽以“性愛”為主題,挑戰(zhàn)大多數(shù)人已成型的偏見,還寫的鋪天蓋地、毫不含蓄、老少皆宜。
作為90后的我,在王小波逝世23周年,第一次捧起《黃金時代》,接著一口氣很爽地把它讀完了。風靡一時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它主要講了文革時代,21歲的知青王二,被安排去云南農(nóng)村插隊,期間認識了26歲的女醫(yī)隊陳清揚。她已婚,丈夫在坐牢。王二找她看病,她和王二探討自己被別人叫作“破鞋”的事情,一來二去,兩人成為了朋友。兩人建立起偉大的友誼后開始大膽嘗試性。怎料被人抓去批斗,關在屋子里寫交代材料。最后一次陳清揚寫完,隊伍就把兩人放走了。
這部小說在出版的時候,遭到了諸多的阻力。因為思想過于先鋒,性描寫過于露骨,很多出版社不敢出,怕引起社會負面轟動。最后,“中國知青之父”女兒趙潔平極力排除各種阻礙,才得以在1991年首次出版。隨后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獲得《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等,作家劉心武評價說:《黃金時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王小波生前寫了多部小說,可是一旦提起他的名字,人們腦海里首先浮起的還是《黃金時代》。正如他自己所說:“《黃金時代》是我的寵兒。”他的妻子李銀河是中國研究性的第一人,對這部作品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一:王小波為什么選中“性愛”作為小說的主題
1968年,16歲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團參加勞動,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真實經(jīng)歷后來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筆下的男主角王二在1969-1972年期間認識陳清揚,并且和陳清揚在一起。
當時的社會,正是屬于全面性壓抑狀態(tài)。人們不敢討論性,認為性是骯臟不堪的、難以啟齒的。小說里面寫到,如果一個人敢說自己喜歡性,那是要五馬分尸的。
可是,性本身是人類天然的需求啊,就像荷蘭哲學家巴魯克.斯賓諾莎所說:“欲望正是人的本質(zhì)。”如果一個人餓了不能吃飯、渴了不能喝水、困了不能睡覺,這是何等的殘忍?那時的社會氛圍,就是這樣荒誕。不僅如此,如果你一旦觸碰了,還要遭到周遭的聲討和批判,恨不得把你趕到地獄去。
當時的王小波雖年紀還小,但也深刻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一個牢籠,困在里面的人日漸身心麻痹,當事人卻渾然不覺。他不甘于被這股邪惡的力量禁錮,于是創(chuàng)造了王二和陳清揚的故事,借他們的叛逆和顛覆個性的言行,強烈抨擊非性年代帶給人們的束縛、以及文革時期荒誕的社會風氣。
所以,《黃金時代》在表面恣意大膽寫了很多關于性的內(nèi)容,可作者的意圖絕不是停留在「性」上面那么簡單。我們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把自己融入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明白王小波的良苦用心——他希望人們意識到,性本身是健康自然的,無須刻意回避和壓抑。同時,他也借王二的口表達了自己的強烈的憤怒和反抗思想。
而他筆下所寫的關于“性”的一切,也沒有一點污穢的味道,反而是滿滿的天然健康、干凈質(zhì)樸的味道。他寫王二和陳清揚兩人結合后,有一只牛在旁邊哞了一聲走開了。他寫兩人結合是雌雄同體——“天是那么藍,陽光是那么亮,天上還有鴿子在飛。”、“一只蚯蜴從墻縫里爬了出來,走走停停地經(jīng)過房中間的地面。忽然它受到驚動,飛快跑出去,消失在門口的陽光里。 ”
王小波把性融入了大自然、日常點滴中,即使放在當今時代來讀,也令人暢快淋漓。就這部小說而言,或許他稱得上是中國文壇上“寫性第一人”。
二:男女主角的“性”中間有愛的存在嗎?
瓦西列夫說:愛情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無窮盡的,他是沖動和意識的仙境,是性欲和精神渴求的神奇融合。
《黃金時代》小說里面的內(nèi)容幾乎三分之二涉及到性方面,其余是王二被批斗、被人整的小插曲。所以導致這部小說和其他情愛小說有明顯的不同:它幾乎沒有一點男女情感的糾纏,也沒有打情罵俏、愛的死去活來的情節(jié)。然而,我們通過王小波隱晦的描寫中,還是能瞥見愛在兩人之間悄然蔓開。
一開始,小說里面描寫陳清揚對王二的感情是這樣的:
陳清揚說,以前我不夠文明。在人保組里,人家給我們松了綁。那條繩子在她的襯衣上留下了很多道痕跡。這是因為那繩子平時放在燒火的棚子里,沾上了鍋灰和柴草末。她用不靈活的手把痕跡撣掉,只撣了前面,撣不了后面。等到她想叫我來撣時,我已經(jīng)一步跨出門去。等到她追出門去,我已經(jīng)走了很遠,我走路很快,而且從來不回頭看。就因為這些原因,她根本就不愛我,也說不上喜歡。
接著王小波又隱秘地寫到:
天又藍又亮,以致陰影里都是藍黝黝的光。忽然間我心里一動,在她紅彤彤的身體上俯身下去。我都忘了自己干了些什么了。我把這事說了出來,以為陳清揚一定不記得。可是她說,“記得記得!那會兒我醒了。你在我肚臍上親了一下吧?好危險,差一點愛上你。”
后來有一次,陳清揚穿了一條簡裙,走路爬坡很吃力,他們要經(jīng)過一條河,王二毫不猶豫把她“用一個肩膀扛起來,直徑走過去才放下。”那時她的臉紅得厲害,像一個害羞的小少女一樣。回來的路上,王二照舊扛著她爬坡。
當時王二爬坡爬得很辛苦,加上下雨,山坡上很濕滑,可是在危險時刻陳清揚躺在王二肩膀上卻不老實。“那時我全身繃緊,拼了老命,總算支持住了。可這個笨蛋還來添亂,在我背上撲騰起來,讓我放她下去。”于是王二忍無可忍在陳清揚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兩巴掌。打完以后,陳清揚徹底不動了,整個人變乖了。
也是這兩下,讓陳清揚愛上了王二。王小波說,她愛上王二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
另外小說里還描寫了很多兩人親密的細節(jié)。比如“她像澳大利亞考拉熊一樣抱住我,往我臉上吹熱氣”、“陳清揚有一回很沖動,要給我生一群小崽子,我沒要。后來我想,生生也不妨。再跟她說,她卻不肯生了。”像極了一對普通小情侶賭氣鬧別扭時候的拌嘴。
李銀河評價說:“小說里面這種朦朦朧朧的、模模糊糊的、沒有言明的,才是愛情最美的地方。”在我讀來,兩人之間的確是有愛存在的,這種愛,被兩人隱藏的很深,在亂哄哄的時代折磨下雙方都不愿意啟口和深究。
三:掙脫時代的束縛,才能擁抱自己內(nèi)心真正所愛
如果《黃金時代》放在今天出版,想必不會產(chǎn)生這么大的反響,因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性意識已經(jīng)得到了解放。女性也產(chǎn)生了意識覺醒,追求不論在任何一方面,都希望獲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權利。而這一切自由且多元化的局面,不得不感激一部又一部具有時代啟蒙意義的好作品問世,以及作者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個又一個勇敢不羈的人物角色。
小說里面,陳清揚作為一名知青時代的女性,她原本并沒有做出格的事情,就連她被譴來農(nóng)村當隊醫(yī),也是因為當時拒絕某位領導無禮的性要求,才被懲罰的。這樣黑白分明的她,卻被人們無情地喊作“破鞋”。大家用倫理道德的來聲討陳清揚,只為圖一時之快樂,而不去深究事情的真相以及對錯。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以毫不自省的姿態(tài)愚蠢地活著。
小說里,陳清揚掙脫時代的束縛,摒棄愚昧的風俗目光,選擇大膽遵循內(nèi)心的需求,和王二兩人在封閉的農(nóng)村展開一場以偉大友情開啟的性愛之路。她做的有什么錯呢?她不過是一個普通女人,有著普通人的天然需求罷了。她沒有選擇給時代陪葬,扼殺自己人性中美好的需求和向往,而是勇敢選擇了允許自己身心自由。
有時候,我們必須懂得和內(nèi)心的自己對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被“有問題”的世界局限住。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又何嘗不是一個又一個像王二和陳清揚的時代前鋒為我們開辟出來的呢?
魯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無奈娶了一字不識的朱安。可是,洞房之夜他沒有和朱安睡在同一張床上,而是自己躲進書房看了一夜的書。期間魯迅也給過朱安機會,可朱安并不是一個愿意改變自己、樂意學習的女人。于是魯迅徹底死心了。后來參加革命,認識了志同道合的許廣平,二話不說就和選擇許廣平在一起。
當時魯迅的先鋒行為,也是時代所不允許的。可是,一個人選擇自己內(nèi)心所愛的人,聽從內(nèi)心的意愿,不扭曲自己和一個不愛的人度過余生,又有什么錯呢?
愛情史詩殿堂級電影《泰坦尼克號》里面的女主角露絲,出生在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家庭,父親去世后留下很多債務,于是母親逼迫她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男人,而且這個男人脾氣暴躁,冷血無情,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女性。如果泰坦尼克號沒有沉沒,如果露絲選擇嫁給他,可想而知她的后半生是怎樣的命運。好在,她最終選擇了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渴望和召喚,拋棄世俗的偏見,勇敢地和窮畫家杰克墜入愛河。
也正是因為她這個勇敢的選擇,讓她收獲了真正的愛情和自由。泰但尼克號沉沒以后,她作為幸存者,過上了一種全新的人生,最終躺在一張溫暖的床上無憾去世。
如果我們靜心下來好好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時代給了我們很多自由,但其實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輿論和習俗在束縛著我們的心靈自由。
比如,“女大當嫁男大當婚”,催促女人在適婚的年齡里趕緊把自己嫁出去。習俗對于女性的年齡劃分也挺有意思,一旦超過26歲以后就是大齡剩女了,再不找人就掉價了。如果一個女人選擇不結婚或不生孩子,她就會受到周遭人的議論紛紛。如果一個女人因為感情不和睦選擇離婚,她還會受到更多非議。
同樣男人也是一樣。正所謂“三十而立”,如果你沒有及時立起來,那么在世俗眼里簡直就是“廢材”一個,接下來的命運就會被人看不起,被周遭人有意無意的嘲諷。等等。
可是,人的成長軌跡不是一模一樣的,一句俗語也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敗。著名導演李安,是大器晚成的典范,46歲才逐漸出名,獲得第一次獨立執(zhí)導影片的機會。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29歲才開始著手寫小說,之前一直默默無聞過著艱辛、負債累累的生活。
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想要什么,在做什么的時候,其實不必太在意外界的目光和評價,也不要有太強烈的“什么年齡該干什么事”的緊迫感、更不必著急一時的成果和證明自己。拋開這一切沉重的枷鎖,清楚地了解自己是誰,然后勇敢保持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瓦爾登湖》的亨利·戴維·梭羅,一個人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遠離喧囂和浮躁,自然能聽見內(nèi)心最真實的需求。
小結:
《黃金時代》是一部出眾的小說,里面關于性的精彩大膽的描寫,奠定了它在文壇上的另類地位。這本小說也教會了我們無論生在哪個時代,都要勇敢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堅守做人的道德底線,決不能養(yǎng)成毫無根據(jù)就肆意評價他人的丑陋姿勢。同時,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自己被時代的偏見所束縛,一個時代的文明是由睿智有洞見的人共同促進和書寫的。
最后,愿你我能都做一個內(nèi)心純良、永遠敢于擁抱愛與自由的人。
【原創(chuàng)不易,抄襲必究。作者簡介:夏娃藍,一個90后清新女青年,劈柴喂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愿與你成為同路人。】如果喜歡,歡迎轉(zhuǎn)發(fā)關注,持續(xù)輸出優(yōu)質(zhì)原創(chuàng)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