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繁衍的時候既不希望下一代與其一模一樣,也不希望與其完全不一樣,而是要基于更強地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果環境適宜,就會更多地大量繼承,如果環境變化惡劣,就需要其更多地創新,從而達到了一種自我更新的目的。
1,自私的基因的基本邏輯:生命的傳承在于傳遞親代的基因,為了這個基因的傳承,很多東西都可以舍棄,包括自己的生命。
例:東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之間的角馬大遷徙,老角馬為了讓小角馬生存下去,而率先主動跳到河里讓鱷魚吃掉。
人類的實驗:讓參加實驗的人,靠著墻站立,大腿和小腿呈一條直線站,保持這個時間越長,賺的錢越多。而這個站立的時間長短與這次賺錢為了誰緊密相連的。自己——兄弟姐妹——侄子/女——堂(表)兄妹依次遞減。受試者與受益者的基因相似度。下意識就決定了。
那么,人為什么會有自我犧牲的精神?
2,自私的基因理論不完善的地方:
事實:如果基因完完全全是自私的,那它就只需要大量復制,而且是完完全全的復制,然后基因地傳承的時候需要找另一半異性進行繁衍下一代,這就難免會出現基因轉變,最多只有一半屬于自己的。
基因在傳遞的時候一方面要求自私,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有變化。其主要目標是要讓生命能夠生存,并且繁衍下去。
3,生命最初誕生的過程
因為環境的復雜性,倒逼著基因必須準確地反應環境。
科學家做實驗,在地球早期的環境中,怎么讓無機物變成有機物,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最早的有機物在復制的時候,由于需要讓下一代準確地反應環境,就必須要承載很多的信息,但環境越來越復雜,而且資源稀缺,能量不足,這就需要其承載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就會導致它的體量越來越大,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由前生命體變成了后生命體。
就如同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與封建農業時代的環境大不相同,復雜不知道多少倍,這也是環境倒逼,所以每一代進化的速度在加劇,我們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需要隨時準確地接受外界更多地信息,才能生存下來。
4,最早的生命誕生
最早的生命應該是RNA(核糖核酸),在微觀層面,它的復雜性已經是非常高了,但因為不夠穩定,后面發展出了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所以極期穩定,作為生命傳遞的最小單位固定下來。所有地球的生命都是由DNA構成的。
5,基因
一個DNA拉出來大概有2米多長,里面承載的信息大概有750M。
于是DNA就可以生成各種生物體,包括細菌、病毒。
例:智利銅礦里的銅碴,通過改良基因培育一種細菌,使其只吃里面的銅碴但不吃銅,這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了生產力。
人類互相之間的語言是需要翻譯的,但生物之間不需要,其通用的語言就是DNA。所以基因轉換是沒有問題的。正規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人類的基因很多都是不是由上一代(即我們的祖先)傳遞下來的,還有很多是來自病毒。病毒沒有那么可怕,它具有一項獨特的功能,可以在生命體之間進行基因轉換,將別的生命的基因帶到其它的生命里面去。
我們人類的基因很多都是古代病毒帶來的基因片段。
我們哺乳動物是有恩惠于病毒的,因為早期胚胎的形成是靠著病毒帶來的基因形成的。
生物界之間進行這種基因的交流,目的是相互幫助、交流,達到一個成長的目的,這個成長不是某個生物體的成長,而整個生物界的前進,達到對世界新變化的信息一個更精準的把握。這是進化的最根本目的。
六、細菌
生命最早的存在形式就是細菌,我們的皮膚上就不知道有多少萬億細菌。
細菌是最成功的一種生物。
例:在南極沃斯托克科考站,零下90多度,3000多米厚的冰蓋,350個大氣壓,與外界的空氣隔絕超過上百萬年,在這樣的環境里依然有細菌存活。
核爆炸的地方也有細菌(喜歡核裂變的細菌)
細菌也會在環境不斷變化和資源稀缺的壓力下不斷變得復雜,由量變到質變,會由單細胞生命變成多細胞生物,一旦變成多細胞生物,就很快會發展出動物。
七、動物
由于DNA在成為動物之后就發展非常慢了。不得傳遞周期變長了。
例:在南級,企鵝是一年一代,但藍鯨是25年一代,繁衍之于細菌非常之慢。
所以就找了一個兩性繁殖的方案。意味著50%的基因大交換,來促進基因的發展,達到進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