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的本質是生存和繁衍。在《自私的基因》書中指出,生命的傳承是在于傳遞親代的基因。為了基因的傳遞,很多東西都可以舍棄,包括自己的生命。而親情是基因為了保存和復制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
在非洲每年都有動物大遷徙,有大量的角馬要渡過一條大河,河里有許多的鱷魚等著吃角馬。為了自己的基因能夠流傳下去,那些身體衰老的角馬會犧牲自我率先渡河,被鱷魚吃掉,就可以減少后面跟隨而來的角馬損失的數量,從而保護種群的繁衍生息。
人類是基因的載體,生命是保存和復制基因的機器。基因需要不斷復制,自我擴充,一代一代傳承。
對于《自私的基因》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個體復制,完全克隆。通過男女結合的有性生殖,對于個人來說并不劃算,ta費盡心力養育的后代,還繼承配偶的一半基因。這對于個人,并不是最好的基因傳遞方式。自私的基因雖有它正確的方面,但它又不夠完善。它有些部分與事實并不相符。
事實說明自私的基因,既要求復制自身,也要求基因有變化。一切的目的是為了整個生命界的生存和繁衍,而不是為了個體的繁衍和發展。為了讓生物界順利的繁衍下一代,基因本身會要求有變化。
生命的誕生與環境是相關的。環境越復雜多變,就逼著想要生存的生物做出改變,提高自身對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就是大自然的淘汰機制。
人類的進化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生命是一種簡單到復雜性的升華。幾十年前讀書畢業后,工作到老,退休回家。那現在這種模式還能繼續嗎?現在的環境越變越復雜,資源也很稀缺,倒逼我們學習各種技能,提升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生存下來。
早期的生命物質是RNA,它是單螺旋結構,攜帶大量的生命信息。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承載的信息量越多就越不穩定。繼而發展出了DNA,它的雙螺旋結構很穩定。DNA拉起來有兩米多長,大約有750兆。從最早的細菌到現在最強大的人類,DNA是生物界的共同祖先。地球的生命靠DNA發展出來,而且DNA統治地球那么多年,壟斷地位也很難再更改。
DNA的四種排列組合是一樣的,邏輯也完全相同。用個比喻來說,在人類社會的語言中有方言及口音的問題。但在地球的生物界沒有這個問題,從人類到細菌通用的語言就是DNA。我們自身的DNA并不都是前人祖先留下來的。
基因是DNA的片斷。我們的很多基因來自于病毒。聽著很可怕,然而病毒有種很奇特的功能,它可以在生命體之間進行轉換。它把生命體的基因帶到其他生命體內去,這是基因在生物界的重要功能之一。
我們人類的DNA有很多是古代基因病毒帶來的基因片斷。病毒對于哺乳界很有恩惠,因為早期胚胎是靠著病毒帶來的基因形成的。生物界進行這種奇怪的交流和合作,目的是互相幫助、互相交流,推動整個生物界前進,達到對世界更精準把握,促進共同進化。
生命最早的形式是細菌。在我們皮膚上寄生的細菌、腸道的許多菌群等,它和人體的機能高度連接,不可或缺。細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也是現在非常成功的生物。在南極接近零下90度的水底,以及核爆炸的地方細菌依然存活。細菌在經過大量衍化之后,仍然遭受環境變化和資源稀缺的雙重壓力,越變越復雜。
先從單細胞變成多細胞,水生動物到陸生動物,再由哺乳類進化至爬行類,最后是哺乳類。從無生命到有生命,從單細胞生物迸發出大量多細胞生物是個大突破。整個宇宙都是一脈相乘的突破邏輯。
動物產生之后既有優勢,也有劣勢。DNA通過一代代的優勝劣汰篩選方式,得以繁衍至今。但到了動物,它的DNA成長速度就非常緩慢。細菌通過分裂形式,一天更新好幾代。每代一點差異,積累出大量的差異,就達到進化的目的。
于是動物找到新的方案----兩性繁衍。兩性繁殖不是單純對自身基因的改變,而是50%基因的大交換,通過DNA的大量交換達到生命的進化目的,讓上一代和下一代有所區別。從DNA中更精準反映環境變化,進而適應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