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替代路線
重負下的青少年宣言
?(1)沒上大學的人不聰明。
(2) 深造只適用于某些人。
(3)我沒有其他人那么好。
? 以上幾條我也常常惴惴不安地這么想著,看到沒有上大學的人就會覺得這個人不聰明,沒有好好學習,帶著偏見對待這些人。
其實大學并不是唯一一條路,學習好固然帶來許多好處或通往成功,但是并不是只有這一條路。
真正的現實
按照作者書中提到的數據,美國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上完了四年本科,“必須拿到大學學位”這一想法其實是一種有害的信息。
多樣性的美德
因為有了民眾才能的多樣化,社會才得以茁壯成長。生物多樣性也是健康的生態系統的標志。人的短板與長板共存,找到短板去發展、去挖掘,讓長板有效發揮。
擊破烏合之眾
父母或者大眾都有“共同妄想”,進入名牌大學或者一定要拿到某個競賽的獎杯,以前是“要成功就得上刀山下火海”,現在是“為了給整個世界做出重要的貢獻,我可以從許多種讓自己成長的方法中選上那么幾個。”替代路線會為我們打開不同的大門,從而創造自我價值。
比爾
? ? ?一個在26歲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人,在大學學習英語專業,因為過度焦慮放棄了原來專業,從事過打字員、倉庫填單員等職業,在和小侄女玩耍的時候發現興趣點,開始了從事教育領域的工作從而找到興趣點所在。
當你感覺所有的事情都不對勁的時候,通常事物就會重組成為能發揮作用的形式,而這往往是我們沒法事先預料的。
羅賓
從叛逆少女到大學生,到結婚離婚,被哈佛大學錄取,學習瑜伽和冥想成為這方面的教練,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
布萊恩
從叛逆少女到大學生,到結婚離婚,被哈佛大學錄取,學習瑜伽和冥想成為這方面的教練,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
彼得
討厭學習,16歲從寄宿學習私奔,長大后成為一名高階老師,來教別人學習,這個孩子曾經那么厭倦學習
本
大型連鎖餐廳采購負責人,喜歡烹飪和財務。
拉克蘭
一個喜歡修修補補的孩子,缺乏學習能力,擁有著非凡的才能,但他也知道做什么活大家才愿意為之付費,并能集中精力磨煉自己的技能,以達到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
美樂蒂
習慣于獨立思考而好奇的孩子,不喜歡去學校學習,考入斯坦福大學,成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但是……”關于替代路線的問題
? 雖然每個人不一定必須要經過標準化學習歷程來進去大學,但還是希望擁有學士學位(和更高級的學位)。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希望孩子都能上大學,都能順利畢業。但是,我們最不想做的,是錯誤鼓勵了許多沒法上大學或完成學業的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認為沒文憑就意味著自己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
關于金錢、職業和幸福
當金錢、職業達到一定程度,收入增加和幸福感提升之間就沒有相關性,或許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做如下事情:
你可以幫孩子保持控制感,指導他(你要做一個孜孜不倦的顧問)投身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他自問如下兩個問題:我真正喜歡做的是什么?我能比大多數人都做得更好嗎?
本章總結
標準化求學并非唯一一條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在正常的情況下取得學歷、學位自然有許多好處,保持控制感讓孩子去尋找自我滿足、自我肯定的幸福之路,兩者之間有交點并能共性自然好,但如果出現分叉點也允許孩子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幸福感與控制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