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當年的自卑,就沒有現在的我。”這句話聽上去有點奇怪。因為我們經常覺得自卑不好,自信很好,自卑的人是Loser,自信的人是成功者。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數成功者甚至會去主動尋找自卑感,參與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與更好更美的人做朋友。
自卑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好,就什么都不做;另外一種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就拼命努力想要做好。前者稱為消極的自卑,后者稱為積極的自卑。
演員梁朝偉在TVB藝員培訓班時期,經常擔心個子太矮,畢不了業。他甚至說:“我一直是一個很自卑、很害羞的人,所以才當演員,躲在角色后面很安全。”因為自卑,他永遠只會往自己的缺點方面看,看不到自己好的地方在哪里,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自卑,他不敢以上一部戲的自己去演下一部戲。自卑像是追在他身后的一頭小獸,讓他更加努力地琢磨角色、磨練演技,終成大家。?
我們常常誤以為一個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會感到自卑,在不擅長的領域才會。事實恰恰相反。很多時候,自卑是源于在乎與熱愛。有人以寫作為生,卻在寫作上經常感到自卑。他們有時候看到一篇好文章,簡直覺得自己毫無天分,能走到今天是個奇跡。被這個“奇跡論”激勵,他們經常覺得自己運氣不錯,有多少人寫得比他們好,卻沒他們走得順,或者正巧沒有以寫作為生,才給了像他們這樣資質平庸者機會。于是更加勤奮努力地寫,以對得起命運的厚待。
或許你天真地以為,總有一件事是你的天分所在,可以不經過痛苦的努力,不經歷自卑的折磨,就達到成功;你天真地覺得,那些所謂成功者,血液里沒有自卑,所以你將自卑當成了營養品,喂養大了自己的懶惰。
“哇,真的感覺好自卑啊。”“那就趕緊去努力。”這是在很多成功的人心里,重復過無數次的對白。
自卑與衰老一樣,讓人又愛又恨。我們痛恨衰老,然而是因為有它的追趕,我們才會珍惜時間與機會,才愿意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如果有一天,人類獲得了長生不老藥,必會成為懶惰而平庸的動物。
每個人都是猛獸,帶著牢籠出生。我們終其一生所做的努力,是沖破牢籠,如果沒有牢籠,也就不會有努力,這里倒是可以套用胡蘭成的一句話,真正的好,是有一點點不安的。
困住我們的牢籠之一就是自卑。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自卑感與生俱來,它始于我們在孩童時期,與成年人對比而形成的無力感。
內心稍有自卑與不安,卻依然可以看到希望,這是我所理解的最好的人生。
我一直喜歡與那些能夠讓我略微感覺自卑的人交往。這個過程像登山。山頂有一座涼亭,你身邊有人到達過,品嘗了登高遠望的樂趣與涼亭人家的美味小菜,而他們與你相比,也并沒天賦異稟。所以你才能夠克服登山途中的困倦與疲乏,以小小的自卑之心,不斷激勵自己:技不如人,就要更加努力。
克服自卑絕不是每天對自己說一百遍“我要自信”,甚至不是一場心理建設。當你被自卑壓得透不過氣,往往正是你懶惰、消極、什么都不想做的時候。你內心的獨白是,怎樣才能不努力還過得比別人好。你的眼睛盯著少數幸運兒或者你誤以為幸運的人,與人家比拼出身與運氣,感覺自己即使拼命努力也毫無意義。
這樣的你,永遠無法克服自卑。因為走出自卑、找到自我的唯一途徑是努力地做好一件事——與自卑做朋友吧。忘掉它的壞,正視它的好。你容易自卑,不代表你比所有人差,而是你對更好、更美的自己充滿熱望。當你開始這樣做,就會發現,你感覺自卑的時候,正是進步最快的時候。
你像匠人一樣,不斷思考不斷提高,精雕細琢地填補自卑所造就的人生凹痕,當它變得飽滿,你也變得自信,每天都是陽光雨露。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在陽光雨露中忘了初心,忽然很想念當初的自卑。于是抬起頭,向更高的山峰望去,再次捕捉到了微痛的自卑,你知道,改變無法避免,新的旅程即將開始。
(文/湯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