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野七生的15冊《羅馬人的故事》中最精彩的當首推第二冊《漢尼拔的戰爭》。
“漢尼拔的戰爭”起源是迦太基與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在迦太基與羅馬帝國長達百年的三次“布匿戰爭”中最值得書寫的是漢尼拔這一段。由于漢尼拔過于出色卓絕,這場連續十幾年的戰爭被命名為“漢尼拔的戰爭”更為貼切一些。如果再具體一些稱之為“漢尼拔與小西庇阿的對決”也不為過。當《漢尼拔的戰爭》閱讀完畢之后,我都會不吝以最好的文字表示對漢尼拔的尊敬。
如果長距離的觀看這一段遠在2300年前的戰爭,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人的所做所謂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我們的歷史。而有關”漢尼拔的戰爭“中所用才的戰略與戰術深刻影響了歐洲,直到近現代的歷史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模仿漢尼拔的戰略與戰術成功之后爆發出來的巨大能量。
“漢尼拔的戰爭”不單是一個人一次出色的征戰記錄,更像是人類遷移、融合和整合的進程中的某一個環節。而漢尼拔的戰爭不是從漢尼拔開始的,而是從漢尼拔的父輩就開始了。這一點從漢尼拔戰爭的歷史地理圖中就可以觀察到。
在迦太基和羅馬帝國之間不僅僅隔著一個地中海,羅馬帝國的邊界屏障還依賴高聳的阿爾卑斯雪山。而迦太基遠在北非的海岸線上(現今突尼斯一帶),這兩個對手的爭霸戰爭從海面一直延續到陸地,從北非一直延續到意大利羅馬城下。
漢尼拔的戰爭就像一個家族的接力賽。漢尼拔的父親帶領著漢尼拔從北非迦太基城出發到現今的西班牙征戰,在西班牙建立了立足之處后,漢尼拔再接過父輩的遺訓:終生與羅馬為敵。
公元前218年3月,漢尼拔統帥38000名步兵,8000名騎兵還有30多只戰象翻過比利牛斯山,快速穿過羅馬的同盟高盧人的地界,于10月抵達歐洲最高山脈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終年積雪,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零度,在羅馬人看來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礙阿爾卑斯山是阻擋漢尼拔進軍的最好方法,不過這一次羅馬人失算了,漢尼拔率領大軍以以損失了將近半數的人馬的慘重代價在寒冷的冬季成功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進入了意大利北部。在那里羅馬人第一次知道了漢尼拔的勇氣。
在一千多年以后,同樣還有一個人采用漢尼拔的方法再一次統帥4萬人的軍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這個人名為拿破侖。這兩次翻越的路線中部分路段是相同的。
如果縱觀漢尼拔在對羅馬的征戰過程中,最讓人觸目驚心的不是漢尼拔的勝利,而是漢尼拔大軍的“孤軍深入”。在由漢尼拔主導的迦太基與羅馬帝國之間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率領的軍隊一路輾轉深入,在陌生的羅馬土地上時刻要保持戰斗的警醒和姿態。而且這個時間跨度為十五年。在這期間追隨漢尼拔的士兵沒有后備可以替換和輪休。只能一路戰斗下去。在一個“以力取勝”的時代,這些士兵之所以能緊緊依附在漢尼拔身邊不離不棄,才是看歷史故事中最值得想象的地方。而且漢尼拔身邊的士兵也在不斷地換人,因為戰爭一定有傷亡。而漢尼拔在長期的征戰中必須堅守的底線就是:不斷勝利。
漢尼拔的勝利一定是羅馬人的噩夢。正像在《羅馬人的故事》第二冊中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羅馬期待已久的勝利還需要耐心等待小西庇阿的長大。”在那之前羅馬人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這個人的出現。漢尼拔長驅直入意大利,羅馬帝國舉國之力對抗著這個人的步步緊逼。
在漢尼拔與羅馬帝國相互角力的過程中,尤其在坎尼平原發生的坎尼會戰中,羅馬帝國以慘敗而不知所措。當漢尼拔乘勝追擊到羅馬城下時,這時候的羅馬城已經虛弱不堪了。不過漢尼拔遠遠地看著這個他日思夜想的城市時,他放棄了攻擊,繞道而行了。
羅馬人自己的“漢尼拔”很快就出現了。這個名為小西庇阿的24歲年輕人在遙遠的西班牙大放異彩。他毫無征兆地忽然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才華遠遠超出同儕。在漢尼拔發動征戰的發源地-----西班牙同樣給了小西庇阿同等的舞臺。而小西庇阿則讓人刮目相看。直到小西庇阿出現在戰場時,羅馬帝國這才可以有一陣喘息。而小西庇阿采用的戰爭策略與漢尼拔的戰爭策略基本上如出一爐。漢尼拔從西班牙遠征羅馬帝國,而小西庇阿則要從意大利率軍遠征北非迦太基。至此,漢尼拔的運氣開始走下坡了。
公元前203年,漢尼拔離開了意大利返回北非迎戰小西庇阿。從公元前218年開始,他在羅馬帝國的地盤上孤軍戰斗了十五年,戰場上從無敵手,但現在卻不得不離開這里。他的心中一定是充滿了悲涼。
在北非的扎馬城下,漢尼拔與小西庇阿各率大軍對決。這一次漢尼拔失敗了。在這里如果加以想象的話,我覺得是漢尼拔在意大利的15年征戰中教會了羅馬軍團該如何作戰。正是“漢尼拔的戰爭”通過不斷的戰爭教育了小西庇阿。教會羅馬人打仗的人正是漢尼拔。扎馬之戰是羅馬大征服時代的開端。它象征著一個轉折:羅馬人不僅有最優秀的軍團,而且它的將領也掌握了戰爭的藝術。兩者的結合,將使羅馬所向無敵。也就是從扎馬之戰后,羅馬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地中海也從那時起被稱之為羅馬的“內海”。
扎馬之敗后,羅馬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這個人給羅馬人帶來的深深恐懼必須結束。而漢尼拔作為敗將只有一條路:逃亡。
一個偉大的將領-----漢尼拔從一個國家逃到另一個國家,不論到那里,他都勸說統治者與羅馬為敵。公元前181年,漢尼拔被逼走投無路,服毒自殺,終年65歲。與他匹敵的敵手小西庇阿也在同年去世。漢尼拔和小西庇阿之間的欣賞和賞識至此完結。
據說,在漢尼拔的流亡生涯中,他曾與小西庇阿見過一面。有過這樣一段青梅煮酒般的對話。
小西庇阿問: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領?
漢尼拔回答:第一是亞歷山大。第二是皮洛士。(皮洛士是個很有名的希臘將領,有著一系列傳奇般的征戰)。
小西庇阿問:那第三是誰?
漢尼拔說是我。
小西庇阿說:可你最后兵敗扎馬。
漢尼拔說:是的。如果我在扎馬獲勝,我就會超過亞歷山大,成為史上第一將!
不過漢尼拔這個名字對于羅馬的影響還延續了幾百年之久。我們現在知道:幾百年后,羅馬的媽媽們還在這樣嚇唬孩子:漢尼拔要來了!
在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第二冊中,鹽野七生不厭其煩的考證漢尼拔在有記錄戰史中在戰場上如何排兵布陣,如何布置步兵、騎兵的攻擊次序。也同時也講述了羅馬軍團的重裝步兵的作戰陣型和攻擊次序。就像一冊戰場教科書一樣。讀者一定會意識到,漢尼拔的勝利正是羅馬人不斷學習戰略和戰術的過程。等到小西庇阿出現時,羅馬人的學習才算正式畢業了。而羅馬人借助漢尼拔的軍事案例,開啟了下一段征服的歷史。
而“漢尼拔的戰爭”所展示的戰略與戰術一直成為后世學習的經典內容。以至于我們現在閱讀“漢尼拔的戰爭”的故事,都會不由自主的激動起來。而常常忘記了漢尼拔的戰爭中基本上都是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和焦土遍野的事實。
后來,羅馬將軍凱撒率軍徹底攻陷了迦太基城,并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并在廢墟上撒了鹽。這段歷史在《迦太基必須毀滅》中有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