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標題的時候,想到的是《沉默的羔羊》里的那個高智商變態食人魔漢尼拔。O(∩_∩)O哈哈~
我第一次接觸漢尼拔將軍的威名事跡,是在高中的時候。每個月都會在學校省下晚飯的錢去買老師眼中無用的閑書,不過大量而廣泛的閱讀的確幫助我度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時光,為此現在還保持一定的閱讀習慣,雖然頻次大不如從前。近期身體不適,動了手術沒法正常出差上班,倒是給了我整塊的時間閱讀,鹽野七生花了十五年寫完的羅馬人故事的巨著。還沒有全部看完,但是對于漢尼拔的戰記,出于內心對這位迦太基名將的敬佩,我必須寫一篇讀書筆記向他致敬。漢尼拔的事跡廣泛為后人所傳誦,審視的角度亦各有不同。而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卻是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哥倫布的蛋”。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從海上回來,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國王和王后也把他當作上賓,封他做海軍上將。可是有些貴族瞧不起他,他們用鼻子一哼,說:“哼,這有什么稀罕?只要坐船出海,誰都會到那塊陸地的。”
在一次宴會上,哥倫布又聽見有人在譏笑他了。“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不是就創造了海西邊的那塊陸地了嗎?發現,哼,又算得了什么!”哥倫布聽了,沉默了好一會兒,忽然從盤子里拿個雞蛋,站了起來,提出一個古怪的問題:“女士們,先生們,誰能把這個雞蛋豎起來?”
雞蛋從這個人手上傳到那個人手上,大家都把雞蛋扶直了,可是一放手,雞蛋立刻倒 了。最后,雞蛋回到哥倫布手上,滿屋子鴉雀無聲,大家都要看他怎樣把雞蛋豎起來。
哥倫布不慌不忙,把雞蛋的一頭在桌上輕輕一敲,敲破了一點兒殼,雞蛋就穩穩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這有什么稀罕?”賓客們又譏笑起哥倫布來了。
“本來就沒有什么可稀罕的,”哥倫布說,“可是你們為什么做不到呢?”
賓客們一個個強詞奪理:“雞蛋都破了,那算什么呢?”
哥倫布卻繼續保持不以為然的態度:“我在剛開始定條件時,曾有說過不允許把雞蛋敲破?”
哥倫布離席而去時還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能想到你們想不到的,這就是我勝過你們的地方。”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什么事情,優秀的人總是會專注于摸清楚規則,天才亦然。不過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因為他在摸清楚規則的時候就明白了一點:
“我的存在就是為了打破規則”。
要談漢尼拔的故事,就得重新把迦太基和羅馬的恩怨給再梳理一遍,這也是讀書筆記對于筆者本身的意義所在。要聊清楚前因后果,時間的跨度應是從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開始至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末期西庀阿戰勝漢尼拔的扎馬會戰的結束。至于僅維持3年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強弩之末的迦太基完全戰敗變成羅馬的行省,已經是故事的最后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年)
事情的起因是在夾著迦太基和羅馬之間的西西里島,地中海最大且人口最稠密的島。西西里第一強國錫拉庫薩決定攻打墨西拿,墨西拿認為自己無法抵御錫拉庫薩,所以他們決定請他國援軍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于是一道選擇題擺在了他們面前,是向北邊的羅馬人求助還是向南邊的迦太基人求助?通過一系列分析,最終墨西拿決定向羅馬人求助,主要原因是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半島以后,雷焦就納入了羅馬的保護傘成為了羅馬的同盟城市。而從地圖上顯而易見,墨西拿人民抬頭就能看見雷焦,如此的便利性是迦太基不具備的。
然而擺在羅馬面前的問題是,作為一個農牧名族,羅馬并不具備迦太基一樣強大的海軍,此前羅馬也沒有跨海的戰爭經驗,甚至沒有戰船。但是當時迦太基已經掌控了西西里的西部城市和港口,羅馬擔心如果自己不介入墨西拿的戰爭,最后迦太基的殖民勢力會擴大到家門口對岸連火把都看得見的墨西拿,必將對羅馬本土會造成戰略上的威脅,于是最后羅馬決定參戰(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可以類比抗美援朝戰爭)。之后,羅馬派出執政官帶著兩個軍團登陸西西里島后與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打響了第一場戰斗,結果是羅馬贏得了勝利,并且獲得了錫拉庫薩和墨西拿加盟羅馬聯盟。而此時地中海霸主迦太基感覺到了壓力,派遣4萬海陸大軍登陸西西里島南端,而此時的羅馬留在西西里島的軍隊僅有1.5萬人。自此,第一次布匿戰爭真正的開始了。
當時兩國國力是有一定懸殊的,迦太基人當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迦太基的允許,羅馬人在海里連手都不能洗。”從中可以看出,羅馬在海軍方面是遠遠弱于迦太基的,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羅馬有太多的陸地上的事情要處理,海洋對他們來說還是無暇顧及的世界。而羅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上多次較量后終于意識到,如果不切斷迦太基的供給,這場戰爭永遠無法結束。至此,羅馬人終于意識到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也由此與迦太基人的較量從陸地移到了海上。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結果就是,迦太基從一個海洋霸主的王座上跌落了下來,喪失了大半部分的海域主權,同時花了400年在西西里的一切權益都化為了烏有。而羅馬則從一個大陸性的農牧民族成長為了海洋強國,完全控制了西西里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主人公,戰爭史上被認為最杰出的戰略家漢尼拔將軍,就是在公元前247年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出生的。他的父親,哈米爾卡就是在他出生那年作為指揮官被派往西西里戰線。最后與羅馬人的和談也是哈米爾卡代表迦太基方出席的,作為一名卓越的指揮官,由于身后國家的支持不夠充分,未能發揮其真正力量大勝羅馬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所以在漢尼拔年幼時,他命漢尼拔在神廟中向神發誓,此生與羅馬為敵,以消滅羅馬為其終生追求的使命。這也為日后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直逼羅馬首都的復仇計劃埋下了種子。
兩次布匿戰爭的間隙(前241-前219年)
從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結束到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其中有23年。23年對于一個王朝也許是短暫的,但是對一個人來講,卻是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其實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索,在漢尼拔于9歲時在貝爾神廟向神發誓終生與羅馬為敵時,就已經埋下了。至于何時開始,在哪兒開始,其實都取決于漢尼拔。而這間歇的23年除了給與漢尼拔足夠的成長時間外,迦太基和羅馬也在其中悄然開始發生了變化。
迦太基:
1、雇傭兵的暴亂。迦太基和羅馬在軍事上相比,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迦太基的軍隊是主要依靠雇傭兵制度的,而羅馬的軍隊是羅馬市民組成的。從戰爭的消耗來看,羅馬是吃虧的,這也是為什么羅馬愿意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后期即便有幾場大勝仍愿意和談的原因,因為羅馬的壯年男性人口被戰爭消耗的太厲害了,打不下去了。而相對比迦太基,只要有錢,還是能依靠雇傭兵來投入戰斗,但是一方面是迦太基方由于幾個不夠高明的指揮官導致了多場失敗,致使戰局逆轉;另一方面迦太基和羅馬在西西里島的戰場因為羅馬在海域控制上對迦太基補給的切斷,致使迦太基很難繼續輸送兵力作戰。而一旦戰敗,雇傭兵制度的缺點就被無限放大。
戰后,許多在西西里島的迦太基雇傭兵都準備回自己國家,但是在回去之前他們先要去迦太基討要雇傭報酬,類似于農民工回家過年前的討薪。由于戰敗,迦太基國意識到要緊縮財政,對于雇傭兵的報酬,他們認為應該根據實際參戰時間,即半年的報酬,而不是之前談好的一年的報酬,等于是想打個對折。然而雇傭兵們并不買賬,他們不像農民工手無寸鐵,他們是有武器的。于是,暴亂開始了,暴亂雇傭軍的隊伍最高峰達到了5萬人的規模。經過幾次談判之后,迦太基決定鎮壓,他們派出了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這位高明的將軍只用了2年多的時間將雇傭軍隊伍全殲,平定了叛亂。
對于雇傭兵體系,在近一千八百年后面世的曠世奇書《君主論》中,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亞維利也發表了詳細的論述:
依我看,君主用來保衛國家的軍隊無非以下幾種:他自己的軍隊,雇傭軍、援軍,混合的軍隊。其中雇傭軍和援軍既無用又危險,君主如果用雇傭軍作為依靠來保衛他的國家,那么他既不會穩固亦不會安全。因為這些雇傭軍渙散、有野心、無紀律、不講信義,在朋友面前耀武揚威,在敵人面前則怯懦無能。他們既不敬畏上帝,待人亦不講信義,依靠他們的君主國之所以沒有被消滅,只是因為敵人的進攻推遲了。你在和平時期受這些雇傭軍的掠奪,而在戰爭中又受敵人的掠奪。這是因為,除了為獲取報酬,沒有其他的什么理由使他們走上戰場,而這點報酬又并不足以讓他們愿意為你犧牲性命。當你不打仗的時候,他們給你當兵,但是假如有了戰爭,他們就會一走了之。要證明這一點并不困難,因為現在意大利的崩潰并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它長期以來依賴雇傭軍。雖然以前雇傭軍曾經幫助某些人取得成功,并且有時還顯得異常勇猛,可是真正面臨強敵壓境的時候,他們就會原形畢露。因此,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而占領意大利。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有罪,我們確實有罪,可是并不是說話者認為的那些罪過,而是君主們的罪過,是他們過分依賴雇傭軍的罪過,所以他們也一起受到懲罰。
我再進一步論證雇傭軍的不可靠。雇傭軍的首領們分有能力的和沒能力的兩類。如果他們是有能力的,你就無法信任他們,因為他們總是抱有野心,這樣不是脅迫你,就是違背你的意愿脅迫別人。反之,假如首領是無能的人,他會把你帶向毀滅。
如果有人說,無論是否是雇傭軍,只要手中有了武器,其行為都是一樣的。對此,我的回答是:當必須動用軍隊時,君主國的君主必須親自掛帥迎敵;共和國的君主則必須委派其代理人前往,假如被派的人不能勝任,就必須撤換,假如他能夠勝任,則必須用法律加以約束,不要讓他越權。經驗證明,只有親自出馬的君主和武裝起來的共和國才能獲取巨大的勝利,而雇傭軍只能帶來損失。而且要使一個用自己的力量武裝起來的共和國服從外人的指令,比一個依靠外國力量武裝起來的國家要困難得多。
許多個世紀以來,羅馬和斯巴達都在整頓武備,從而擁有了自由。瑞士人因為徹底武裝起來了,因而擁有了完全的自由。關于古時使用雇傭軍的情況,可以以迦太基人為例,雖然迦太基人派出自己的公民擔任雇傭軍的首領,可是在同羅馬人進行第一次戰爭之后他們就幾乎在雇傭軍手中毀滅。底比斯人也是很好的例子,在埃帕米農達死后,他們請馬其頓的菲利普當他們軍隊的將領,而戰爭勝利后,菲利普就剝奪了底比斯人的自由。菲利普公爵一死,米蘭人便招募弗朗西斯科斯福爾扎征討威尼斯人,在卡拉瓦焦獲勝之后,斯福爾扎卻同威尼斯人結盟,來脅迫他自己的主子米蘭人。斯福爾扎的父親曾經受命于那不勒斯王國的喬萬娜女王,后來卻突然不辭而別,使女王的軍隊解體。為了挽救自己的王國,女王只好投入阿拉岡國王的懷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君主論》馬基雅維利
迦太基國內政治意識形態最主要兩派是對外貿易派和國內農業派,而對外貿易派的領袖正是哈米爾卡。其實從雇傭兵制度本身來說,對于善于經商的迦太基,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國民創造的價值來雇傭外國士兵是高于市民本身上戰場的。但是這種制度一定要有高明的軍事指揮官,這也就是為什么哈米爾卡以及之后他的兒子漢尼拔可以取得巨大勝利,而之前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很多迦太基的將領卻因失敗而被斬首的原因。
2、殖民西班牙。叛亂鎮壓完后,對外貿易派領袖哈米爾卡決定離開國內農業派占上風的迦太基,去西班牙建立更大的殖民地根據地,此前迦太基在西班牙有殖民地,但哈米爾卡的目標是擴大這一地區的勢力,建立獨立的殖民王國。踏上西班牙的哈米爾卡充分發揮了其高超的戰爭頭腦和經營藝術,對西班牙原住民的戰斗節節勝利,并且在新擴展的勢力范圍建起了大量的農場和銀礦開采,最終建立了迦太基新城,向迦太基本土輸送大量的財富,儼然成為了一個和迦太基本國遙相呼應的獨立王國。哈米爾卡最后在漢尼拔18歲的時候,在戰場上陣亡,繼任者是其女婿。得益于其女婿的卓越能力,哈米爾卡取得的事業得以鞏固和發展,這都為日后漢尼拔的遠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羅馬:
1、與高盧的交惡。羅馬作為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方,由于多了西西里島的勢力納入,他們開始關注在內部的改革以符合日益龐大的羅馬帝國的擴張,現在英語中的用的“Province”就是當時羅馬得到西西里之后創立行省制度發明的。在平定南部西部(拿下了西西里和撒丁),東部(以利亞人的海盜集團)后,羅馬決定要處理一下北邊邊境的安全問題。北部的高盧人(即今天的法國)一直是個隱患,年份好的時候他們會安安心心待在自己土地上,年份不好的時候就要集體帶著軍隊往南移民,有點像漢時期的匈奴與漢朝的關系,所以羅馬對這個身邊的定時炸彈不是很放心,正好碰上公元前226年高盧民族建立了共同體準備大舉南下羅馬屬地來解決饑荒問題,于是羅馬決定乘這個機會根本上解決北方問題。他們派出了4個軍團,共計步兵5.1萬,騎兵3200人,把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幾個高盧民族給收拾老實了,但是由此高盧民族和羅馬的交惡程度也正式上升,大部分的高盧民族都憋著口惡氣。羅馬本來想著要緩一緩再往阿爾卑斯山以北一起推掉,然而漢尼拔并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時間。
2、羅馬政體改革。羅馬第一次比較大的政治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這次意義深遠的改革是相隔300年的又一次改革。為了充分理解這次改革的內容,我認為有必要把羅馬的政體做個了結和分析,于是我去研讀了馬基雅維利的另一本著作《論李維羅馬史》。
簡單來講,馬基雅維利認為共和制度下的三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平民制是歷史的循環。在最一開始,政府的起源之初,君主制是非常能夠滿足民眾需求的制度,然后隨著世襲的繼承制開始,后世的君主開始專制,引起貴族集團的不滿,開始反抗并推翻原有的君主制,建立貴族制。然而隨著貴族制被權利的腐蝕后,開始寡頭執政。隨著與民眾的矛盾逐漸加深,最終推翻貴族制的民眾將建立平民制的共和政體。由于所有的政府在建立的初期都會有一定的威信,所以一開始的運作必然是良好的。然而,一旦那個初建的世代亡故,自由隨即淪為放肆,無政府主義的混亂將使得人民重新恢復君主制。由此歷史的循環再次開始。
而在實際情況中,大多是混合制度,只是偏重不一樣。以改革前的羅馬為例,公元前6世紀中葉國王塞爾維烏斯的第一次改革更多的是從君主制→君主+貴族制方向改革,引入更多的貴族參與國家決策。而隨著羅馬的發展,它再也不是臺伯河周邊農民和羊倌們聚集的國家,也不再是版圖只局限于意大利半島的國家。由于平民數量的增加,羅馬政體的改革迫在眉睫。此次改革的方向就是從君主+貴族制→貴族+部分平民制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君主不似之前的國王,而是每年選舉的執政官,之前是從貴族階層選舉產生。雖然之后仍有執政官存在,但是作為君主方面的權利比例已經大不如之前我們定義的君主制,更多的是以元老院為首的寡頭政治特點。而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提高擴大中產階級隊伍,引入更多的平民參與到國家決策中來,讓國家意志體現為更加廣泛的市民意志,在指揮官上的選擇上也打破了貴族和平民之分,在后續的選舉中往往是平民和貴族對半的比例。
對比另一個國家斯巴達,其政治體制是國王+規模有限的元老院,就是君主制+有限的貴族制政體。對比羅馬,斯巴達這樣的政治體制存在穩定的原因是,一來斯巴達居民不多,他們因此可以由少數人統治;二來他們不接納外地人進入他們的領土,因此有機會避免腐化。而此時羅馬的情況明顯與斯巴達是兩個極端,羅馬因為市民兵的軍事制度,市民的數量決定了羅馬的軍事國力,所以羅馬是希望市民數量大幅度增加。另外羅馬對于外來文化和國家的接納度也是遠遠高于當時的其他國家。鑒于羅馬當時發展的需求,改革必不可免。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9-前201年)
之前說了第二次布匿戰爭自漢尼拔出生就已經埋下了導火索,而這個導火索最終在漢尼拔26歲的時候點燃了。事情的直接起因是哈米爾卡的女婿在西班牙遇害,于是一把手的位置的重擔直接落在了漢尼拔身上。此時的漢尼拔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已經為日后創造無人能及的歷史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公元前219年,是年28歲的漢尼拔開始把長期以來的愿望付諸于行動。他開始他滅亡羅馬計劃的第一步,攻打薩貢托城,平定埃布羅河以南地區。當時羅馬和迦太基都沒有察覺這位年輕人的真實意圖,直到后來大家才恍然大悟。
由于薩貢托是羅馬的同盟城市,羅馬就此向迦太基提出抗議。而迦太基因為在西班牙殖民經營的成功,并不阻止漢尼拔的軍事行動,而且對于羅馬的抗議付之一笑。最終羅馬派了五名使節團前往迦太基考察后,回國召開市民大會最終決定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因此拉開了序幕。
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么小的一個港口城市的攻防戰會成為挑起日后曠日持久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黑天鵝事件,然而這就是漢尼拔高明之處。由于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作為戰敗國,迦太基不被允許向羅馬宣戰,而薩貢托城是很微妙的一個點,攻打它并不能被指違反協議。而一旦羅馬主動向迦太基宣戰,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簽下的協議也就自動失效,漢尼拔可以無所顧忌的向羅馬進攻而不必擔心迦太基對其的限制。漢尼拔這場攻城戰維持了八個月,很多人評價他不擅長攻城戰,但其中真正的意圖必然是拖延時間以挑起羅馬的主動宣戰。于是漢尼拔在利用這樣很小的一個點撬動了羅馬向迦太基之后,全副武裝的開始北進。
基于第一次布匿戰爭后的情況,地中海的海域控制權已經從迦太基到了羅馬手里。換在以前,坐上戰船橫渡地中海是最直接扼要的攻擊方式,無論迦太基方是想把戰場放在西西里島還是意大利本土。然而現在橫渡地中海是極其冒險的事情,士兵還沒有登陸就會在海上被圍殲。于是,漢尼拔想出了誰都沒有料到的路線: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撲羅馬主城。之所以大家無法想象這條線路,是因為路途困難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沿途還有非敵非友的高盧部落。然而最后普通人認為最不可能的事情,最終還是讓漢尼拔實現了。所以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天才的驚人之舉是需要普通人們的缺乏想象力來襯托的。
漢尼拔帶著9萬步兵,1.2萬騎兵從西班牙出發,進入法國境內的時候還剩步兵5萬,騎兵9000以及大象37頭。羅馬此時發現了漢尼拔的蹤影,但是基于過去的認知,他們仍然認為戰場將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兩地。所以當羅馬人得到漢尼拔消息的時候,他們立即將兩位執政官分別派往了西班牙和西西里,總計6個兵團,相當于5萬士兵。而另一方面漢尼拔仍然在進行著羅馬人無法想象的長途行軍,他故意在內陸繞路使對方無法追蹤其蹤跡,最后直接穿越了羅納河,途中損失了1.3萬人。終于在阿爾卑斯山下與羅馬偵察騎兵團相遇,展開小規模戰斗。至此,羅馬人才恍然大悟漢尼拔的真實意圖,急召執政官帶領軍隊回國。
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是漢尼拔軍隊面臨最困難的部分,尤其是帶著象群的漢尼拔大軍,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翻越的。然而年輕的漢尼拔憑著他精確的信息收集和身先士卒的領導力,終于還是帶著這支大軍氣勢洶洶的翻過了阿爾卑斯山脈,直撲羅馬而來,而這一壯舉的代價則是2萬士兵永遠留在了阿爾卑斯山上。下了阿爾卑斯山的漢尼拔開始籠絡高盧部落加入他的軍隊,最有效的兩個手段是給與金錢和幫助高盧部落向羅馬復仇。此時漢尼拔的軍隊由步兵2萬,騎兵6000,增加到了總數3.6萬。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漢尼拔明白要繼續籠絡高盧部落的加入,必須開始實打實的證明自己可以戰勝羅馬,于是漢尼拔與羅馬之間的正面戰爭終于開始了。
努米底亞的騎兵
迦太基進入意大利后一路大勝,以極小的代價將羅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羅馬的有生力量幾乎被全殲,這里面最關鍵的是他靈活的應用非洲帶來的努米底亞騎兵帶來的戰局變化。努米底亞的騎兵在當時,是遠勝于羅馬騎兵的兵種。
這張來自百度百科的圖比較清晰的展示了努米底亞騎兵的特點,他們并非后世傳統意義上的鐵騎,而是更多的歸類為輕騎兵,而他們的優點是有極強的機動性。
努米底亞輕騎兵擅長于偵察、追擊、埋伏和快攻,他們的裝備很簡陋︰兩三支標槍,一支輕矛,防護也僅有一面皮盾。但每人有兩三匹換乘的坐騎,根據李維(Livius 羅馬歷史學家)的記載,努米底亞人可以在高速奔馳時,從一匹馬跳上另一匹馬。發出狂野的吼叫,能連續幾次發動沖鋒。當然,如果是正式會戰的場合,他們后面要有步兵支持,以便在撤退的時候提供掩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度百科
身處非洲的努米底亞王國盛產騎兵,騎馬是從小開始訓練的運動。而反觀羅馬,由于都是市民兵,且裝備大多自付,所以羅馬最主要的核心兵種是重裝步兵,由上流、中流階層市民組成。騎兵雖然是由國家經費負擔,但都是來自富裕階層。因為當時馬鞍和馬鐙都還沒有發明,馬鞍的發明是在中世時代,而馬鐙的發明是在11世紀,因為這兩者的發明,騎士進入了其黃金時代。然而在這之前,騎馬是一項很難短期掌握的技能,這需要從小開始訓練,所以駕馭馬匹本身在當時就是項技能,如同現在的學習鋼琴類似,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無法熟練掌握此項技能。所以羅馬的騎兵很少,且戰斗力低下。羅馬對騎兵的武器配制只有胸甲、頭盔、劍、槍和盾,相比努米底亞騎兵,就是個移動的活靶子,而且靈活性太差無法跟上努米底亞騎兵的速度。
而且從后來馬基雅維利在《論李維羅馬史》中也認為,羅馬軍事的根基就在于步兵:
羅馬人的威望與古代戰爭的實例顯示步兵應該比騎兵更受推崇
羅馬軍以步卒反敗為勝
許多理由與實例清楚顯示,羅馬人在軍事行動中對于步兵的推崇遠在騎兵之上。他們所有的兵力部署無不建立在這樣的基礎,這可以從許多實例看出來,其中之一是他們跟拉丁人激戰于瑞吉盧斯湖,羅馬軍開始顯露敗象之際,他們下令騎兵棄馬徒步以提供支援,就這樣重新發動攻勢而反敗為勝。由此顯然可見羅馬人對于他們在徒步時比在馬背上更有信心。他們在其他許多戰役中使用這同樣的權宜辦法,一再證實那是化險為夷的良策。
軍隊的根基是步兵
就算沒有權威,還是有顯而易見理由支持前述的說法。人徒步能夠走到馬到不了的許多地方。他能夠受教遵守紀律,陣勢被打散了還可以重整,要求馬遵守紀律可就難了,陣勢被打散了也不可能恢復紀律。此外,馬跟人一樣,有的精神萎靡,有的精種飽滿;而且常常可以看到膽小的人騎精神飽滿的馬以及精神飽滿的人騎膽小的馬,不論是哪一種不搭調的情形都會造成效益與紀律的逆轉。紀律嚴明的步兵輕易能夠突破馬陣,反過來可就難了。
除了古今許多實例,這個看法還可以從為民事擬訂規章的那些主事者得到佐證,他們顯示戰爭期初是騎兵戰,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步兵的規訓。但步兵的規訓確立之后,大家隨即明白他們比騎兵更管用。不可否認,在執行偵察任務、從事強劫掠奪、追逐竄逃的敵軍、協同對坑敵方的騎兵時,騎兵的確有神效。然而軍隊的根基和動力,因此應該更受推崇的,畢竟是步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論李維羅馬史》馬基雅維利
我非常贊同馬基雅維利的看法,即便是一千多年過去了,基于羅馬的實際情況重裝步兵的確仍然是羅馬的根本。如果引用孫子兵法來形容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騎兵和步兵的關系,應該是:“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重裝步兵是整個軍隊的“正”,騎兵則是“奇”。以羅馬人行事作風穩健來看,重裝步兵始終是他們征戰的根本,因為騎兵作為“奇”,最主要的是靠將領運用其機動性強的特點,在戰爭的最后出其不意的展現其特色。很典型的例子,之后羅馬重裝步兵消滅努米底亞的時候,就是想辦法把騎兵全部圍在一個小地方,對方手中的牌都打出來了沒有留著的后手了,重裝步兵的優勢就出來了,一點點把圍著的騎兵屠殺殆盡。
回頭來看此次戰爭中漢尼拔能縱橫意大利腹地的原因,也是他將努米底亞騎兵和步兵的正奇配合,發揮到了極致,所以羅馬重裝步兵的優勢沒法發揮出來。這也是為什么他逼近了羅馬首都但沒有圍城的一個主要原因:他的優勢在騎兵跑得起來的野外,而不是靠肉搏的攻城戰。這反而是羅馬重裝步兵的專業領域。羅馬著名的將領費邊就是靠閉門不出的龜縮戰術,令漢尼拔無法更進一步的取得更大的勝利。
羅馬的聯盟制度
漢尼拔的戰略非常的成功,接近于打敗羅馬。他在取得坎尼會戰這樣的重大勝利后,最主要的策略就是策反羅馬的同盟國。因為他明白羅馬之所以強大,他的同盟國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直接貿然圍攻羅馬首府,不單意味著長時間攻防戰自己的補給存在問題,更意味著一旦同盟國集合兵力與羅馬里外夾擊,很可能導致漢尼拔騎虎難下的窘境。所以漢尼拔對羅馬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策反其同盟國,寄希望于獲得慢慢瓦解羅馬的同盟勢力,然后再一舉攻破羅馬都城。然而這最關鍵的一步并沒有取得成功。除了意大利南部地區加普亞、錫拉庫薩和塔蘭托加入漢尼拔陣營之外,其他的同盟國仍然是和羅馬并肩作戰到了最后。
羅馬是一個開放的國家,而且它的市民權是比較吸引其他國家和城市居民的一個權力,類似于今天美國的綠卡。羅馬對于其不同種類的聯盟伙伴有著因地制宜的約定,而且羅馬致力于打通與各個同盟伙伴的交通,方便往來和交流。這種平等開放的心態也最終幫助羅馬在最困難的時候,聯盟伙伴并沒有棄他而去投靠迦太基。羅馬不只是有看得到的元老院,市民,軍隊,糧食,更是看不到的制度保證了其日益強大的根本。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坎尼會戰后,羅馬市民與貴族的矛盾并沒有激化,相反變得前所未有的團結,在羅馬市民大會上更多的羅馬市民組建軍團,繼續前往海外作戰,這也為西庇阿的逆襲創造了可能性。反觀我們自己,這樣的氣氛也許只有在若干年前的抗美援朝時期才能看到,如今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很難相信民眾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畢竟ZF在透支其公信力上,走的太遠了。如今的環境和當年對ZF和統治者的狂熱崇拜相比,民眾已經不再選擇相信了。對比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后的改革,我們是否應該從中學得如何盡早正視問題并且努力改正?
迦太基的失敗
“豬一樣的隊友”,這個詞絕對可以用來形容迦太基。漢尼拔在意大利腹地的16年,只接受到后方迦太基的兩次補給。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惡果一顯無疑,海域被羅馬控制,迦太基完全無法給漢尼拔補給,但慶幸的是這些問題漢尼拔都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然而當羅馬發現無法和漢尼拔一戰時,他們便采取了圍魏救趙的方法,從西班牙登陸一路向迦太基猛撲,迦太基在其本土就沒打過一場勝仗。而且漢尼拔最引以為豪的努米底亞騎兵產地——努米底亞王國內亂之后,被羅馬趁機拿下,變成其聯盟。而最后漢尼拔不得不班師回朝后的扎馬會戰,也就是輸在了努米底亞騎兵上:西庇阿有足夠的努米底亞騎兵源,而約定幫助漢尼拔的努米底亞流亡政府最終還是沒有趕上這次會戰。漢尼拔在扎馬會戰前主動尋求西庇阿的停戰,我想也是基于現有局勢的分析,他明白自己已經無力回天。至此,迦太基的故事基本結束。漢尼拔在之后的歲月里一直被羅馬追殺,終于服毒自盡。而迦太基帝國也在公元前146年第三次短暫的布匿戰爭中被羅馬徹底消滅,淪為其非洲行省。而對比這個時代的中國,5年后另一個令匈奴民族聞風喪膽的軍事天才漢武帝劉徹,正式登基。
的確,羅馬人是最后的勝利者,但這并不會抹殺漢尼拔的偉大。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被視作西方戰略之父,最偉大的戰略家之一。不可否認漢尼拔是一個天才,他成功的跨過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阿爾卑斯山脈,出其不意的給了羅馬非常慘痛的教訓,甚至一度兵臨羅馬城下。
天才漢尼拔跨過了阿爾卑斯山,但他最終沒能跨過的,是強盛羅馬帝國背后的共和體制,以及千千萬萬個愿意為這個體制付出生命的羅馬貴族和市民。
參考及推薦書目:
《羅馬人的故事II-漢尼拔戰記》——鹽野七生
《君主論》——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論李維羅馬史》——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漢尼拔的征程》——BBC紀錄片
《戰略之父:漢尼拔》——BBC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