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提起 Kindle,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亞馬遜設計的平板閱讀器。目前市面上主要有4款產品,分別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它們是:
- Kindle E-reader。入門級,最便宜,最輕薄,能存1000+本書。
- Kindle Paperwhite。分辨率從166pi提升到300pi,新增4個LED背光燈,解決了陰暗環境中光線不足的問題。
- Kindle Voyage。特色是配備自動感光和PagePress壓敏按鍵。
- Kindle Oasis。旗艦產品,具備一切Kindle 的優點。針對單手閱讀設計,防水,能存2000+本書,背光燈數量增加到12個。價格也最高,是入門版 Kindle 的2.5倍。
Kindle 硬件的誕生可是說是亞馬遜發展的必然:亞馬遜依靠在線書店起家,隨后擴展到萬物零售,最后再把書從線下搬到線上,并且以規模效應降低價格,進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市場占有率。可以說 Kindle 的出現和發展符合亞馬遜一以貫之的商業模式,是一款意料之中的產品。
相比于 Kindle 的硬件,Kindle App 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起著補充和防御的角色。因為 iPad 和安卓平板的流行,Kindle 平板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為此貝佐斯決定兩面下注,一面堅守 Kindle 平板的產品線并不斷完善,另一面開發 iOS 和 Android App,以在移動時代的兩大平臺占據一席之地。
今年是 Kindle 發展的第10個年頭。作為十周年慶典的拳頭項目,Kindle App 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和改進,之所以這個時候發布新的 Kindle App 是因為:
- 硬件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大。整條 Kindle 產品線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完整,各款產品的區別和用戶定位也十分清晰。
- 將 Kindle 打造成軟硬兼備的平臺。硬件的標簽在用戶心中已經足夠深刻,軟件的加強可以為整個平臺帶來更多的用戶。
- 整合 Goodreads 讀書社區。亞馬遜收購的 Goodreads 是全美最大的讀書和社交社區,將其整合進 Kindle 生態圈勢在必行,而新 App 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All-New Kindle App 是怎樣煉成的
新的 Kindle App 從兩年前就開始構思設計。整個產品從構思到設計到實現都充分貫徹著3W(Why,What,How)原則,并圍繞用戶展開 。具體來說,它們是指:
首先是發現問題。即老 Kindle App 的問題是什么,新 Kindle App 需要解決什么新的問題。
老 Kindle App 的槽點集中在 UI/UX 方面,例如:App 配色過暗只有黑色;Hamburger Menu 功能過于凌亂,本地搜索、網上書店、設置擠在一起。新 Kindle App 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是如何整合 Goodreads 社區。
這些問題的發現都是經過嚴格的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它們的來源主要是:
- 用戶的反饋。主要是 App Store,Amazon,Twitter 上面的評論和專門的市場調查。
- 整合的戰略。Goodreads 收購后一直獨立運營,和亞馬遜現有產品線略有互補卻沒有融為一體,與 Kindle 一起形成閉環生態圈有利于整合兩個平臺的用戶,同時帶來更深入的用戶體驗。
不僅如此,對于反饋的諸多問題和需要增加的多個功能,Kindle 會依據其對用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優先排序。有些問題是困擾用戶的老問題,而且有很多用戶都在抱怨,比如 Hamburger Menu 功能過于擁擠零碎就是這一類問題。還有一類問題例如內存泄漏,影響了 App 的效率 —— 雖然工程上是個大問題,但是用戶感受并不明顯,而且這類問題也只是在很少的用戶使用時會發生。因為時間有限,這類問題,他們的優先級一般較低,放在之后在做。
按照優先級解決老問題,增加新功能,這就是為什么(Why)要做新 Kindle App 的原因。
其次是定義問題。這是一個將老 Kindle App 中發現的缺點和需要添加的新功能翻譯為切實可行的工程任務的過程。
針對配色過暗的問題,解決方案是設計黑白兩種顏色主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顏色;針對 Hamburger Menu 功能過于集中的問題,解決方案是采用 tab bar 來將類似功能分類,選擇起來更加直接清晰;針對 Goodreads 整合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 tab 插入到 tab bar 當中,并在“更多”界面 中引入 Goodreads 登陸接口。這些解決方案的提出都是市場調研的結果。
在工程上,任務主要依據不同界面進行拆分。tab bar 作為單獨的導航模式是個單獨的工作塊,基于 tab bar,“庫”、“社區”、“發現”、“更多”這4個模塊亦分別由專人負責。同時通知和搜索欄也是單獨的工作模塊,這樣一共就有7個大的工作任務 —— 在實際操作中,它們又被分為更細小的任務方便監控和執行。
定義問題并拆解任務,回答了新 Kindle App 是什么(What)。
最后是解決問題。這其中主要包括如何按時完成任務、如何保證產品質量、如何在開發中尋求反饋、如何協調各個組員之間職責的問題。
團隊在開發初期就定義了整個項目的發布時間為2017年10月底。整個開發被拆分成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主要功能完成。時間長度大概為3-4個月,主要包括全部的 UI 完成。完成后 Kindle App 在公司內部發布了 Beta 版本,獲得了大量反饋。
在反饋的基礎上則進入第二個階段,時間長度為2-3個月。主要包括優化架構、國際化翻譯、功能修改、添加分析日志、修正主要漏洞等。第二個階段完成后,App 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需求功能,已經達到產品發布的水準了。當然,團隊會在這之后再次在公司內部發布產品并收集反饋。
第三個階段就是修 Bug 和產品發布準備了,時間長度為1-2個月。這期間大家集中全力消滅 Bug 并做大量測試以保證萬無一失。公司內部開始和媒體接觸并準備發布產品。
之所以強調時間長度,是因為 All-New Kindle App 是一個日期驅動(Date-Driven)的項目。這就要求了各個時間節點要協調一致,對于拖延和提早完成的情況,每個階段又要相互調整。實際上團隊在一開始計算任務耗時的時候,每個階段都預留了3周以上的時間來防止意外發生和處理反饋,實際中也確實出現了很多料想不到的情況 —— 幸好預早有應對,最后 App 才有驚無險的按照既定時間出現在了用戶面前。
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定義了 App 是怎樣(How)一步一步煉成的。
亞馬遜內部的團隊合作
如何在限定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一款影響全球范圍內千萬用戶級別的應用,非常考驗亞馬遜的團隊效率。亞馬遜作為建制完善、流程嚴謹的跨國公司,這次項目的成功,我個人覺得是依賴于各司其職、分工細密的團隊合作。其中,這四個職位我覺得值得一談:團隊經理、項目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工程經理:從項目的確立、討論、執行全程參與。上與領導層討論決策;下與產品經理制定目標;再到給工程師分配任務,密切關注項目進度和把控質量;平時還要與其他組的團隊經理進行溝通和協調。如果以一個穩定運轉的系統來類比,經理就相當于是 Dispatcher,是最為核心的節點。負責新Kindle App級別的工程經理大多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和管理經驗,可以說是技術硬實力和溝通軟技巧兼備,非常值得信賴。
產品經理:負責任務的確立、拆分、跟進,以及反饋的處理。主要是將用戶的需求轉化為具體的功能;再與工程師溝通,將功能轉化為一個個可實現的工程任務;同時還要遵循敏捷開發流程將反饋的信息傳達并跟進。亞馬遜的產品經理都具有相當的工程背景,很多甚至是軟件工程師轉行。
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會去參與項目初期的討論,確定工程上的可行性。然后所有工程師會全部參與到具體項目的開發和測試中。開發工程師的工作就是實現功能、優化架構、消除 Bug、單元測試。之前提到過的7個大任務,每個都有1個主工程師負責,這樣確保了問責到人。同時在 code review 時,每次有至少2名工程師、必須在24小時內審閱代碼給出反饋,這樣保證了團隊中其他人對整體代碼更新的熟悉。測試工程師主要負責的是單元測試之外的檢測。亞馬遜內部還有定期的查蟲(debug)大會,就是所有相關人員聚在一起隨意對 App 在各種平板和手機上進行試用,并將發現的問題和不合理的設計進行反饋。
設計師:前期參與項目的原型設計。在 PM 反饋信息后作出原型修改。將修改后的設計圖和需要的素材交給工程師去進行開發。在工程師開發完畢后設計師會第一時間試用,并向工程師進行用戶體驗和視覺上的反饋。亞馬遜的設計師使用 Sketch 和 Invision 進行工作,他們同時也參與日常的開發會議中以確保 UI 開發的正確。
總結與展望
All-New Kindle App 的發布加強了 Kindle 在 iOS 和 Android 市場上的地位,同時完成了 Goodreads 的整合,整個過程一直圍繞著“提高用戶體驗”來設計和執行。
Kindle App 的下一步,在功能上主要是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引入新功能,將 Goodreads 擴展到 Android 平臺、做好 Accessibility 和翻譯、將更多的功能投放到盡可能多的國家。工程上將采用新的架構,優化測試和自動化流程,解決諸多性能上的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
一款產品的發布只是起點,不斷的打磨和完善是 Kindle App 的后續工作。正如詩人艾略特所說,“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盡頭,都將是我們出發的起點,并且生平首次了解這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