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11
直木? 20211207學習? 打卡11
《先進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惟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惟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精 華 解 讀
吾與點也:看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學了那么多孔子講的大道理,我們大概會認為孔子是個很嚴肅,不茍言笑的人。但在本章中看到孔子稱贊曾點的樣子,你或許會有點驚訝:原來孔子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老人家,喜歡放松舒適、且歌且樂的生活。想象一下,在暮春時節,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河邊踏青、嬉水,再一起唱著歌回家,這種人生也足以讓很多忙碌的現代人心生向往吧。
原 句 譯 文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孔子說:“我比你們年齡都大,但你們不要因為我在這里就不敢盡情說話。你們平時總愛說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的理想,那你們會怎么說呢?” 子路急切地回答說:“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又連年災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孔子聽后微微一笑。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方面,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回答說:“不敢說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或者同外國盟會,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儐相。” 孔子接著問:“曾點!你怎么樣?”他彈瑟的節奏逐漸稀疏,“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道:“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妨礙呢?也不過是各人談談志愿罷了。”曾皙說:“暮春三月的時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還有六七個兒童一起,在沂水岸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納涼,唱著歌兒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賞你的主張。”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來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他們三位同學的話怎么樣?”孔子說:“也不過各人談談自己的志愿罷了。”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注意禮儀,他的話一點也不謙遜,所以笑他。”曾皙又問:“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有關治理國家的事嗎?”孔子說:“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個國家呢?”曾皙再問:“公西赤講的就不是國家嗎?”孔子說:“有宗廟、有國家之間的盟會,不是國家是什么?公西華只能做小儐相,誰能做大儐相呢?”
課 后 思 考
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今天就來談談理想中的生活吧!
直木學習心得:
本段是論語在中國傳統美學上的一段經典故事之作,孔子問道,曾晳彈瑟正近尾聲,便鏘的一聲將瑟放下,站起來說我的志向和三位所講的不同,孔子說有何妨礙呢?不過是個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說暮春時節,春裝已經穿定了,我約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小孩在易水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典的主張呀。
子路率先說的思路是關于強兵,而冉求所說的是關富國,公西華所說的,是關于禮法。一個國家只有經歷了強兵富國,還有適合國情的禮法。這樣才能讓國民安心舒適的過小康,而輕松的生活。
第二章節
《顏淵篇》
原文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精 華 解 讀
克己復禮:讓大腦學會“暫停”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顏淵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回答了著名的四個“非禮”。其實這些觀念放到今天,我們可以理解為,大腦是個不完美的機器,它容易讓我們沖動,恐慌,難以克制欲望等等。而克己復禮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學會“暫停”,遇事之前先冷靜幾秒,事緩則圓。
推薦你讀《怪誕腦科學》《思辨與立場》
原 句 譯 文
12.1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回歸到禮的規范上,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許你的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顏淵說:“敢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但我會照著這些話去做。”
課 后 思 考
除了《怪誕腦科學》之外,還有哪些書中倡導的觀點與“克己復禮”不謀而合?快來頭腦風暴一下吧!
直木學習心得:
曾經聽過有一句話說,我愛你與你無關,當然這是用于表達愛情的。今天學了這一章節,感受到克己復禮對一個人頭腦和生命的重要性。
克己復禮是對人生包括但不限于情緒、生命狀態等,隨時按下一個暫停鍵,讓我們可以有時間思考與反思,讓我們不至于尋著思想的慣性去做事情或者去對待他人,錯過最佳的解決方案,或者為他人帶去無法挽回的傷害。
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天下歸人是指一個人內心的一種狀態,并不是代表世間所有的事情都處于有秩序的完美的狀態,而是指一個人精神的狀態歸屬于仁之境。
并且這是具有實操價值的孔子,對顏淵講出了如何做到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既不合乎禮的事情不看,不合乎禮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
了解自己的大腦,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內心,認真對待生命,在這個紛繁而復雜的世界擁有更加強大的反脆弱能力,也擁有對自己生命的掌控力,更加擁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12
直木? 20211208學習? 打卡12
《顏淵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精 華 解 讀
出門如見大賓: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會遇到誰
時尚教主加布里埃·香奈兒曾經跟身邊的人說:“我無法理解,一個女人怎么能夠不稍微打扮一下就出門——哪怕是出于禮貌。” 我們倡導出門時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不是為了拜金、攀比名牌等等,而是為了“得體”二字。得體不是貴氣逼人,而是對他人的尊重。你永遠也不知道今天出門會遇見誰,很有可能是你命中注定的緣分,也有可能是改變你一生的貴人。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若你待他人如貴賓,自然也會受到禮遇。
原 句 譯 文
12.2 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每次出門都好像要去見貴賓,每次役使民眾都要帶著承擔重大祭禮的心情。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但請允許我照這些話去做。”
課 后 思 考
你平時是一個很注意儀容儀表的人嗎?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直木學習心得:
1、對自己是他人如大賓,別人才會視你如大賓,衣著得體是為別人考慮,心中有別人,在社會交往中才能更加順暢。
2、對于做事,做事要嚴肅認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回答子貢和仲弓時,都曾用到。在回答子貢時,是講述恕道,而回答仲弓,時是講述仁道,其實恕道和仁道是相通的,寬恕來自內心的原諒,跟來自內心的慈悲,是具有相通的。
4、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能夠做到,出門如見大賓,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做到使民如承大祭,而且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還能夠做到,做大官亦或是當小吏,都可以內心安定,安之若素。都是非常厲害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能夠達到仁的境界了。
5、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各種委屈,但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做到無怨則是達仁的境界。
6、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當然在社交的過程中,一個人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和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我認識一名形象設計師——小懶,她在分享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被人看到的感覺太美好了,因為每一次她在坐火車的時候都會遇到幫她提箱子的人。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在她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之后。
第二章節
原文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rèn],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rèn]乎?”
精 華 解 讀
其言也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時候我們愿意說大話,把八字還沒有一撇的美好愿景先說出來,甚至隨意給別人承諾,仿佛這些事情在下一秒就會實現。但是這種做法除了能讓你快樂那么一小會兒之外別無益處。而且大話放出去,沒有給自己留有余地,一旦沒實現,你很容易失信于人,影響后續的合作。所以,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可以從“讱”這個小抓手開始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說話謹慎的人。
原 句 譯 文
12.3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時總會很謹慎。” 司馬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你說話能不謹慎嗎?”
課 后 思 考
你曾經為言語沖動吃過什么虧嗎?后來是怎么彌補的呢?快來聊聊你的故事吧~
直木學習心得:
1、司馬牛問仁,司馬牛是司馬桓魋的弟弟,因為不認同兄長的一些做法,所以跟隨孔子來到了魯國。孔子給出了回答,仁者其言也讱,是說人仁者說話一定是忍著點兒,不輕易說,尤其防止說出大話。
其實做事情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在說的時候不應該說的慢點嗎?要留有余地啊。
2、現在腦科學知識當中曾研究人腦和動物腦的區別,人腦容易把語言和文字與現實相融合,所以人是具有創造性的,具有哲思。
動物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動物也不會考慮關于生死啊饑餓呀等等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喜歡吹牛或者說大話,甚至沒有實現或沒做到的事,先用語言說出來。這樣的做依據是因為語言文字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甚至會在說的時候讓人產生已經做到的錯覺。
3、語言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說一些友善的話和說一些傷人的話,產生的效果是極其不同的。而且語言對人造成的傷害是無形的,但無比鋒利,甚至比刀子還鋒利。
即便是從積德行善的角度,也要說友善的話語,積累善緣。
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13
直木? 20211209學習? 打卡13
《顏淵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問:“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xǐng]不疚,夫何憂何懼?”
精 華 解 讀
君子不憂不懼:內心光明,亦復何言?
很多人錯誤地把“不憂不懼”理解為“沒心沒肺”或者“沒良心”。其實不憂不懼并不是毫無愧疚感,也并不是說這個人從來不會犯錯。能做到不憂不懼的前提是,你清楚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這樣一來,不管未來發生什么事,你都能內心光明,問心無愧,這樣才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做到不憂不懼。
推薦你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思維的囚徒》
原 句 譯 文
12.4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課 后 思 考
曾經最讓你擔心的事情是什么?后來這件事情發生了嗎?快來聊聊吧~
直木學習心得:
1、司馬牛確實是命途多舛,司馬牛英年早逝,他死在了孔子前面,并且死在了孔子的身邊。司馬牛是去國懷鄉,所以他的內心是有一定的憂和懼的,并且在自己的國家與自己的兄弟意見相左,相當不睦。
2、儒家有三寶,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君孔子回答想要成為君子要做到不憂不懼,也是也是需要具備儒家的仁和勇的品質。
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眼高手低,存在像司馬牛這樣的疑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乎?可能會覺得對于成為君子這個不憂不懼的修煉抓手太過于簡單了。
在《掃除道》一書當中,作者通過自己打掃衛生打掃廁所50多年的經歷,首先帶動了整個公司一起清潔打掃衛生,其次也帶動了全世界各行各業的人一起打掃衛生,達到了一個通過打掃衛生來清潔自己的內心和精進公司業務的目的。
所以有的時候這種單一指標的改善確實可以對我們整個人生是非常有助益的,所以修煉的抓手不在于簡單與否,而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的去做,而且適合我們自身。
4、就像王陽明,在臨終前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憂懼別人的眼光,我們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我們如果能做到內省不疚,進行自我反省而不內疚。
當我們做一件事,我們要有自己的良知,考核自己所做的事,也為自己所做的事能夠承擔后果,這便是君子的境界。
而這里也并非代表我們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確的事情,但是我們致良知所做出來的事情,我們可以做到無憂無懼。
5、有一本書叫《秘密》,講的是吸引力法則,其實當我們內心憂或者懼的事情,大概率會發生,因為我們總在為這個事情賦能,總在向宇宙下訂單,但宇宙不會分辨,是我們恐懼的事情,還是我們渴望的事情?所以有的時候會延遲但也滿足了我們。
當我們憂懼的時候產生的負能量,也會產生一個共振,最終回饋到我們的身上。
所以我們要時刻自省,擁有自己的良知,而且做事情能夠做到半夜敲門心不驚,對事情不過度的去憂懼,而是向著光明,向著溫暖,向著有力量的方向前進。
第二章節
原文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wú]。”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精 華 解 讀
四海之內皆兄弟:人緣好是可以培養的能力
如果仔細觀察身邊那些人緣好的人,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優點。比如做事認真勤勉,不會讓別人替你“背鍋”;比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說話辦事有禮貌等等。所以,好人緣其實是可以通過改善自身而培養出來的,懂得尊重他人,才是與他人形成良性互動的前提。推薦你讀《他人的力量》
原 句 譯 文
12.5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 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盡量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都會成為你的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課 后 思 考
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快來聊聊你的見解吧~
直木學習心得:
1、司馬牛其實有4個兄弟,但兄弟們都在宋國造反,司馬牛不想參與,于是跟兄弟門反目,去國懷鄉,來到了魯國。所以這里他在感慨,人皆有兄弟,我獨五無,也是對于別人有兄弟兄弟和睦相處的一種羨慕之情。
2、 其實子夏在這里對司馬牛所說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是一種對度的把握。
講的是天命難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減少對一些事情的焦慮,讓自己可以活得豁達一點。
現在有混黑社會的人,用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做起事來無所顧忌,甚至行險拼命,這則是對度的把握失去了準則,太過度了。
中國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對聯,君子居安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僥幸。
3、在書籍他人的力量當中講到友情,其實對我們人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朋友是我們在社會當中的重要支柱。
生活當中的隨機性,是帶動我們躍遷的一個巨大的機會,敬而無失,恭敬作為交朋友的原則,讓我們有交往的權利和空間。
4、關于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最近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付費就是賺便宜,通過知識付費可以快速的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或者某些領域的專家和高精人才。
當我們付費進入一個圈子時,我們就擁有了這個圈子的資源和平臺,但我們能否利用或者能否為自己所用,則取決于我們是否有相應的能力和承載力。
其次,如果我們想要結識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我們要有謙虛的心態,只有謙虛好學的心態,才能讓我們不斷識別別人的優秀之處,才能對別人的優點加以學習。否則,我們只會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非常的強悍,而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最后,所有的交友依舊離不開真誠、恭敬。真誠是指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要誠摯誠心的去對待別人,恭敬是尊敬別人的付出,感恩別人的付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結交比我們更優秀的人,才能更好的學習與進步。
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14
直木? 20211210學習? 打卡14
《顏淵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精 華 解 讀
子張問明:警惕枕邊風,避免三人成虎
即使一件事是假的,但如果某個人或者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跟你說,時間長了,你很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在沒查證事實真相之前,我們不得不謹慎地提醒自己:這是否只一個推理而已呢?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煩惱可能不是事實,而只是我們的推理。不要讓自己的大腦那么容易被捕風捉影的事情影響,這才是越活越明智的關鍵。
推薦你讀《彈性》《可復制的領導力》
原 句 譯 文
12.6 子張問什么是明智。孔子說:“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到的誹謗,在你這兒都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發揮不了什么作用,也可以說明你很有遠見了。”
課 后 思 考
被他人誤解時,你會怎么做?
直木學習心得:
1、浸潤之譖,像水一樣滲透在你身邊的讒言,膚受之愬,是指讓你有感受的誣告。
人與人之間最難控制的,便是推理,像領導的枕邊風,或者某些人給領導進讒言,甚至舉了讓領導有感受的例子。
我們的大腦習慣進行簡單的歸納和推理,像彈性一書當中做的心理學實驗,盡管你不相信的話,只要在你面前出現的次數夠多,也會引起你內心的變化,甚至影響你的判斷。
2、被別人誤解時,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做法,會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和性情。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家里放在沙發上100塊錢丟了,媽媽就認為是弟弟拿了錢。
因為弟弟那段時間經常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奧特曼的光盤,花了非常多的錢,所以媽媽正常推理就認為是弟弟拿的。
弟弟被推理,感覺自己被冤枉非常的傷心到嚎啕大哭。甚至到最后氣到連據理力爭的力氣都沒有了。
事實證明,后來那100塊錢是掉在了沙發的縫隙里,媽媽自己找到的。但被推理造成的傷害,很長一段時間都影響了弟弟和媽媽的親子關系。
其實在人際關系當中,不論是親友關系還是婚姻關系,或者親子關系。推理或者被推理者都處于風口浪尖,不得安寧。我們要避免大腦的自動駕駛,也要謹慎防止我們推理別人或者被別人推理時我們也要理性的去對待幫助別人樹立正確的認知,避免我們成為被推理的受害者。
第二章節
原文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精 華 解 讀
民無信不立:居上位者失信,代價很大
孔子曾經說,“言必信行必果”算不上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要守“大信”,而非拘泥于“小信”。但是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或者對于一個處于高位的人來說,信用則是非常重要的品質,甚至可以說是立身之本。國家或領導者一旦失去他人的信任,隨之而來的惡劣影響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居于上位者,不得不對自己的決策慎之又慎。
原 句 譯 文
12.7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么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課 后 思 考
你的領導是一個守信的人嗎?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直木學習心得:
1、在這一章結子貢問政,孔子講到在食兵信之間。其實去信不僅不能夠節約成本,但兵和食是物質層面的,如果去其一是可以節約一定的生活成本的,而信是精神層面的,第二如果確信則是會造成更混亂的局面,導致了兵和食亦無法保證。這是基于理性的一種選擇和分析。
2、領導守信,員工才能擁有更好的人文環境,為公司服務,為客戶服務,成就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