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公益讀書會音頻講解的文字稿)
親愛的小伙伴們:
大家好!
今天,是我們共讀的第一周。讓我們從閱讀第一本書開始。按照我們的共讀計劃,本周的閱讀主題是「識別控制行為」。接下來,我會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解本周的四個要點。
第一,控制行為有什么特點?
第二,控制行為是有意為之的嗎?
第三,「see?you?see?me法」確認控制行為。
第四,「董斗士」自我保護法。
首先,我們來看控制行為有什么特點。
說起控制行為,很多人都不陌生。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時,我們時常遇到交流困難的情形,無論自己怎么解釋,也無法使對方理解你當時的所思所想。這時,可能自己遇到的就是控制行為。
比如說,孩子考完試回到家里,拿出試卷給父母看,媽媽質問孩子:“怎么考得怎么糟糕”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我有認真學習。”媽媽說:“你哪有認真學習?認真學習會考得這么差嗎?”孩子說:“可是我現在已經很少出去玩了,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了。”媽媽說:“那說明你是在磨洋工,出工不出力,花了時間卻沒有好好學習,成績在這兒擺著呢,好好學習不會是這個分數。”
無論孩子說什么,媽媽都認定了,孩子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學習才考不好的。
再比如,一位女士在和她的丈夫結婚后,發現丈夫對她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常說她很笨,連基本的家務都做不好,甚至給她起了一個綽號“蠢材”,經常用這個綽號稱呼她。無論這位女士怎么解釋給丈夫,怎么努力做家務,都無法改變丈夫對她的看法。她感覺自己被貶低,在丈夫面前似乎低人一等似的。
以上,就是兩種控制行為。
這些控制行為的共同特點有三個。第一個特點是控制者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認為自己很清醒、很明白。但實際上他們曲解了事情。
第二個特點是控制者的行為目的是為了控制對方。用自己的觀點?取代對方的觀點。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被控制者往往不會心甘情愿地被控制。
第三個特點是被控制者的個性被抹殺。控制者根本不聽對方任何解釋,因為他們目中無人,不關心你的想法,也不想真正了解你,根本不認為你是個有獨立個性的人,是個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別的個體。
好,以上就是控制行為的三個特點:控制者自以為是、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控制者目中無人,抹殺了被控制者的個性。
講完控制行為的三個特點,我們來看看,控制行為是有意為之的嗎?
大家覺得控制行為是人們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的呢?一味批評孩子的家長,是故意去控制孩子嗎?成天嘲諷妻子“蠢材”的丈夫,是故意把妻子貶得一文不值嗎?
其實,控制者們往往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些控制者即使意識到了自己的控制行為,仍然欲罷不能,更不理解自己為什么非要這么做。無論他們多么后海,改變自己又非常艱難。
這本書認為,控制大多是無意識的行為。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有些控制者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和錯誤。有的人為了“讓孩子止住哭聲”而動手打他。甚至有僅6個月大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哭而挨打。這樣對待孩子,會破壞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使他們迷惑,讓他們不知所措。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和錯誤,反而認為自己是有道理的,孩子就要打,不打就會“作妖”、就會變得任性。
有些網絡暴力的人,對犯罪的理解往往與問題的實質南轅北轍,他們將辱罵和暴力的責任歸咎于那些受害者。比如一位夜間跑步鍛煉的女孩遭到性侵,很多網友反而認為她“自找的、為什么天黑了還出去跑步”、“至少自己也有部分責任”“活該倒霉”。
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和錯誤,是控制行為無意識的第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控制者有著緊張的人際關系,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作為和目的背道而馳。
比如一個母親的初衷是想要“止住孩子的哭聲”,但是采用的方式卻是動手打孩子,結果加劇了孩子的痛苦,讓孩子哭得更厲害。
比如一位想要挽回妻子的感情的丈夫,由于其強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最終離開了她。由于這位丈夫對于如何建立親密關系存在錯誤的見解,覺得自己越狂暴和憤怒,妻子就會因為恐懼乖乖地回到他身邊。結果,忍無可忍的妻子最后還是離開了他。
有一首老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舵手。每個人都向往著一個美好的目的地。但是有些人成功到達,另一些人卻失敗了。那些控制者是目的和行為背道而馳的人,他們認定自己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卻沿著錯誤的航線行進,結果到達的不是富饒的小島,而是貧瘠之地。
控制者的航線錯誤,但他們不是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是把責任歸咎在船上的其他成員身上。
而一個好舵手,即便自己偶爾偏離正確的航向,也能及時反思自己的錯誤,做出調整,確保朝著正確的目的地前進。
好,以上說的是大部分控制行為是無意識的兩各方面,一是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和錯誤,二是意識不到目的和行為背道而馳。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去做一個好舵手。
第三部分,是如何識別控制行為。這里,我把書中的內容總結提煉為「see?you?see?me」法。
有一首歌叫say?you?say?me,?這里我們用了諧音,意思是「看看你、看看我」,也就是說,要識別控制行為,我們一要觀察對方的言行,二要覺察自己的角色和信念。
我們先來看,如何觀察對方的言行。我們剛才說過,對方會自以為是地曲解對方,并且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具體來說,他們可能會這樣說:“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比你更了解你,更懂你的想法”“我來告訴你應該怎么做”“我告訴你為什么要怎么做”“你要聽我的話照著做就可以了”……
我們再來看,如何覺察自己的角色和信念。首先,我們要看看自己的角色是我們喜歡的,還是對方強加給我們的。就像我們在剛才的例子中提到的,控制的媽媽把「不認真學習」這個標簽強行貼在孩子身上,控制的丈夫把「蠢材」角色強加給妻子。其次,我們要覺察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很多人都相信一些關于愛的偽命題或者雞湯話語。常見的有“如果真愛一個人,就要包容他的一切缺點。”“相愛就是去學習信任一個人。”相愛,真的意味著要包容一個人所有缺點嗎?真的意味著要去學習信任對方嗎?什么情況下,可以包容,什么情況下,不可以包容?什么情況下,可以學習信任對方,什么情況下,信任對方反而變成對自己的否定?這些關于愛的信念,就需要加以覺察和辨析,從而識別,自己是不是正在遭受控制行為。
好,以上我們講了控制行為的特點、控制行為大多是無意識的,以及通過「see?you?see?me法」來覺察控制行為。
最后,我們簡要地來談談,面對控制行為,如何保護自己?
這里,我把書中的內容提煉為「董斗士」自我保護法。
董,是指只有你自己最懂自己、最了解自己。很多人常常自以為很了解你。特別是我們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親密的朋友、老師、上司等等。但你要記住,沒有人比你更懂你自己。
斗,是指在控制行為發生時,受害者試圖保護自己,和控制者爭辯。但人們常常把這種爭辯描述成“爭吵”,而本書的作者埃文斯不認為這是爭吵,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斗爭,是回擊他人入侵、保護自己本性的斗爭。
董斗士的「士」,其實是認識的“識”,指的是我們在對待他們的評價和定義時,特別是負面的否定性評價,要去認識自己。
那些嘗嘗否定我們的人,是在假裝了解我們的內心,對我們亂下評語;他們對我們的評價遮蔽和扭曲了事實,模糊了我們的視線。
對此,人們通常有三種應對方式。第一種是,不接受,繼續保持自信。他們知道別人在不懂裝懂,知道別人的話不足信。
第二種應對方式是,接受評價,但這樣一來,黑白就顛倒了,把對的說成是錯的,錯的說成是對的。我們的自我本性遭到否定,自信心動搖。每當我們接受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把自己的體驗拋在一邊,喪失了自我感覺。喪失自信最常見的后果是極端的舉棋不定,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只能依據錯誤的認知進行人生選擇。
如果人們與自我完全脫節,沒有了痛苦的感覺,完全的自我分裂,就會試圖控制別人。我們也會發現,曾經被控制的人,后來又成為了控制者。
第三種應對方式,也是我們鼓勵大家采用的積極的應對方式,是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接收對方的負面評價,并感到自己的本性被否定,自信正在動搖時,把注意力從認同對方的評價,轉到認識自我、保持真實的自我上來,我們可能會因此感到痛苦,但千萬別因為痛苦就拋棄了自己的感受。
好,以上就是我們本周閱讀的重點內容。我們來回顧一下。
第一部分,我們講了控制行為有三個主要特點,自以為是、適得其反、目中無人或者說抹殺個性。
第二部分,我們講了大多控制行為是無意識的,主要表現在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和錯誤,像一個差勁的舵手一樣,意識不到自己的作為和目的背道而馳。
第三部分,我們講了「see?you?see?me法」覺察控制行為。一方面,要觀察對方的言行。另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角色是否是被強加的、并且盡量去辨析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第四部分,我們講了「董斗士」自我保護法。包括,你是最懂自己的人,對抗控制是斗爭而不是爭吵,認識自我、保持自我。
本周的重點內容就全部講解完畢了。請大家安排好閱讀時間,完成打卡。我會在小程序里和微信群中閱讀大家的打卡內容,給大家反饋,也鼓勵大家互相反饋、共同討論。
(無戒學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