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別控制
1.關于本書
作者:帕萃絲·埃文(研究人際關系的專家)
梗概:控制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所以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說服別人,殊不知這是在控制別人(評價他人,對他人指手畫腳的人、反對別人的行為)。通過本書,我們了解到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許多人尤其是父母很習慣用愛當作目的,而我們要學會識別這種控制并反抗這種控制,同時雅瑤改掉自己控制別人的毛病,讓我們的生活遠離暴力,變得更和諧、幸福。
2.習以為常的控制
暴力沖突就是從控制開始的。
例子:
(1)婚戀關系:一方習慣批評或指責另一方,認為別人應該按他說的去做。
(2)親子關系:父母習慣以成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忽略孩子的感受,認為孩子應該按他們說的去做。
(3)工作關系:大多領導覺得自己就是權威,決策中都比較專斷,認為員工應該按他們說的去做,即使員工提出一些建議,他們也幾乎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
控制除了反對別人的行為,有時還會侵犯到身體的界限(暴力行為)。
3.精神邊界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認知。一個人自我認知當中,在自我定義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塑造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的時候,我們就樹立了精神的邊界。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邊界的話,人就沒有了自我。
一個人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慢慢地、更加了解自己,而且我們的自我認識也會發生改變。
精神的邊界看不見摸不著,它是你的世界跟外部的世界的一個分界線,而那些企圖控制你的人,侵犯的就是你的精神邊界。
身體邊界決定你的外表,精神邊界決定你的個性。
4.長期控制帶來的后果
人生的四種功能:(以一間屋子為例)
(1)知覺:我們的皮膚能夠感受到房子的溫度,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屋內物品的顏色,我們的鼻子聞到屋內的氣味。
(2)感覺:感覺屋子里參加活動的人很開心
(3)思考:看到這個情境,回憶起自己也參加過類似的活動
(4)直覺:活動結束后可能會有人喝醉,因為之前的經歷告訴我醉后很容易發生吵架或發生矛盾沖突
當一個人試圖控制你的時候,他就是在試圖扭曲我們直覺、感覺、思考和直覺的過程,這樣就會導致我們沒辦法感受自己內心的體驗,認識自我。慢慢地,你被別人評價、控制、干涉多了,你的四個功能就會分裂開,你就會放棄思考,不假思索地接受別人的想法,不理會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常,認識自己的方式只有一種,即從外到內的認識自己,而一個被別人控制了的自我分裂的人,得通過別人認識自己,這被作者稱為逆向創建自我。
5.感悟:今天學習了幾組新名詞:精神邊界、自我分裂和逆向創建自我。雖然之前對“控制他人”這個概念有過一些了解,但是卻不知道控制他人的原理是因為侵犯了一個人的精神邊界,導致他人自我的分裂,沒辦法認識自己。聯系自己,工作中,我有個領導習慣控制別人,控制欲還很強。她總覺得自己工作經驗豐富,認為她想的就是對的,經常去干涉別人的工作,經常批評、反對他人的做法和意見,導致自己就會情不自禁的對她有點反感。
而我自己也會下意識的控制我的同事,我總是覺得他這樣做不對,他應該這樣做;而對學生,我也認為學生應該聽老師的,應該這樣做,但是不管怎么苦口婆心,學生依舊是軟硬不吃、油鹽不進,著實頭疼,也不知應該如何正確地教育何引導學生。
二、逆向行為和逆向聯系
1.逆向行為
(1)正常接觸:人是從內到外的認識自我的。每個人都把握著自己的精神邊界,雙方互不侵犯彼此的精神邊界。
(2)不正常接觸(逆向接觸):
從外到內的去評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
逆向接觸:對于認識的每個陌生人,我們都覺得我們可了解他了,我們能夠對他評價,我們能夠指揮他。
例子:在微博等各大媒體留言下對陌生人妄加評論,如,明星、網紅以及知名人物等。
(2)如何做:
不辯駁、不解釋。一旦辯駁跟解釋了,就默認了他可以侵犯我精神邊界的權利,就默認了他可以用這種逆向的方式來跟我交往。
因此,不要就評價的內容跟對方去爭論,而是讓他放下這種可以逆向接觸你的幻想,這樣他就沒法控制你了。
作者認為逆向接觸是一個特別奇怪的行為,評價別人是個很古怪的行為。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是可以做自我判斷,不需要他人告訴自己應該怎么做,不希望他人把自己當成老年癡呆者。
2.逆向聯系
正常的聯系:兩個人相互溝通、彼此平等。
不正常的聯系(逆向聯系——控制):主觀地假設判斷或評價他人,導致雙方沒辦法正常溝通交流。
例子:逆向聯系最容易在夫妻之間發生,夫妻之間很容易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我比你本人更加了解你。雙方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有事情或想法會一起商量、相互溝通,但是當雙方之間的關系穩定了,任何一方覺得彼此之間很安全,就會認為對方離不開自己,這時他就會對你有一些假設和虛構的想象,然后這會讓他覺得很滿足、很安全。
3.感想:我們大多數都可能會有被他人控制或控制他人的經歷,只是自己不曾意識到。以前總是疑惑為啥很多夫妻沒結婚前的關系都比較融洽,結婚后就會有各種矛盾。之前一直誤以為是結婚后逐漸看清了對方的缺點,但是卻無法忍受。現在對這人問題又補充了新的觀點,可能婚前也知道對方的缺點,但是婚后可能激情、承諾和親密之間無法平衡,加之雙方又產生了逆向聯系,因此,就會激化彼此間的矛盾和沖突。
三、幻覺帶來的影響
一般喜歡控制別人的人,都會創造一個虛構的人,例如伴侶或孩子,并且拿一些虛構的要求去要求真實的伴侶或孩子。
1.虛構是怎么來的?
小朋友最喜歡控制別人。
ps: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有感觸。自己目前是一位小學輔導老師,我會驚奇地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用“哭”來控制別人。如果他不想寫作業、不想背書、要求得不到滿足等等,就上演一場“哭戲”,這樣老師就可能向他妥協。
2.泰迪幻覺
含義:玩偶泰迪熊是處于一個完全溫順的狀態,不會反抗我們,它們沒有意識和想法,可以任由我們隨意擺弄。人們就會幻想他們身邊的人就是一個泰迪熊,可以隨便的聽他們擺弄,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
后果:你越發的想要把一個人當成沒有思想的泰迪一樣去控制,他就越有可能離開你。
原因:一個人之所以喜歡控制別人是因為他們受制于一些幻覺的影響。
3.其他幻覺
(1)對不熟悉的人的幻覺: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任何具體證據和深度接觸的時候,就自以為了解別人,知道別人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感受如何、應該做什么。
(2)對自己的幻覺:覺得自己能夠給別人正確的下定義,覺得自己所有的話都是對的,覺得別人沒有獨立的想法和意見。
(3)有些人的幻覺會在成長過程當中被別人打破。
在成長的某一刻,我們會突然發現原來別人有獨立的思想,他不會被我們控制,他打破了我們的幻覺。其實,我并不怎么了解他,他也不會按照我說的去做。因此,不要試圖控制別人,要尊重別人的精神邊界。
(4)但有些人在成年之后,這種幻覺都沒有破除,他就會跟周圍的人形成一種控制關系。
4.控制
A.壓制性控制
壓制性控制的人幻想了一個泰迪,可是泰迪并不溫順,一直要反抗,這時他可能會采取一些更加激進的行為,會不斷地使用壓迫手段來制服別人,這種控制是一定要擺脫的。
采取的手段:無視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攻擊或強迫對方;采取相反的行為
例子:家庭暴力:當發現語言已經無法控制對方,就會大打出手,采取激進的暴力方式,這樣壓制性控制關系是不健康的。
B.委托性控制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把自己委托給別人照顧的,這種控制關系是需要的。
當我們年幼的時候,作為小朋友,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控制。
當我們年老后,很多行為都無法自主,這時候我們也需要把自己交給別人控制,這種控制關系其實是健康的。
PS:前兩天在一個問題上,一直覺得很疑惑。自己是作為一位老師,那么老師會要求學生去寫作業、背書、養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告訴學生他們應該這樣做,這些行為都是在控制學生,但是如果不控制學生,作為老師又應該怎么做呢?剛開始,我也用過“以身作則”的方法,但是覺得這個方法并不適用于一些學生。有些學生在家已經養成了很多的壞習慣,如果你不去糾正他,而是用所謂的“以身作則”的方法,他們會直接忽視你,不把你當一回事。今天學的知識終于解開了我的疑惑,并不是所有的控制關系都是錯誤的,有一種控制關系是需要的,小朋友是需要大人和老師的教育和控制的。
5.正常的人際關系
一方能夠認識到另一方是有個性的人,雙方可以通過語言、表情和肢體溝通。我們能夠傾聽對方,關注對方的內心想法,努力地去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
四、控制者的恐懼
1.控制者的恐懼
一般,我們會誤以為一個控制者很強大、傲慢、專橫和自信,實際上,他們害怕很多的東西,害怕被控制者的反抗、分離和獨立的傾向,也害怕自己之前的形象被推翻,所以他要反復的去確認對這個目標的控制力。
2.分離和獨立傾向
對于一個控制者來說,他害怕三件事情。
第一,害怕分離。分離之后他就成了一個孤單的人;
第二,害怕被控制者有獨立的傾向。一旦你有獨立的傾向,就會挑戰到這個威脅關系。
第三,害怕塑造的形象被推翻。他們的自我塑造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他們需要別人的接納和認可,并由此形成對自己的認知,所以他們一般會對外樹立一個特別好的形象。
被控制的人如果試圖去和控制者溝通,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后都會以失敗告終。因為對于控制者來說,他特別害怕你真實的想法,所以你一旦表露出你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想法,控制者就會覺得特別的痛苦,特別抓狂,他會覺得受到了威脅。
3.控制方式
控制手段:
(1)暴力、憤怒。例如,動手打人、發火
(2)操控對方,讓對方像一個假人(泰迪)一樣去行動。
(3)貶低對方。把你說得一文不值,經常貶低你的價值,挫傷你的自信,當你的自我價值感比較少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用假想當中的人去替代你了,然后你就必須按照我假想當中那個人的行為去行為了。
例子:利用女性對外表的關注,貶低對方的外貌,是我寬宏大量,接受了你,所以你應該聽我的;利用女性所受的教育,讓她照顧家人,當她去做飯、打掃的時候就贊美她;當他不做飯、不打掃的時候就貶低她。
(4)讓對方成為一個孤立的狀態,切斷它的一些社交聯系。
對于一個控制者來說,他有他的恐懼。當他無法控制的時候,它的控制策略失效的時候,他可能會采取更加極端的方式。
4感性: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就聯系到了自己的父母的關系,就突然頓悟了一些之前一直覺得很疑惑的事。以前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個有著大男子主義的人,控制欲很強,他就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按照他既定的軌跡去發展,一旦我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會憤怒。其次,他經常會貶低我們母親,給他自己營造了一種很厲害的幻覺,覺得自己什么都是對的,覺得自己最厲害,母親被貶低多了就會變得很不自信,然后就會不知不覺按照父親假象中的“泰迪”去做事。
五、如何擺脫控制
1.如何擺脫控制:控制者
他要通過擺脫這種控制來消除自己的那份恐懼,來消除自己對于分離的恐懼,來消除自己對于他人獨立的恐懼。
控制者幻覺產生的原因:
每個人都需要感受自己的內在聯系,也要感受到與別人的外在聯系。
這是人的一種硬性需求,如果沒有這種聯系,人就會特別害怕。
當一個人沒辦法跟他人建立這種健康的聯系時,就會沉浸在幻想中,他會跟幻想當中的那個人去建立聯系,然后把幻想的東西加在一個真實的人身上,以此來滿足他的需要。
控制者能從幻想中得到安全感、歸屬感和聯系感。
如何做:
控制者在生活中習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控制者如果想要擺脫這種控制,就必須要從他幻覺當中清醒過來,去面對真實的自己,去面對真實的他人,千萬不要把幻想的東西加在別人身上,只有他有一天能夠用那種健康的心靈上的聯系替代了這種控制與被控制的聯系,他才能夠獲得健康的感情、獲得自由,否則,他會被那種分離的恐懼控制一輩子。
2.如何擺脫控制:被控制者
被控制者經常會感覺到恐懼、痛苦,不喜歡別人給自己隨便下定義。
被控制者會把他的整個生命甚至會耗費在改變壓制者這件事情上,或者是努力的去證明自己根本就不像壓制者說的那樣,反復的去對別人的胡亂評價做解釋、做抗爭,耗費很多的精力。
作為一個被控制者,千萬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證明自己,去改變控制者,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想辦法通過去問出一個“什么”?通過讓對方去反思他的話的合理性,來打破他對你的幻想,來結束這種控制的關系,注意嚴重的控制的這種行為一定要尋求第三方幫助,千萬不要通過問問題挑釁對方的這種安全感,挑釁對方的這種控制感好,不然的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3.如何打破控制者的幻覺
多問一句
控制者在給對方下定義的時候,那個定義一般情況下都是缺乏理智的,都是非常不靠譜的。
我們要通過多問一句“什么”,讓去重復一遍他的話,讓他知道他說的話是多么的離譜。
例子:
孩子:我不想換頭像
媽媽:你只考慮你喜不喜歡,你不考慮我喜不喜歡嗎?
孩子:什么?
媽媽:你只考慮你喜不喜歡,你不考慮我喜不喜歡嗎?
孩子:你是希望我因為你的喜好換一個頭像,而不考慮我喜不喜歡嗎?
總結:
每個人都是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聯系,精神邊界并不是僅僅為了把我們跟別人區分開,有了精神邊界,我們才可以跟別人去交往,如果兩個人毫無差別的話,沒有一點兒邊界,那么交流就沒有意義了。
只有兩個人有獨立的精神邊界才有交流的可能,才能夠去建立健康的聯系,才能夠實現心靈上的溝通。
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