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讀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我獲得了一個讀書的好辦法。一本書讀兩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讀,放松地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第二遍寫下讀書筆記,這時候就不要每個字都讀了,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過,要專注于思想脈絡。這個月,我讀了《不要用愛控制我》,讀了兩遍,第二遍過得有點急。
我為什么要讀《不要用愛控制我》,那是因為生活中充斥著控制與受虐。
《不要用愛控制我》一共四冊,現在我只完成一冊。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心理學著作,通俗易懂,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一本,或者你正在控制別人/受人控制,在這樣的關系中你很痛苦壓抑,你也應該擁有一本。
無論是教育孩子,與同事同學交往,還是夫妻關系之間,我發現了太多的控制行為。
昨天和我一同學吃飯,她帶著小孩過來,席間孩子想要吃湯泡飯,孩子媽媽就給準備了鴨掌湯泡飯,孩子吃的時候覺得辣,就給媽媽說,“媽媽,辣”,媽媽說,“哪里辣了,不辣”,孩子說,“媽媽,你嘗嘗”,結果媽媽沒理他。大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的感覺是錯誤的。在我上中學那會兒,我們班上有一女同學,班上很多同學都不喜歡她,孤立她,甚至故意整她,在工作當中也會遇見被孤立的同事,這種聯合起來對付他人的現象,是將偏見無限放大。
我們只要活在這世間,就有機會經歷控制和被控制,從這本書中我也看到了自己,我一味的順從(我想當時的我,還沒有自我意識,不懂得界限),讓我步步被動,有被壓住喘不過氣的感覺,而我的不反抗、不作為,增強了對方的控制欲望,總是喜歡歸因,一步步想要證明是對方的錯并且讓對方認錯,在道德上居高臨下,控制交際,評價對方審美和習慣......。愛成了控制的理由。實在是受不了了,人都會反抗,以前是順從,而后開始經常吵架,吵架也是一種溝通和釋放情緒的方式。太壓抑后,也會故意激怒對方,專做對方不喜歡的事。
武志紅的心理學專欄里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人與人,人與環境,真是互為鏡子。“ 自己 ” 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 “ 自己 ”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 “ 自己 ” 是什么,才會看到不可思議的自己。
不好的經歷或失敗,其實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它可以讓我們反思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更加了解自己,原來自己不僅有順從的一面,還那么具有攻擊性。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我”與“壞我”,只不過某些特質藏在潛意識深處,沒有和有些東西相撞,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一般讀這樣的書,都是意識到自己有些心理問題,奔著弄懂原因和解決問題來的。
我理解,控制者其實生活得并不快樂,他們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中,他們在害怕,害怕分離,在幻覺中不能自拔也無能為力。擺脫控制太難了,因為無知和恐懼,控制者把被控制者抓在手中,決定著被控制者的一切。控制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聯系,控制者和被控制者建立的是逆向聯系,所謂逆向聯系就是對他人進行假設和判斷,拒絕正視他人的真實感受,根據自己的想法重塑他人。
認識到控制和被控制,是擺脫控制的前提。強制力就像一條小河,水流湍急,如果我們愿意,有勇氣打破幻覺,被控制的人可以看清幻覺的真實目的。通過說“什么”,可以讓控制者去思考我剛才說了什么,反思自己的話并作出恰當的反應,隨著覺醒,才會意識到所得恰恰與初衷相反。
面對分離恐懼,我們需要有勇氣打破控制,走出幻覺,我希望我能更快地成長。